◆蘇丹(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途·象——‘上合組織’成員國肖像畫藝術展”可以看作是一個文化地理的圖像展,它反映出地理環境對一個區域藝術思想的塑造作用,折射出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播方式對藝術形態的影響。在本次展覽中,作為亞歐大陸兩個最大的國家,中國和俄羅斯參展的藝術家數量最多,年齡差距也比較大,作品的多元性更明顯。這顯現出中國和俄羅斯因地理位置和國力因素,在當今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對本國文化藝術生態的影響,即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流動的積極表現,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語境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這種流動的情況下,每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對其當下的藝術形態依然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就是我們看到巴基斯坦在本次展覽中呈現出藝術活力的原因。
繪畫藝術雖為衍生于生活的一種文化形態,但是我們仍然能發現專業教育對其產生的反向影響,這種狀況在現代文化中甚至成為主流,主導著不同地域環境中人們的圖像觀。俄羅斯參展的藝術家全部經歷過著名的列賓美術學院的嚴格訓練,他們的作品除了展現各自視角下的世界之外,還顯露出這種專業的系統性,其實這就是文化本身。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參展的藝術家同樣也反映出這種特點,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在其國家重要的專業教育領域發揮巨大影響的人物。他們都擁有出色的專業技能和卓越的成果,為繪畫教育提供支持。
“上合組織”成員國在地理上的空間關系也是這個展覽的內在動因,因此通過藝術的圖像輸出每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風貌是一種增進了解、增進互信的方式。近百幅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物肖像作品,不僅客觀刻畫著我們彼此的差異,也折射出人們對生活百態以及對生活理想的表達。繪畫不同于紀實攝影,更多的時候,畫家是帶著一種善意去表現生活的,它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總是隱喻著一種期望。于是我們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看到,來自七個國家的八十余位藝術家所繪的這些作品精彩紛呈,它們匯聚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幅美麗的人文圖景,那是我們對理想社會和生活的鏡像,既代表著永恒,也代表著未來。

遠山——拉哈屯的父老鄉親 水墨宣紙100cm×100cm 2011年 馮遠(中國)
由馮遠先生創議的這個盛大的畫展,經過兩年的準備終于面世。回顧我們這一階段的工作,組織過程艱難復雜。因為本展覽作品數量多,參展的藝術家多達八十余位,涉及兩大洲的七個國家。但最終的結果是令人滿意的,無論是作品的藝術水準還是題材的豐富性都超過了預期。我想這是所有人參與這項浩大工作事務共同努力的結果,包括策劃者、策展人和分策展人,以及“上合組織”秘書處。此外,我還要感謝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覽部和學術部的各位同仁,衷心感謝他們在繁重的組織工作中的密切協作和艱苦付出。

卡拉文·薩利的仆人 106cm×80cm 2017年 布面油畫 阿拉庫諾夫·阿伊普(吉爾吉斯斯坦)

舞蹈家 紙本水墨設色 105cm×70cm 2013年 劉巨德(中國)

孔子 布面丙烯 285cm×188cm 2014年阿斯哈特·艾哈邁德亞洛夫(哈薩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