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超
摘要:追溯“海設計”的歷史與人文精神,梳理歷史與未來的關系。以海派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上?!澳Φ恰睘槌霭l點,從歷史維度探究:(1)上海設計發展的源動力;(2)新人文力量引領下的商業設計美學、視覺技術革新、設計教育;(3)梳理過去和當代上海設計中獨特的人文情懷。從“制造”到“智造”,以“虛擬科學”為技術基礎,上海設計的未來將在新海派文化影響下融入正在到來的新世界并形成新的設計場域。在融合東方歷史人文與智慧的基礎上,從科技前沿、社會需求等角度思考上海設計,才能以更開放、自由和包容的心態把握上海設計的未來。
關鍵詞:上海設計 摩登 海派 人文情懷 未來觀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5-0064-03
Abstract: To trace back the history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Shanghai Designand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future. Based Onthe importantconcept of Shanghai Modern in Shanghai school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fromthe historical dimension:(1)the source power of Shanghai design development:(2) commercial design aesthetics, vls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sign educ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human forces, (3) combing the unique human feelingsin the past and contemporary Shanghai design From manufacturing to 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based on Virtual Science, the future of Shanghai design will integrateinto the coming new world and form a new design fiel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Shanghai ochool cultur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oriental history, humanity andwisdom, Shanghai design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technoogy frontier and oocial needs, so ao to grasp the future of Shanghai Designwith a more open, free and inclusive attitude
Keywords: Shanghai design Modern Shanghai style Humanities and SensibilitiesView of thefuture
引言
近代上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在這里,從城市消費、競爭、民族等觀念與實踐中形成的中國民族資本及其市場環境,讓現代主義設計有條件滲入到上海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集中展示現代設計力量的城市之一,或可說是中國最早的設計源流地之一。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設計也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如何發掘、使用上海設計的歷史資源并使之服務于未來,就成為我們思考的重點。有“法國的牛頓”之稱的拉普拉斯在他的“機械決定論”中曾說,“應當把宇宙目前的狀態看作是它先前狀態的結果,并且是它以后狀態的原因?!盵1]也就是說,在線性邏輯推導中,人們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的價值就在于,當我們追溯和發揚“上海設計”的歷史脈絡時,可歸納并找到在上海城市發展進程中形成的“設計精神”,本文就從這一角度梳理上海設計源流與上海設計未來的關系問題。
一、民國時期的上海”摩登“
