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燈 王渝鳳

“以前寫生要去別的地方,現在家門口就能寫生,實在是太幸福了。” 2019年12月1日一大早,家住九龍坡區龍門陣國際旅游度假區附近的居民陳彤帶著女兒一起來到跳磴河寫生。
河流清澈見底,水草隨著水流緩緩擺動,魚蝦成群穿梭其間,這樣的美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賞游玩。
“這河水好干凈,水草也長得好,看起像‘水下森林。”如今,路過跳磴河1號驛站、2號驛站河段的人們,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誰能想到,曾經的跳磴河垃圾、違建遍布河岸,河中的黑色污水臭不可聞……路過的人們總是掩著鼻匆匆而行。
跳磴河不長,流域面積也不大,流經之地卻是重慶主城區主要的工業企業聚集區之一。特別是九龍坡區境內的14.15公里河段,沿岸聚集了眾多工業企業,居住著大量人口。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大量小企業、小作坊開始在跳磴河沿岸聚集。這些小企業、小作坊的污水直排河里,沿河的畜禽糞污也直排河中,加上沿岸污水管網缺損、老化等問題,跳磴河逐漸成了臭水溝。
為了改變跳磴河的污染狀況,近年來,九龍坡區在跳磴河實施了一系列綜合整治措施,并于2019年3月實施“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構建“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動物-微生物”的共生體系。
所謂“水下森林”,指的是以沉水植物為核心,食藻蟲、微生物、水生生物共同構成的生態體系。
跳磴河河長辦負責人謝照渝介紹說:“‘食藻蟲引導水下生態修復技術的施工步驟為:排干河水,在底泥上面種植沉水植物,蓄水后投放微生物和食藻蟲,待水體逐漸清澈,再投放魚蝦螺貝等水生生物。”
“如同地上森林的樹木、動物一樣,‘水下森林的每個成員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跳磴河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技術方負責人謝丹說。
水中投放食藻蟲后,可以抑制藻類生長,降低有機物含量,提高水體透明度,也可以為沉水植物打開“陽光通道”,促進生長;沉水植物為經過改良的四季常綠矮型苦草,根莖葉發達,光合作用強,可產生大量原生氧,吸收轉化氮磷等營養鹽,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微生物可以分解水中有機物,分解后的有機顆粒成為食藻蟲的食物,食藻蟲、微生物等又成為水生生物的食物,由此形成一條完整的食物鏈,保持了水底生態平衡,也實現了富營養物質資源化。
“與傳統的截污納管、底泥清淤、定期換水等治污方式相比,‘水下森林生態環保,采用純生態技術,避免了二次污染。” 謝丹說。
經過反復研究、優選植物、分段試點,跳磴河1號驛站河段栽種的四季常綠矮型苦草于2019年5月基本成型,經過雨季的考驗,成功存活下來,并且長勢良好,水體凈化效果顯著。
“在跳磴河綜合整治過程中,九龍坡區堅持水質凈化與構建生態系統相結合,探索了生態修復新模式,實現了水質深度凈化,還老百姓一個新的跳磴河、新的綠色家園。”謝照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