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菲(湖南 衡陽)
2016年春天,應花垣縣文化館之邀,與湖南省文化館、衡陽市文化館等幾位專業老師一行開了幾個小時的汽車到了第一站湘西花垣縣。花垣縣是個出了名的貧困縣,又是衡陽市的對口扶貧縣。小時候在著名文學家沈從文的小說《邊城》中我就知道了“翠翠”“三省邊”“清江水”,童年就向往著這里的山山水水,現在已經踏在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一路乘車的疲勞感全忘了。由于寶玉藏在深山中,花垣縣的經濟相對落后,但是當地政府對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還是相當大的,對古村落,尤其對茶峒鎮文化遺產的保護更為重視。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所在地就在茶峒,“三省邊”就是川黔湘三省交界隔著一條江。兩岸吊腳樓古色古香,清水江川流不息,多民族人民安居樂業。街道兩側數百年的古建筑雕龍繪鳳工藝精湛,商業老街一片繁榮。清水江畔的翠翠拉渡遺址仍保留完好,這里還是中國幾大美院的采風寫實基地。我沿路一邊拍攝一邊寫生,留住這難忘的記憶。
這次采風的目的地就是十八洞村。一路前行,沿著盤山公路翻山越嶺,不知走了多久車子終于停了下來,打開車門,一股清風撲面而來,頭腦也清醒了。放眼望去,氤氳中青山如黛,碧水潺潺,藍天白云下連綿層疊的梯田,田間還有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在勞作,這是一幅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風景雖然秀麗,但由于交通閉塞與世隔絕,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極度貧苦的村落。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為當年全國農民收入的18.75%。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十八洞村考察,與村民促膝談心,并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十六字方針,經歷兩年多時間的艱苦奮斗,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昔日的窮鄉僻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人更美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全村225戶人家,房前屋后鋪上了青石板,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修舊如舊保持了原生態的苗族建筑風格。核心景區配套建設了停車場、公廁、景觀臺、千米游步行道。升級改造了村小學和衛生室,建立了村級電商服務站,無線網絡覆蓋全村,阿公、阿婆在院子里就可以盡情玩微信。村口還建了一個土特產集貿市場,集市上有各色小吃,還有新鮮山貨,熱鬧得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由于本人的專業敏感性,一下子就發現有幾位身著盛裝的阿婆,其中一位偷偷拿著紅塑料框架的小鏡子在十分用心地裝扮著,同時臉上還有一點點羞澀……如此生動的生活情節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瞬間萌發了創作的沖動。我趕緊跑過去跟她們交談,介紹自己從事專業的情況,特意從衡陽前來采風收集素材,準備創作表現十八洞村在脫貧后少數民族的生活題材。阿婆們很熱情地與我拉起家常,說不完的幸福感,衷心感謝習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是一個90后、從大學畢業不久的畫壇新人,所學專業是古典寫實油畫。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研修,師從著名畫家楊飛云、龍力游、孫文剛等教授,在老師們的精心教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繪畫能力有了質的提升。本人所創作的油畫作品《無憂》入選由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第三屆造型藝術新人展”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結合本人所追求表現抒情寫實性的藝術風格,表現在十八洞村采風所見感人情景和生動人物特性的題材很契合。因此,腦海中的那幅以“老來俏”為命題的主題創作基本形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天性也。但是任何愛美之心都有不同的源頭和精神基礎。一個世代貧窮、可謂窮慣了窮怕了的村民,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恐怕是連做夢都不敢奢望的事情,現在圓夢了。在夢想成真后,尤其是上了歲數的阿婆們如今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種滿足感也油然而生,才會自然而然在集貿市場中熱鬧歡快的地方隨身帶著小鏡子打扮自己。顯然,這種內心世界遠遠超越了一般的愛美境界,就是在展現華夏盛世山村老太的風采——我們幸福,我們美。
