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杰,曹利敏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宜興分院,江蘇 宜興 214206)
聚合物的結晶程度、結晶速率、熱穩定性對于其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具有決定性影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為半結晶聚合物,分子鏈的鏈節均由剛性苯環結構和柔性亞甲基結構組成,鏈節亞甲基數量的不同使3種同系聚酯性能有所差異,目前PET,PTT,PBT已廣泛應用于纖維及塑料領域,以往單獨針對PET,PTT,PBT等溫及非等溫結晶行為的研究較多[1-3],也有學者考察了升溫降溫速率(φ)、催化劑等對聚酯結晶行為的影響[4],但對于聚酯而言,非等溫結晶過程與實際加工過程更相近,針對PET,PTT,PBT這3種同系聚酯的熔融結晶、冷結晶、熱穩定性等熱性能方面的系統研究較少。為此,作者以PET,PTT,PBT為研究對象,采用差示掃描量熱儀考察了二元醇的碳鏈長度(即亞甲基含量)對聚酯的玻璃化轉變、熔融結晶行為、冷結晶行為等結晶性能的影響;采用熱重(TG)分析儀分析了其熱穩定性。通過對3種聚酯熱性能的系統研究,為其加工和使用提供參考。
PET:1#試樣,特性黏數為0.677 dL/g,二氧化鈦(TiO2)質量分數為0.30%,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PTT:2#試樣,特性黏數為0.930 dL/g,TiO2質量分數為0.30%,美國杜邦公司生產;PBT:3#試樣,特性黏數為0.980 dL/g,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1.2.1 熱性能測試
(1)利用美國Perkin-Elmer公司的DSC-7型熱分析儀進行測試,在氮氣保護下,以10 ℃/min的升溫速率從25 ℃升高到290 ℃,保持5 min,消除熱歷史;然后以400 ℃/min的速率降溫至25 ℃;再以10 ℃/min的升溫速率從25 ℃升高到290 ℃,保持5 min;再然后以10 ℃/min的降溫速率降溫至100 ℃,得到消除熱歷史后的DSC升溫和降溫曲線。
(2)采用美國Perkin-Elmer公司的TGA-7型熱重分析儀測定試樣的耐熱性,氣氛為空氣,升溫速率為10 ℃/min,溫度為25~500 ℃;等溫耐熱性到達290 ℃后恒溫,考察不同時間的熱失重狀態。
1.2.2 熱性能數據處理
(1)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參數
利用Jeziomy法[5]對Avrami方程進行處理修正。
利用Avrami方程來描述結晶速度,如式(1)所示:
1-Xt=exp(-Zttn)
(1)
式中:Xt為t時刻的相對結晶度;Zt為非等溫動力學常數,與結晶溫度、擴散和成核速率有關;n為Avrami指數,與成核機理和結晶生長方式有關。
以ln[-ln(1-Xt)]對lnt作圖,得到n,Zt以及半結晶時間(t1/2)。利用式(2)對非等溫過程進行修正以降低φ的影響:
lnZc=lnZt/φ
(2)
式中:Zc為校正后的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常數。
(2)降解活化能(ΔE)
采用ΔE來表征試樣的熱穩定性。可用Arrhenius方程(3)計算,采用Doyle推導及Hancock的經驗公式[6](4)得到ΔE:
dα/dt=Z(1-α)n'e-ΔE/RT
(3)
ln[-ln(1-X)]+ΔE/RT+5.33 =ln(AΔE/Rφ)
(4)
式中:α為t時刻的熱失重百分數;dα/dt為熱失重或熱分解速率;Z為指前頻率因子;n' 為分解反應級數;T為絕對溫度;R為氣體常數,取8.314 J/(mol·K);A為頻率因子;X為T溫度對應的熱失重百分數。
由圖1、圖2和表1可以看出,不同碳鏈長度的二元醇制備的聚酯熱性能有明顯差異,隨著亞甲基含量增加,相應聚酯的熔點(Tm)下降,冷結晶峰溫度(Tc)上升。在考察的溫度范圍內,PTT,PBT玻璃化轉變消失,表明其玻璃化轉變溫度(Tg)低于25 ℃,PTT在67.8,192.0 ℃處存在兩個冷結晶峰(其冷結晶溫度分別用Tc1,Tc2表示),在以往研究中未見報道,這可能與PTT亞甲基碳鏈結構為奇數,存在“奇碳效應”有關,經400 ℃/min降溫速率熱歷史處理后,再次升溫過程中PTT的“Z”型柔性亞甲基鏈段柔性更好形成折疊鏈束結構,因此其更容易結晶。此外,PTT,PBT的熔融結晶溫度(Tmc)均低于PET。

