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湖南省邵陽市美術館)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中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已然到來。面對市場經濟的興起、信息社會的出現、人們精神追求的位移,我國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復興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發掘精神資源,是中國現代文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在這種嚴峻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美術教學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使之與現代文明意識相融合,是擺在新世紀美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文化是民族全體人民全部的精神創作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我們從先輩那里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這種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天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中華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團結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適應世界各種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大力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字是記錄語言并打破語言在時空上的限制、使文化得以保存和流傳的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實際上,文字是為了滿足日益復雜的交際需要,在原始的圖畫記錄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文字起源于圖畫,這已是一個勿庸質疑的觀點。在文字產生之前,圖畫是人們傳遞信息、記錄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藝術起源于勞動,史前美術把實用與藝術結合,記錄下了許多勞動與生產相關的情景,為我們展現了史前先民生活最直觀的信息。兒童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狀態,美術教學可以使他們在欣賞形象、創造形象的同時更好地了解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了解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從中發掘出強烈的人文精神。
通過藝術來表達人的情感和思想,是人類一種最常見的文化行為。美術在其感性形式下隱含的情感和思想是最豐富、最直觀的。這種感性的形式本身就是對周圍世界的摹仿,這種摹仿是產生無窮無盡快感的源泉。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曾說:“音樂本身成了事物的一張圖畫,因為借它的節奏來描繪的只不過是人的性格及他們的行為和感受”。賀拉斯“詩即畫”的格言和西蒙尼德斯“圖畫是不出聲的詩歌,詩歌是會說話的圖畫”就非常形象地體現了美術表達思想和情感所具有非常強大的優勢。通過美術教學,可以使兒童較好地認識人的情感、價值和差異,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是一種文化行為的實踐。
美術活動主要運用形象思維,而少年兒童接受文化知識,主要也是借助形象思維,形象和表象的活動是他們思維活動的主要形式。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任何學科的啟蒙教材都離不開圖畫,沒有圖畫的兒童讀物是不可想象的,甚至連“純圖片”的刊物也極為常見。此外,網絡、電視、電影等,無不是以美術手段作為重要基礎。由此可見,美術是兒童學習和接觸文化一條最主要的途徑。在兒童中傳承傳統文化,必須以美術作為實踐園地。
隨著科學技術和網絡信息的飛速發展,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滲透,文化藝術等一系列精神產品逐漸被納入商品經營的軌道,利潤原則逐漸替代了審美尺度。傳統文化在各種商業化的炒作中趨于泡沫化,不少人崇拜金錢,追求物欲,出現了精神領域可怕的貧困現象。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強化藝術欣賞水平,把人們拉回到傳統文化的精神沃土中來,就顯得異常重要了。美術是一種直觀的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能使人們對具體事物和藝術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進行非功利的直覺和關照,從而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與文學、音樂等藝術比較而言,美術顯得更為重要。小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價值觀和世界觀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利用美術教學,就能很好地充實他們的心靈,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使他們回歸傳統。
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突出的學風就是儒家的“經世致用”,通過“究天我之際,通古今之變”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設計·應用”領域的教學,就十分明確地提出“物以致用”這一設計思想,即“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和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和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將設計思想和創意進行“物化”的過程,就是“物以致用”。這種實用價值的落實是美術教學最先主要考慮的因素。
美術是人類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發掘和傳承傳統文化,是有效可行的。
我國近現代大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創造了“活教育”的少兒美術教育主張,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的觀點。在美術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把教學內容與環境資源有效地結合起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這些資源本身就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凝聚著傳統文化的精華。筆者在教《畫戲劇臉譜》這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布置學生課前去當地戲劇院看一場民間戲曲,著重觀察戲劇人物的臉譜,同時向有關專業人士了解戲劇的種類以及不同臉譜所反映的人物形象。這樣學生對戲劇臉譜的特點和“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也有了了解。然后,我拿出幾張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演員的劇照,有“張飛”“關羽”“曹操”等,并準備好對應的戲劇臉譜,讓學生選擇配對,結果學生非常輕松地就選擇正確了。接著,我結合課程內容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兒童電影中“壞人”總比“好人”長得丑?在與學生討論之后,結合中國的傳統審美心理得出了答案。最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格喜好為自己配一張臉譜,并模仿表演一段相關的戲曲。這堂課下來,學生對中國戲曲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戲劇臉譜的審美價值所在,開始喜歡上戲曲,再如《賽龍舟》《用線畫古建筑》這些課,我們都可以很好地利用當地環境資源,讓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滲透到學生的心中。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各種民間工藝,如編織、刺繡、剪紙、窗花、中國結、泥塑、陶藝等等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雖然這些工藝品精致美觀、實用性強,但由于當今工業技術化等現代文明沖擊,很多手藝已經失傳或即將失傳。由于美術教師自身經驗的局限,不可能精通各種手藝。可是在美術課程,特別是在“應用?設計”領域,有大量關于傳統工藝的內容,講授這些內容時,除了教師努力學習鉆研、指導講授外,適當請些民間藝人或有所成就的藝術家親臨課堂,尤為必要。通過這些藝人的口傳身教,不僅使學生直觀了解了工藝品及其制作過程,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在課余,帶領學生或鼓勵學生主動采訪這些藝人,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有些操作較簡單的工藝,學生通過“拜師”學習,能在短時間內輕松掌握。