民國時期的上海“摩登”主要體現在現代生活方式、市場促進下的民族工商業與設計、新人文主義影響下的商業美學、新媒介技術以及商業美術教育。
首先是“新事物”刺激下城市居民逐漸形成的現代生活方式。開埠以來上海的城市史,實際上是一個以現代生活需求為主導的社會發展過程。人們對新事、新物的強烈欲求,自晚清“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始,就在“器與技”、“物與技”的想象中逐步實現,更重要的是,在制造與生產方法上得以學習、改進甚而創新。西方各種新鮮事物如火車、汽車、自行車、縫紉機、留聲機以及游藝場、咖啡館、百貨公司、跳舞場、報館、廣播臺、電影院等西方物質與文化休閑場所,重新塑造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譬如百貨公司“這種新的商業文化模式,在巨大都市上海的日趨成熟的中國人社會中常常發揮商業先驅和先見的功夫,在整個民國時期都是牽引‘摩登上海發展的動力”[2]。如果再考慮到民國時期西方政體、科學觀念以及各類新技術對日常生活需求的影響,上海無疑是中國人現代化生活方式體驗的主要陣地??梢?,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及其需求必然要借助“新事物”的生產與更新來完成,這也是“上海設計”形成的源動力之一。
其次,市場促成上海設計向模仿、融入與再生的方向發展。從上海工業與商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上海設計走過了一個普遍模仿國外設計到融入與再生的過程,小到火柴盒、食品包裝、電風扇、自行車,大到汽車、有軌電車、紡織機等,對歐美日等工業國家日用、生產、制造器物的仿造與接受,不僅意味著上海設計在行為層面的轉型,也代表著在設計思維或觀念層面的轉變,這種轉變直接或間接影響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及審美意識的變革。上述過程一方面說明中國民族工業在發展初期的實際狀況,另一方面也表明工業制品已進入城市生活,甚至其滿意程度已讓當時的消費者進入到審美喜悅的階段。從工業產品的再生過程來看,本質上就是一種本土化接受與改進的過程。或者說在追求審美時尚的心理作用下,西方設計的融入與再生推動著上海設計的發展。特別是在政府“國貨運動”政策的激勵下,上海設計以“國產”為己任,在模仿與改進中詮釋國際現代主義設計與民族設計的融合關系。事實上,“構建民族主義的視覺認知”[3]已成為國貨運動中設計師們自覺遵循的設計原則,康元公司設計的鐵皮玩具設計(圖1)即為較好的例子。這種以政策指導、民族主義激蕩下的工商業,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于“摩登”生活的想象與實踐,其中的民族設計意識也因此得以延續。
第三,在新人文品味引領下逐漸形成商業設計美學。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的書籍、期刊、報紙及月份牌、包裝等文化與廣告新媒介的出現,構成了這個時代新人文主義的文化陣地。新人文主義傾向的審美趣味就在這些媒介中產生,在其中推波助瀾的精英力量主導著這些優質的文化資本,尤其是在文字與圖像應用方面,他們讓這些文化資本的社會價值得以最大化,由此呈現出的百家爭鳴局面將傳統文化價值與西方審美經驗及視覺語匯相結合,同時也讓兩者的差異性產生出一種文化的張力,在商業需求驅動下形成的視覺審美,即是民國時期商業設計美學的訴求,也是民族工業生產革新的試驗場,“政府如能采行鼓勵與扶植政策,則其輸出量值,自必大有增進”[4]。探索與先鋒精神讓這個時期的上海充滿濃厚的新奇心態,無論政府還是市場都期待變革,一些商人、教育家、藝術家和商業設計師不安于現狀,其內在的求新意識成為當時社會文化與生產進步的內在動力之一。商業設計也因此表現出新的美學風格,商家和設計師想盡辦法博取消費者的眼球,街頭視覺形象(圖2)伴隨經濟的發展和探索精神,直接或間接體現出民國時期的新人文審美心態。
第四個“摩登”來自于視覺媒介技術革新,也就是印刷與照相技術帶來的新視覺革命。西方現代印刷與照相技術相繼被引進上海后,中國的印刷業從此開啟了現代化轉型,以《良友》畫報、《美術生活》等新視覺革命成果為代表的印刷品,直接改變城市居民的視覺認知習慣,并讓市民對出版物有了更新的要求,繼而拓寬了視覺生產的技術與市場維度。
上海設計“摩登”的最后源泉則來自美術設計教育和專業設計師。上海設計的早期啟蒙一方面來自在滬傳教士,如美華書館、土山灣工藝館,這是上海設計最初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接受過商業設計方法與理念熏陶的設計師,陳之佛、錢君訇、丁悚、丁聰、張光宇、龐薰琹等早年均在上海從事過現代工藝圖案實踐,他們多受歐美與日本等國家地區設計風格的影響,因此成為引領民國時期上海設計發展方向的重要力量。特別是他們受海派文化影響而建構的包容性特征,讓上海的城市生活充滿視覺想象,加上開放與自由的態度,如新興的美術與設計教育以及媒體行業的先鋒精神,讓民國時期的上海設計頗具影響力。這是市場所帶來的動力,在包容的態度指引下,也具備了可貴的前瞻精神。
二、當代上海設計中的人文情懷