圖1 試樣的DSC升溫曲線Fig.1 DSC heating curves of samples

圖2 試樣的DSC降溫曲線Fig.2 DSC cooling curves of samples

表1 試樣的熱性能數據Tab.1 Thermal performance of samples
注:?Cp為玻璃化轉變比熱容;?Hc為冷結晶熱焓;?Hm為熔融熱焓;?Hmc為熔融結晶熱焓。
1)第1個冷結晶峰。
2)第2個冷結晶峰。
隨著聚酯結構單元中亞甲基鏈段長度增加,PTT,PBT高分子鏈更容易從凍結到運動,因此理論上其Tg應低于PET的Tg。但由圖1及表1可見,PET的Tg為77.24 ℃,而PTT,PBT未見明顯的玻璃化轉變。這是因為DSC法測試的是高聚物在玻璃化轉變區熱焓、體積(比容)隨溫度的變化,而真正的熱力學平衡需要無限緩慢的升降溫過程,因此DSC法測試Tg與φ有關,在本實驗的φ下,PTT,PBT會發生構象重排、體積變化較小,在實驗的時間標尺內不明顯,達不到熱力學平衡,因此需要結合其他測試方法確定PTT,PBT的Tg。
由圖3和表2可看出,3種聚酯的熔融結晶行為均基本符合Avrami方程。表2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參數表明,PET,PTT,PBT的?Hmc,n值依次增大,t1/2依次減小,Zc值變化不大。

圖3 試樣熔融結晶的ln[-ln(1-Xt)]與 lnt的關系Fig.3 Plots of ln[-ln(1-Xt)] versus lnt of samples during melting crystallization◆—1#試樣;■—2#試樣;▲—3#試樣

表2 試樣熔融結晶數據及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參數Tab.2 Melting crystallization data and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kinetic parameters of samples
n值表明PET熔融結晶以異相成核為主,PTT和PBT以均相成核為主。聚酯熔融結晶速率是由成核速率和鏈增長速率共同決定的,隨著聚酯重復單元中亞甲基單元的增加,碳鏈活動能力增加,在熔體冷卻過程中形成鏈束的概率增加,提高了成核幾率,因此熔融結晶的程度增加,結晶速度變快,總結晶速度提高。隨著聚酯中亞甲基數量的增加,n值增加,Zc值變化不大,結晶速率變快,熔融結晶的規律與宋亮、王學火等[7-8]研究結果相同,與其研究結果相比,PET,PTT的非等溫動力學參數相近,但PBT的n,Zc值與PET,PTT相比有一定的差異,這與聚酯制備方式、催化劑含量、聚酯性能指標等因素有關。本研究中PET,PTT為含有質量分數0.3% TiO2的半消光聚酯,根據相關研究結論[9-10],含有質量分數0.3% TiO2的加入會提高n值,加快結晶速率,起到了成核劑促進結晶的作用,1#,2#試樣TiO2加入量相同因此可進行同比,3#試樣在未加入TiO2的前提下仍快于PET,PTT,表明PBT的結晶能力最強。
冷結晶與大分子鏈段柔性及分子鏈空間位阻有關,Tc低于Tmc(見表1)。由表1及表3可看出,3種聚酯的?Hc絕對值均小于?Hmc絕對值(?Hc,?Hmc絕對值的大小反映了冷結晶和熔融結晶的結晶度的大小,其值越大,相應結晶度也越大),表明與熔融結晶相比,冷結晶時聚酯大分子鏈的活動能力變弱,因此嵌入晶格的概率變小,表現為聚酯的總結晶度變小,PET,PTT,PBT的冷結晶度分別約為熔融結晶的70%,10%,7%。這表明二元醇的鏈段越長,則制備的聚酯冷結晶程度越小。

