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德
(廣東省廉江市石城鎮第二初級中學 廣東 廉江 524400)
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大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的,因而在進行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的教學時,我們不應當只是單純地向學生講授這些數學知識,而忽視對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們應當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識的抽象過程,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范圍,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例如,教學“圓的認識”后,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一個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成一個圈,沿這個圈畫一個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這個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還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的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數學的興趣,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建立適當數學模型,是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是運用數學能力關鍵的一步。建模可從兩方面入手:
2.1 模具直觀建模。模具直觀建模是數學教學應用中較為廣泛的直觀教學形式之一。它通常是讓學生通過實物的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表象而建立起事物的數學概念。它的主要特點是能夠突出觀察對象的主要部分,有效地反映出數學問題的關鍵特征和數學原理的普遍規律,特別是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認識“菱形的判定”時,先讓學生操作并觀察:“用釘子把一長一短的兩根細木條的中點釘在一起,在四周圍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1)。轉動木條,這個四邊形什么時候變成菱形呢?”很容易得到,當兩根木條互相垂直時,此時的四邊形變為菱形(如圖2)。從而形象、直觀了得到菱形的判定定理。
2.2 通過具體形象的圖表、圖片等方式而形成感知和表象,幫助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特別用示意圖表示出來,使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清晰地表明出來,從而便于學生理解。
所以說,解應用題時,特別是解綜合性較強的應用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立一個數學模型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親手操作,特別是在教學“統計”時,讓學生統計教室內各種打掃用具的數量,統計學校各年級各班學生的人數以及男女生人數等,在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學會了勞動、調查等,真可謂一舉多得。同時,運用課內所學的幾何知識去觀察和聯想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幾何圖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習慣和能力。例如,在講相似三角形的對應邊成比例時,讓學生在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去測量樹高和建筑物的高。所以說,數學教學時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踐驗證,通過上述方法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確實有效。培養學生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用數學的快樂,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是我們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根數多4個。這時老師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重新擺放,當學生按照規律擺放好的時候,數學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出本節內容——倍的認識。
通過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是數學課常用的導入方式。根據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抓住不同點,以舊引新,合乎邏輯的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從已知領域進入到未知境界,形成完整知識體系。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很自然的找到不同蘿卜的數量,從而回憶以前學過的多少關系,聯系已有知識,為后面引出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樣,導入顯得十分自然、平滑,新知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將這句話用到數學課中的話,那么課堂導入正是扮演著這種角色。教學導入在實踐上雖然很短,但是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處處考驗著老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藝術。在導入的過程中,老師應當完善教學理念,注重引導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求知欲望變成學習的動力。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導入,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旋,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