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民國時期上海設計的前瞻精神,或日未來設計觀,就在新時代的人文與經濟環境中得以復蘇。雖有波折,但民國上海設計的積淀確實為今天上海設計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至少從“人類創造更多自由的任務”角度看,設計師“就無須擔心權力或計劃會變成自由的障礙”[5],也就是說,上海設計中的海派精神依然鮮活,并不因時代變更而阻礙了設計的自由。歷史的相似性就在于此,如何從這種相似中找到可以借鑒的內容,就是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研究上海設計的價值。
如前所述,民國時期上海所體現出來的模仿、再生等設計方法,其實是將現代西方設計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徑。所謂“模仿”,其實符合先學習、再創造的邏輯,然而也會表現出浮躁的另一面,從新世紀初期的“山寨”設計就能窺見急于求成、表面化改造、快銷等現象。好在近年來上海設計逐漸回歸設計內涵,如上海“家化”秉承品牌的價值觀,在融入海派文化元素的同時,積極倡導并與迪士尼聯合“再設計”,推出合作版花露水(圖3),主體視覺元素就是上海石庫門與米老鼠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海老字號在重塑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以上海元素為噱頭的所謂懷舊之作,除了吸引人的眼球,并不能真正從歷史和品牌重塑中認知思考上海設計的內涵,借老上海元素進行新包裝設計.并不能從根本上提升設計的價值。簡言之,由于缺少對品牌未來發展的探索精神,以至于丟失了上海老品牌本該有的“人文精神”,或者說“設計的溫度”。
所謂“設計的溫度”,本質上指的是設計的人文情懷。數字化時代的設計,從“制造”到“智造”,其核心就是以人工智能為技術基礎,為設計賦予更多人文精神與內涵。以“如恩設計”為例。這是一家立足于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設計研究室,提供國際化的建筑、室內、整體規劃、平面以及產品設計服務。其作品“Flamingo創明烏上海辦公室”(圖4)綜合海派元素,以城市及其歷史作為出發點,融入東方之“氣”,這一哲學思想鮮明地展現了東方的美學觀,具有埃佐·曼奇尼所說的“世界性的本地主義”l61特點,作品因此屢獲國際大獎。這個案例表明,當下設計的人文情懷既有傳統文化的新生,其目的旨在滿足人們對民族文化需求,又繼承民國上海設計的胸懷,在作品中融入文化與歷史要素。其結果就是人文情懷在設計中的創意延展。
顯然,“世界性的本地主義”需要有國際視野的設計師參與其中,他們同時也要具備本土人文歷史的素養。好在從民國至今,上海都不缺少這類設計師,他們把國際化的設計風格引入上海,在設計技術和思維方式上都能很好地融入到上海設計的文脈中去。再加上作為“設計之都”的上海,在有意識吸納海外優秀設計人才的同時,也創立了許多讓好設計落地的“孵化器”,在設計項目落地生根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本土設計師的短板。這是上海設計開放與包容、融合與創造相結合的結果,同時也提升了上海設計“看未來”的能力。
三、近未來:上海設計的未來觀
同歷史一樣,“未來”既近又遠?!敖磥怼钡暮锰幘驮谟谶m合仔細規劃?;赝倌陙砩虾TO計的歷史,其發生、發展都以借鑒和吸收歐美與日本設計為前提,今天的上海設計依然在延續這一方式,只是其中的多元要素越來越豐富。但無論是民國還是今天的上海設計,始終都保持著鮮明的探索與實驗精神,設計師仍然在塑造新的文化資本。從這個角度講,上海設計擁有足夠的潛力?,F在的問題是如何將潛力轉化為動力,以啟發并形成上海設計“近未來”的規劃性思考。
所謂“近未來”的上海設計,指的是在新海派文化影響下,上海設計的前景規劃能夠更好地融入正在到來的新世界,又如何及時鏈接新世界設計并與之溝通交流,從而形成新的設計場域。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梳理晚清以來上海設計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為清晰呈現不同時期的歷史要素,筆者整理出以下“對照表”:
從表1中可見,除自身屬性如生產方式、審美、方法等外,上?!敖磥怼痹O計的發展趨勢在于智能、生物、人文、個性、知識等方向。如果結合“思辨設計”來探討這一趨勢,也許更有理論價值。由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安東尼-鄧恩教授和菲奧娜-雷比聯合創立的思辨設計,重點是將想象力與現實鏈接在一起,目的不是預測未來——這是目前所有以實現商業利益為目標的設計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去顛覆貌似鐵板一塊的“現在”。[7]顛覆傳統甚至現有的設計產品與觀念,是“近未來”設計師的任務之一。例如留學返滬創業的設計師曾乙文,他設計的男人哺乳器、生物消化車(圖5)等設計作品,看似天馬行空,毫無章法,但在技術層面已超越當下“可實現性”的產品,帶有明顯的顛覆色彩,且產品均有相當分量的科技含量。再如,Automato工作室依托上海文化,致力于產品和電氣工程的交叉設計工作,重點探索交互設計的價值,以物理和數字接口的方式,深入探究具備一定數字算法與行為的智能產品。如他們設計的有內外兩層的口罩(圖6),外層根據用戶購買的口罩(內層,即過濾層)定制,可連接到過濾層和手機等設備上??谡诌^濾層實時跟蹤用戶的身體狀態與呼吸節奏,能讓用戶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健康情況??梢?,“近未來”的設計作品與現在和過去的設計大不相同,與當下許多人的生活觀念也相去甚遠,它們以前沿的生物科學、生態與數字等技術顛覆“現在”的設計理念,逐步走向未來新世界。
四、未來:上海設計的想象
思辨設計并非唯一的方法模式,對我們從歷史視角的觀察就會發現,未來向度的上海設計有多種可能,它當下為基礎,綜合思考人類未來的發展途徑、挑戰及對策為己任。未來學家James Canton認為能源、創新經濟、人才、醫藥技術、新興科學、安全.氣候等是世界未來發展的主要領域[8],而其他研究者在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數據科學之后提出“虛擬科學”,認為這是人類“科學研究的第5范式”[9]。以此觀之,上海設計的未來必然與世界未來的主要研究領域以及虛擬科學緊密相關。實際上,以“摩登”生活為基礎的上海設計自20世紀以來就表現出與“未來”相關的想象空間,一直都居于中國設計前列。為了說明這一點,筆者繪制了一幅“趨勢圖”,如圖7。
圖中的紫色代表“合理的”,是當下能及時解決的、最迫切的、核心的設計問題;藍色是“可信的”,是近未來在可能探索范圍的設計問題;綠色是“可能的”,是概念的、未來型的設計。自開埠以來,上海就是一個借鑒世界現代設計的“放大體”,而不是“擴大體”。把線拉的越長,在“合理的”范圍內的設計就越實在;“可信的”近未來設計以“合理”為基礎向外擴展,但沒有也不可能覆蓋未來設計的面;未來設計則存在多種“可能的”趨向,雖然也不存在遠離合理與可信的面向,但有很大可能出現“虛擬”的發展線。這種虛擬的未來觀對于上海設計而言,將使它走向創新型設計學科之路,而這條路的核心與上海設計的品質無法分離,唯有抓住這一核心,上海設計才能更好地延長并拓寬自身的趨向面。筆者認為,在融合東方歷史人文與智慧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在更開闊的設計緯度上思考上海設計“喇叭式”的未來。由上?!懊魅沾怼焙蜄|京DensoFuture Lab發起的2030年“上海想象計劃”,或許能幫助我們思考上海設計的新方向,并進一步夯實上海作為國際都市的新銳與引領精神。
結論
以上,我們從歷史維度闡釋了上海設計的發展脈絡,梳理了上海設計的現狀,并想象近未來及未來上海設計的發展愿景。上海設計的歷史給予當下及未來太多的借鑒與思考,而它的發展更離不開對未來走向的想象與憧憬,尋找屬于上海與中國設計的未來就顯得特別重要而有價值。以智能、生物等技術為導向的“虛擬科學”,從跨學科的方法角度,歷史地審視基于過去、現在和近未來的各種想象與觀念,對各種未來的趨勢進行前瞻性思考。以此為鑒,今天的上海設計有能力想象虛擬的未來,從科技前沿、社會需求等角度思考上海設計的未來觀,探索構建新時代的上海設計,以開放、自由和包容的心態把握上海設計再次崛起的新機遇,從而建構起新的海派設計印象。
參考文獻
[1]李敬革,王玉梅.拉普拉斯決定論的成困及其歷史地位[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9):24-30.
[2][日]菊池敏夫.近代上海的百貨公司與都市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67.
[3]張黎.民國設計文化小史: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 34.
[4]方顯廷.方顯廷文集4[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79.
[5]卡爾·波蘭尼.黃樹民,譯.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26.
[6][意]埃佐·曼奇尼.鐘芳,馬謹,譯.設計,在人人設計的時代——社會創新設計導論[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242.
[7][英]安東尼·鄧恩,張黎,譯.菲奧娜·雷比著.思辨一切:設計、虛構與社會夢想[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6.
[8]James Cantou,Stephen Ibaraki.著名未來學家談全球未來十大趨勢[J].未來與發展,2009(4):101.
[9]劉益東.虛擬科學與大IT革命:支撐未來學的快速崛起[J].未來與發展,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