這樣一來,學生既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又繼承了這種傳統文化,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教師在講課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課堂學習與實踐運用緊緊地結合起來,實現“物以致用”。小學美術課程不是“純理論、純技巧”課,在課堂中必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是“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目標的核心。在學生動手設計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了解設計的實用價值,養成為他人服務的好習慣。從學習到設計再到實踐,學生可以較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激發他們美化生活的愿望。筆者一向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春節來臨之際,我讓學生圍繞“年畫添喜慶”這一主題,指導學生調查年畫的用途與有關的民間傳說,了解年畫常用的色彩等,并動手繪制一些有兒童情趣的年畫貼在家中,寄托美好的愿望。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實踐中領略到了制作的快樂。“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這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落腳點。
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塊重要領地。通過欣賞和評述作品,可以使學生形成高尚審美趣味,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藝術欣賞中,有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知人論世”,也就是說:在了解作品時,必須了解藝術家的身世、經歷以及創作背景;在欣賞自然景物時,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也是很必要的。比如畫家的奇聞軼事、成長歷程、思想學識、興趣愛好等。如:我們欣賞鄭板橋的墨竹,可以向學生講述鄭板橋的生平,他一生放蕩,才氣縱橫;秉性正直,不合權貴;雖為縣令,卻勤政愛民;罷官歸隱,靠賣畫度日,是“揚州八怪”之一。還可以講述鄭板橋的藝術成就,如詩、書、畫號稱“三絕”,尤其是墨竹,他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藝術幻化,在詩情畫意中歌頌了清風勁節,表達了他“關心民間疾苦聲”的抱負。他的“難得糊涂”的處世之道和智斗官府為民請命的軼事等等,這些都能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通過名家的熏陶,可以樹立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小學美術與文學藝術相結合的教學也是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比如我們都知道,文學天才蘇軾同時也是非常杰出的書畫家,他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對后世的影響極大。中國畫本身就具有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功效;元代的趙孟頫、王冕以至近代的齊白石等大畫家都非常注重“詩情畫意”的相融。筆者在教授《中國繪畫作品欣賞》這一課時,注重運用詩畫結合的講解法,把傳統詩歌的意境與美術直觀的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讓學生領悟到我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在美術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用日記配畫、故事配畫等形式把美術教學與文學藝術結合起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要在美術教學中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術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文化素質。中國傳統文化人向來強調“文、史、哲”不分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古人對“才子”的最精確的詮釋。當然,我們對美術教師的要求不可能達到這樣高的境界,但是,從思想學識、藝術感知、藝術創作能力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應使美術教師做到“雜而求精,博而求專”。
縱觀我國思想史“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任何一種思想對我國的文化、歷史進程都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傳統知識分子人格形成的基礎。要想在美術教育中傳承傳統文化,教師必須對傳統思想有所了解、研究,并能結合時代特點,給它們添上時代的色彩。比如,儒家的“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墨家的“節用、兼愛”,道家的“無為”“齊物”,法家的“法”“術”等。教師應該把這些思想加上時代的色彩,結合實際,從而增加傳統思想時代生命,靈活地傳授給學生。
小學美術教師所涉及到知識非常廣泛,一個優秀的老師,必須是一座藝術的“博物館”,一名地地道道的“現代才子”。這主要指教師除了具有良好的美術史、美術教育知識外,而應具備其它藝術姊妹藝術的知識。比如,一堂課應充分與音樂、書法、雕塑、文學、朗誦、影視、攝影等藝術相結合,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段與表現語言。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知識,更能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整體感受能力。
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結合傳統文化,教師應具備全面的美術創作基本功。小學美術創作所涉及的內容多呈多樣化的趨勢。其中有國畫、手工、工藝、色彩、攝影等。教師如果只在一兩方面有所特長,而不是一個“全才”的話,很難培養學生多樣化的興趣愛好,也就不能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當在美術創作的各個領域中充當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范畫、范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除了要擁有良好的素描、色彩、水墨等基礎外,各種民間工藝、傳統藝術創作等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中,教師的生活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生活中的親身所見、所聞、所感、所遇,以及在與他人的各種言談和著作中吸取的各種經驗,既是教師自己創作的原料,同時也是激發學生創作的源泉,它能豐富學生創作的素材,也能激發學生創作的沖動和欲望。
教師整體的思維方式,廣博的文化知識,全面的創作才能,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把小美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必要前提。
1.小學美術教學是一種文化教育,也是一種素質教育,它是為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服務的。而當今社會中,很多教師把美術教學變成了一種功利化很強的“考級教育”,使學生深陷應試教育的泥澤,這種美術活動與當前我們提倡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2.小學美術教育不是單純從技能、技巧學習層面展開的,關注的是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但是,未來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藝術專門人才。作為小學美術教師,在考慮全體學生文化素質發展的同時,怎樣為個別學生打下今后專業學習的基礎,這是值得深思的。
3.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和諧相處的問題,是當今社會中非常緊迫而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如何在美術課程中發掘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糟粕,吸收現化文明中積極的因素,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
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的當今社會中,更好地利用美術教學,發掘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兒童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完善人格,發展人性,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