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理應把這么打動人心的素材用畫筆以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出一幅接地氣、更具生命力的油畫新作來。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美無時不存在,就缺乏藝術家去發現”。通過這次十八洞的采風之行,我深深感受到深入基層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尤其像我們年輕人更要到生活中去汲取藝術創作的源泉,豐富自己的創作資源。
《老來俏》的主題確定后,如何將現實生活中的生動形象以藝術的手法來繪制成一幅油畫作品,首先必須確定以親切感人的人物刻畫為主調,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背景的關系,因此,我將三個人物構成有虛實的對比,前后主次的排列等均做了反復的推敲,另外對服裝、背包、傘也做了選擇性的安排。畫家必須找一個合適的載體來表現個人的藝術追求,構成創作母題,母題所反映的既是對生命的感動與情感體驗的理解,也是畫家對于藝術創作的思考和選擇。用最樸素的心態去貼近現實,去理解和尊重筆下的人物。另一方面也需要這些打動心靈的載體去逐步實現并詮釋自己“怎么畫”的探索。這是油畫創作的本體論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題材既是內容,也是形式。作品的動人之處除了構圖的氣勢及人物塑造之外,最關鍵的是把繪畫的敘事性轉換為抽象的音樂性,這種音樂性的獲得正在于獨具匠心的色彩處理。《老來俏》油畫作品用盡可能飽和的色塊統籌畫面情緒,色彩中似乎暗合音樂的和諧與張力,這是作品傳達給觀者的突出特點。色彩為避免陷入水粉般的轉薄與艷俗,盡可能地保持原始的純度和鮮明度。作品背景簡潔明快,既有中國畫大寫意簡而不薄的淡雅氣韻,又保持了色彩的飽和與晶瑩,同時還有油畫材質的凝重美感,在追求色彩飽和度的同時,逐漸放松人物造型嚴謹性,轉而強調繪畫的書寫性與表意性。
通過半年多的勤勞創作,新作《老來俏》油畫完稿,對畫家來說無論多么高妙的理論也替代不了畫家對技巧的切身體驗,從這一角度,用最直觀、最簡明的語言和圖像直抒胸臆,在其間“品位”材料技法和語言的甘美。歌德曾說過:“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會讓人感到自我局限,只有我們把它和自我的教養相結合,它才能成為自我身心的一部分。”如果畫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藝術趣味是趨向古典和莊重的,追求色彩強度和純度的同時,也追求藝術的純度和強度,那畫家追求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的純度和強度呢?
《老來俏》作品入選湖南省文化廳主辦的“民族魂,中國夢——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湖南省優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并獲優秀獎(最高獎),在展覽開幕式上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歐陽斌先生滿懷激情地表示,他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為大家做“導觀”,推薦了三個門類的三幅藝術作品,其中第三幅作品就是《老來俏》,并表示很喜歡這種生活氣息極濃的藝術作品,另外在展覽期間觀眾的好評如潮。作品在省展結束后2年多時間過去了,今年初省文化館的曹館長提及《老來俏》油畫仍印象深刻,認為畫面人物生動,倍感親切。當時在展覽期間他認真看了幾次,但不知作者其人,爾后通過友人介紹才對上號。曹館長評論說在展會上看過的作品在幾年以后能記憶猶新的也是為數不多,可見作品產生的影響力。
我希望自己的畫越畫越有深度,越畫越有看頭,把平凡的東西畫得不平凡,如此才是好作品。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子,尋求個人風格及作品的創新與變化,是我一直追求的,創作出一幅好的作品最需要的是敲碎自己,創作不是復制,我想在我那一畝三分地上繼續去發現,做出讓自己感動的東西。地沒好壞,一定要種出健康、有風格的好莊稼來。

幸福童年 油畫 王芳菲

有動靜 油畫 王芳菲

歲月悠悠 油畫 王芳菲

春曲 油畫 王芳菲

老來俏 油畫 王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