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花
【摘要】對于任何一位學習者而言,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疑問不僅不可怕,還非常可喜。疑問不僅不會成為學習者學習之路上的絆腳石,還會成為學習者學習之路上的墊腳石。因此,對于教師來說,一定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學生?質疑能力?策略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币?,即疑問,是思考的開始,是學習的開端。聚焦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滔滔不絕、大講特講的現象屢見不鮮?;蛟S教師滔滔不絕、大講特講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灌輸一些知識,但是,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自始至終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因此,學生的學習效益也是差強人意的。不僅如此,這與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學習方式也是背道而馳的。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當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了各種疑問之后,在這些疑問的驅使下,他們的學習不僅會變得積極主動,而且學習的效益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下面筆者將在借鑒一些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一些典型的初中語文教學案例,深入淺出地論述培養初中學生語文質疑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事實上,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盡管許多學生內心有“十萬個為什么”,但是,他們卻不敢提問。之所以不敢問,一則是因為害羞,在他們內心深處會反復不斷的思慮:我若是問這么“幼稚”的問題,老師和同學會不會嘲笑我呢?二則是因為怕罵,他們內心深處也會持續不斷地思忖:如果我問這種問題,老師會不會批評我呢?
害羞也好,怕罵也好,歸根結底是缺乏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教師尊重學生,對于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哪怕再怎么“幼稚”,都會認真作答。同學之間互相尊重,對于同學提出的各種問題,不僅不會嗤之以鼻,還會積極主動地為同學指點迷津。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放下唯我獨尊的“架子”,真正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做他們學習上的引路人。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鼓勵學生之間互幫互助,讓學生共同攜手,一道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疑問困惑。
二、創造合適的機會,讓學生擅于質疑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學生之所以不會質疑,主要是因為缺乏合適的質疑機會。為此,教師要有的放矢地為學生創造各種質疑的機會。
(一)以揭題導入為契機,鼓勵學生質疑
揭題導入是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導入新課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揭題就好比是捅破了那么一小塊窗戶紙,能夠讓學生“洞察”課文的一隅,揭題的目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課文的濃厚興趣,為學生卓有成效地學習課文奠定堅實的基礎。倘若以揭題為契機,教師能夠讓學生產生諸多疑問,那么,這些疑問就會仿佛一只只無形的推手,推動學生深度地學習課文內容。而這,也正就是教師為學生創造的絕佳質疑時機。
《精神的三間小屋》是部編版的九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揭題,引領學生質疑。師:同學們,圍繞課題你能夠提出哪些問題呢?預設:精神怎么會有三間小屋呢?精神的三間小屋是什么呢?學生的這些疑問不僅會激發他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濃厚興趣,還能夠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以初讀感知為抓手,鼓勵學生質疑
初讀感知是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出示各種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目的地去讀。不可否認,這樣的方式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確實能夠起到一些作用。但是,這樣的方式卻非常不利于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
在初中語文課堂初讀感知環節,教師不妨可以放慢引領的腳步,換一種做法,即教師不提出任何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在沒有提出任何自讀要求的情況下,讓學生自讀課文。在學生完成自讀任務之后,教師詢問學生:同學們,在初讀課文之后,你有哪些疑問呢?學生甲:老師,我覺得閏土的變化真大!但是,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閏土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三)以合作交流為平臺,鼓勵學生質疑
在初中語文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在小組之內交流“讀懂了什么”,鮮有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哪些地方沒有讀懂”。為了更好地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在提升學習效益方面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交流“讀懂了什么”,還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交流“哪些地方沒有讀懂”。
還是以《故鄉》這篇課文為例,教師設計了一項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分析楊二嫂的形象。在學生完成小組合作交流學習之后,教師并不是讓學生匯報學懂了什么,而是問學生還有什么疑問?對此,學生提出這樣一些疑問,如作者為什么要塑造楊二嫂這樣一個形象?楊二嫂的形象是不是作者“悲哀”的源頭呢?
三、放大評價的作用,讓學生樂于質疑
評價是教師實施教學行為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從教師的教學評價中,學生不僅能夠找準學習的方向,還能夠積蓄學習的自信,也能夠形成良好的質疑能力。那么,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或是贊賞學生質疑的勇氣,或是褒獎學生質疑的行為等,都有助于評價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贊賞學生的質疑勇氣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當學生鼓起勇氣提出各種疑問時,即便是學生問得不好、問得不巧,教師也切不可向學生“潑涼水”。相反,對于學生質疑的勇氣,教師一定要大加贊賞。歸因于教師對于學生質疑勇氣大加贊賞,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油然而生。而這,也就會使得其他學生逐漸具有質疑的勇氣。在這股質疑勇氣的推動下,學生的質疑能力能不提升嗎?
舉例來說,當學生在課堂中提出一些貌似毫無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切不可熟視無睹。相反,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疑問。不僅如此,教師還要給予學生適時適度地評價,即對學生質疑的勇氣予以贊賞。
(二)褒獎學生的質疑行為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部分語文教師為了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絕不容許課堂中出現“不同的聲音”。只要在課堂中,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教師就會“當頭棒喝”。學生在課堂中發出“不同的聲音”,說到底,是一種質疑行為。對于這種質疑行為,教師一定要給予褒獎。唯有給予學生褒獎,學生才能逐漸形成質疑能力。
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時,教師在導入環節提到:如果金錢和親情這兩樣東西擺在你的面前,你會選擇什么?大部分學生都選擇親情。但是,也有一個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么不選擇“金錢”呢?倘若沒有金錢,我們拿什么來維系親情呢?對此,教師并沒有“當頭棒喝”,而是對他的這種質疑行為進行了褒獎。但與此同時,教師也讓這位同學明白了過于崇拜金錢,就是一種拜金主義的表現,是不健康的價值觀。
南宋哲學家陸九淵曾經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營造和諧的質疑氛圍、創造合適的質疑機會、放大評價質疑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卓有成效地培養初中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一旦初中學生具有良好的質疑能力之后,他們就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出諸多有價值的疑問,以這些疑問為階梯,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會如雨后竹筍,節節攀升。
參考文獻:
[1]康萍.論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2013,(9) :77.
[2]王一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創新教育,2017,(1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