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互聯網+的時代,讓我嘗到了甜頭,也讓我看到了無限契機。”
2020年4月15日,武隆區隆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趁著天氣晴好,公司負責人陳明億幫著工人晾曬新鮮出爐的“土坎苕粉”。
從發展“鰍田稻”成為創業明星,到生產“土坎苕粉”救活瀕臨倒閉的公司,8年的探索和發展,陳明億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助推群眾脫貧增收之路,走出了一條農工商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條“互聯網+”的品牌營銷之路。
指導4個鄉鎮7個行政村帶動農戶1174戶發展“鰍田稻”,推廣種植面積2000余畝,實現畝均增收1800元左右;連續兩屆榮膺共青團中央、農業農村部授予的“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33歲的陳明億用行動證明,在眼下的鄉村振興中,青年大有可為。
情懷故土,打造稻田創業計劃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陳明億亦然。
從武隆當地一所職業高中畢業后,陳明億先是外出務工。2007年,他回到武隆縣城,開了一家電腦耗材店,做起了提供辦公設備解決方案的生意。
因為吃的是“技術飯”,夫妻倆收入雖不富足,但在當地也算過得安穩愜意。只是,智能化手機帶來的沖擊,讓陳明億夫妻倆有了危機感。
得找個長遠的產業立足,可做什么好呢?陳明億左思右想,始終拿不定主意。
故土情就如風箏線,始終牽著陳明億的心。“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我一直都想回到農村去。”在陳明億的腦海中,每次返鄉,都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歸屬感,也許家鄉才更能讓他找到人生方向。
2011年底,隨著女兒的呱呱墜地,加之當時食品安全成為熱議話題,陳明億決定在“綠色生態”上做文章,而他的老家武隆鳳來鄉正是遠近聞名的“稻米之鄉”。
然而,傳統種植效益不高,老家的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看著良田沃土成片荒蕪,陳明億滿心可惜。他通過上網查閱后發現,在同一片稻田里,既能種稻,又能養鰍,形成“水稻護鰍,鰍食蟲餌,鰍糞肥田”的天然食物鏈,更主要的是能增加收入。
陳明億“麻著膽子”把想法告訴了鄉里的領導,讓他沒想到的是,鄉里給了他“政策上全力保障支持”的肯定答復。
陳明億連夜構思出他的首份創業計劃書,但當他把想法告訴父母時,卻遭遇了極力反對。“父母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好不容易進了城,甩掉祖祖輩輩‘泥腿子的身份,卻又要跑回來當農民。”陳明億說。
從舉例子到講道理,在長達幾個月的軟磨硬泡后,終于,父母同意讓陳明億試一試,并反復告誡他:“試驗未成功之前,規模不要搞太大。”
血本無歸,內心打起退堂鼓
一番外出考察后,2012年4月,陳明億決定流轉臨江村江家溪組的80余畝土地。
說干就干,買種子、買鰍苗……一切都進行得熱火朝天。
“收入減去流轉金、種子、肥料、鰍苗等投入,年盈余可達10萬元以上。”理想很豐滿,然而現實卻很骨感,甚至“悶頭棒”接連襲來。
打小生長在農村,父輩春播秋收的傳統種植模式,在陳明億腦海深處打下深深的烙印。然而,真正將傳統農業與產業化結合起來后,他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回事,也并非那么簡單。
原本當地的土地流轉金每年在300到400元一畝,陳明億開口就給出600元。在他看來,價高自然能拿到更好的土地,沒想到此舉根本行不通。
“你個愣頭青娃兒能做啥事?”
“莫不會是打著幌子,心中有其他想法。”
“說不定到時候把我們的土地都給弄丟了。”
鄉親們并不買賬,反倒是你一言我一語地冷嘲熱諷,說得陳明億面紅耳赤。
最終,陳明億請來社長和駐村干部幫忙,累計開了3次動員會,帶著電腦和打印機當面打印合同、給付現金,并承諾優先用工,才從60多戶農戶手中把土地流轉到手。
孰料,挑戰才剛剛開始。“農村零工每天70元,我額外再多給10元補助。”陳明億回憶,當時,務工人員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不請自來,甚至就連路都走不穩的老大爺,也拄著拐杖搭田坎,最初預算8000元就能搞定的插秧,硬生生花了超出3倍的代價。
而陳明億自認為能賺錢的泥鰍,最終也因技術問題和遭遇洪災,70萬尾苗子所剩無幾。“當時,滿河溝、小道上到處都是泥鰍尸體。”他說。
陳明億的初次創業以失敗告終,不僅十多萬元的投入血本無歸,甚至還成了父老鄉親眼中的笑話。數夜輾轉難眠,傷心的淚水止不住地滑落,他好幾次打起了退堂鼓,覺得自己可能根本就不是種田的料。
東山再起,標準化生產走出致富路
在妻子的鼓勵下,陳明億痛定思痛,恢復勇氣決心從頭再來。他吸取之前失敗的經驗教訓,加大技術力量投入,并時常關注變化的天氣,同時也更注重洪水防控。