表3 試樣冷結晶數據及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參數Tab.3 Cold crystallization data and non-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kinetic parameters of samples
注:(-1),(-2)分別為2#試樣的第1個冷結晶峰和第2個冷結晶峰。
圖4及表3的非等溫結晶動力學參數表明,3種聚酯的冷結晶行為也較好地符合Avrami方程。與熔融結晶相比(見表2),3種聚酯的n值變小且相接近,PET的Zc值變小,t1/2變大,而PTT,PBT的Zc值變大,t1/2變小。從結晶程度和結晶速度總體來看,PET,PTT,PBT的冷結晶程度依次降低,結晶速度依次變快。值得說明的是,PTT有兩個冷結晶峰,文獻[11]認為PTT的亞甲基因為“奇碳效應”,冷結晶行為除了與分子鏈段的柔性有關外,還受到PTT“Z”型亞甲基分子空間構象影響,其分子鏈節良好的柔性、彈性使其更容易進入晶格,關于兩個冷結晶峰原因還需進一步研究。

圖4 試樣冷結晶的ln[-ln(1-Xt)]與lnt的關系Fig.4 Plots of ln[-ln(1-Xt)] versus lnt of samples during cold crystallization◆—1#試樣;■—2#(-1)試樣;●—2#(-2)試樣;▲—3#試樣
圖5表明,PET,PTT,PBT在空氣氛圍中的失重平臺有兩個,按照降解速率差異計算3個失重階段的聚酯?E[12-13],分別為第1段失重(30%~80%失重率)、第2段失重(83%~87%失重率)、第3段失重(90%~97%失重率)。

圖5 試樣的TG曲線Fig.5 TG curves of samples
將各聚酯試樣不同質量保持率的對應溫度及3段失重?E結果列于表4和圖6。由表4和圖6可見,與PET相比,PTT,PBT初始分解溫度(T99)約低30 ℃;PTT與PBT在質量保持率大于10%前TG曲線基本重合,質量保持率小于10%后PBT降解速度加快;PTT在質量保持率小于5%后的熱穩定性能與PET相近。雖然PTT,PBT 的T99較低,但其降解速度慢,因此其第1、第2段失重的?E高于PET;PET的第3段失重?E高于PTT,PBT。

表4 試樣的分解溫度及3段失重的?E及其相關系數(R2)計算結果Tab.4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calculation results of ?E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2)of three-stage degradation
注:T95,T90,T80,T70分別為質量保持率分別為95%,90%,80%,70%時的分解溫度。

圖6 試樣3段失重的?E的ln[-ln(1-X)]與1/T的關系Fig.6 Relation between ln(-ln(1-X)) and 1/T of samples during three-stage degradation●—1#試樣;■—2#試樣;▲—3#試樣
聚酯熱失重的初始階段(質量保持率大于70%)的熱性能對于其應用領域有直接影響,由表4可以看出,PET,PTT,PBT的T99分別為305.52,287.51,281.07 ℃,3種聚酯的T99依次降低;T95,T90,T80,T70也呈現類似規律,表明隨著聚酯結構單元中的亞甲基含量增加,相應聚酯的熱穩定性變差,其后道加工溫度相應降低。
a.在研究溫度范圍內,PET有玻璃化轉變,PTT,PBT未見明顯的玻璃化轉變。
b.PET,PTT,PBT的熔融結晶行為均基本符合Avrami方程。隨著聚酯結構單元中的亞甲基含量增加,相應聚酯的熔融結晶程度依次增加,結晶速度變快。
c.3種聚酯的冷結晶程度均弱于熔融結晶,PET,PTT,PBT的冷結晶度分別約為熔融結晶的70%,10%,7%,冷結晶速度依次變快。
d.3種聚酯非等溫降解(失重)可分為3個階段,PTT,PBT 的T99較低,但第1、第2段失重的?E高于PET;PET的第3段失重的?E高于PTT,PBT。隨著聚酯結構單元中的亞甲基含量增加,相應聚酯的熱穩定性變差,其后道加工溫度相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