終于,一年后陳明億的“鰍田稻”問世。但沒用農藥和肥料的稻谷,按照市場價出售,根本就是虧本買賣。
生產過程的艱辛讓陳明億意識到,綠色和生態是“鰍田稻”最大的競爭力。隨即,他注冊了商標“鳳來谷”,還加工設計了“鰍田稻”的包裝。
第一批“鰍田稻”產出5萬多斤,陳明億拿了一部分米讓朋友品嘗,剩下的拿到網店上試銷,1袋8斤,賣45元一袋。
讓陳明億萬萬沒想到的是,銷量出奇的好,還沒到國慶節就已售罄,收入高達42萬余元。收獲的喜悅后,他清醒地認識到:農業要走出來,生產一定要標準化,一定要解決銷售問題。
于是,陳明億一改過去的被動局面,在流轉土地時進行用工登記,掌握主導權,需要用工時根據登記順序電話通知;務工價格事先告知農民,不再討價還價;引入競爭機制,由管理員根據勞動效率和表現來評估。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陳明億更加堅定了繼續干下去的信心。他重新選址,在高樓村楓香堡組流轉了280多畝土地作為示范基地,開始走標準化生產道路,從購種、施肥到用工,各方面摳細節,做到全程可控。
鳳來鄉的鄉親們也接二連三地加入到陳明億的隊伍中來,“鰍田稻”的種植規模不斷拓展。
與此同時,陳明億開始積極建立團隊,專注網絡銷售。2014年,通過各大網絡銷售平臺,陳明億賣出“鰍田稻”近25萬斤,實現銷售收入370余萬元。
好事接二連三,陳明億的泥鰍繁育技術也獲得成功,收獲了2萬多斤泥鰍。而隨著“鰍田稻”的熱銷,周邊農戶的稻谷也都跟著賣了好價錢。
從那一年起,陳明億的成功在武隆變得家喻戶曉。2017年,他登上央視《致富經》節目后,每天慕名拜師取經的電話更是讓他應接不暇。
“億”往無前,多產業融合發展開新局
“鰍田稻”的成功,還讓陳明億萌發了多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思路。他首先想到的是帶領當地更多貧困戶脫貧增收,首選的便是山貨武隆苕粉。
“紅薯種植面積大,涉及全區每個鄉鎮,而且每家每戶都有制作苕粉的習慣。”然而,在陳明億看來,由于沒有建立統一監管、統一認證、統一規范的產品標準體系,“多而散、小而弱”的特點,導致山貨網上競爭力不足。
“作為正統山貨,武隆苕粉一直以來都受到市場的普遍歡迎,只是因為質量參差不齊,加上屬于‘三無產品,自然無法在電商渠道上進行銷售。”最終,一番深思熟慮后,陳明億決定在久負盛名的當地苕粉上發力。
2019年6月,陳明億正式接手位于土坎鎮的武隆區隆祥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緊接著,他便在產品質量標準化上做起了文章。
其中,大到恢復長達300余年、經過三沉三淀有著16道工序的傳統制作工藝,選用正宗武隆高山紅寶石紅薯制作,實現自然干,全手工,無添加;小到苕粉的長度、寬度、厚度,都要進行反復斟酌,全新塑造“土坎苕粉”的品牌形象。
為了打開銷路,陳明億還親自跑市場。
川渝地區的餐飲連鎖、盒馬鮮生及京東買菜等電商渠道是主攻方向。為了讓客戶吃出“土坎苕粉”的勁道爽口,感受到來自家鄉的味道,曾有一天,本就腸胃不好的陳明億,中午晚上硬撐著連續吃了3頓火鍋。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在成渝兩地,就有200多家火鍋店和陳明億的公司簽訂了供貨協議,并明確把“土坎苕粉”的字樣印到菜單上。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4月,加上線上訂單和實體店銷售,“土坎苕粉”的銷售額已突破600萬元。
如今,陳明億的“互聯網+”品牌營銷路越發寬廣,他將農、商、旅深度整合:線上,不斷深化與各大知名電商平臺合作,開通6個特色館;線下,以精準扶貧開設鄉村扶貧館,打造10個直采、直營、直銷的生鮮自營基地。
陳明億創辦的億拓農業公司還被武隆區委、區政府收購成為全區農村電商交易平臺公司,更名為武隆區電商運營服務有限公司。
據武隆區商務委員會數據,該公司在推進武隆區三大惠民工程之余,著力打造武隆區電商“尋味武隆”公共品牌,共計26個鄉鎮23個品類、1503個單品上網銷售,截至去年底,銷售額達到1.2億元。
榮譽接踵而至。除了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屆將“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攬入懷中,近年來,陳明億還先后獲得“重慶市農村電商帶頭人”“重慶市杰出人才突出貢獻獎”“重慶市勞動模范”“中國好人”等十余項殊榮。
相對于個人榮譽,鰍田稻種植示范基地2017年被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列入第九批“國家級水稻標準化示范區”,更讓作為負責人的陳明億深感自豪。
8年時間的摸爬滾打,陳明億探索出一條“供銷社+農戶+基地+合作社+生產企業+電商公司+眾創孵化”的路子,但他深知“創業有起點,事業無終點”的道理,今天的成績只是明天事業的一個基點,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就如他曾經的網名“‘億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