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瓅櫟



摘要:為研究乘客的行為動機及閱讀方式,改善中國目前地鐵圖書館的服務設計。使用了文獻法、用戶訪談、及行為地圖法,研究了乘客使用自助借閱機的動機,使用流程和所處位置對乘客的影響等。總結了地鐵圖書館需要優化借閱機的使用流程,改善了外觀造型豐富圖書展示效果,提高閑置書籍利用率。得到地鐵圖書館的擺放位置,創新設計方案。該方法能夠從實踐中洞察出乘客的潛在需求,從而對服務流程進行改善,提升用戶體驗。
關鍵詞:行為地圖 地鐵圖書館 服務設計 用戶體驗 圖書館設計
中圖分類號:J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5-0067-03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reading style of passengersand improve the service design of China's subway libraries at present.Using the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user interview and behavior map, this paper studiesthe motivation of paSoengers to use the self-service lending machine, the influenceof the use proceoS and location on paosengers, etc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atsubway libraries need to optimize the use process of borrowing machines, improvethe display effect of books with rich appearance,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idle bookoGet the location of oubway library and innovate the design scheme Themethod can provide insjght into the potential needs of passengers frorn practice, thu。1mproving the service process and enhanang the user experience
Keywords: Behavior Mapping Underground library Service deoign Userexperience Library desjgn
引言
隨著中國軌道交通的飛速發展,地鐵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改善地鐵空間設計,完善地鐵站文化服務功能,是文明城市建設的迫切需要。應時而生的地鐵圖書館,充分利用地鐵站的便利性、人流量大和分散的社會時間,向人們提供圖書借還書服務,向乘客提供更積極、更方便、更具創新性的服務。
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表明,我國2018年成年人的人均紙質書籍閱讀量為4.67本,超過4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的閱讀量少,希望多些閱讀活動[1]。基于這種情況,如何進一步推廣書籍的閱讀,著手準備營造良好的地鐵閱讀氛圍,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服務體驗,創新地鐵圖書館服務流程,并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閱讀模式已經成為政府與公民關注的話題。
筆者根據對地鐵乘客的行為動機以及閱讀方式的研究,通過對行為地圖的研究實踐,挖掘乘客潛意識下的行為路徑,洞察出用戶的需求,以人為本,對地鐵圖書館進行創新設計。
一、行為地圖研究理念概述
行為地圖是一種直接觀察人們在特定時空行為的方法。這種方法在1960年代后期開始使用研究物理環境特性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包括活動水平、活動類型,等。它是一種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系統地觀察研究行為的方法[2]。該行為地圖方法,我們可以用來記錄乘客下意識的行為,并洞察出乘客的動機和閱讀服務的優缺點,乘客在地鐵環境的真實經歷,并了解現有的地鐵圖書館機器布局的合理性。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地鐵圖書館的建設不僅可以促進閱讀,增加紙質書籍的使用,還可以增加信息資源的共享,加強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讓公眾回歸紙質深層閱讀。讓閱讀融入人們的生活并且密不可分,充分體驗紙質閱讀帶來的寧靜快樂,創造力和文化意義。
三、地鐵圖書館發展現狀
(一)地鐵圖書館的起源
世界上第一個地鐵圖書館于1981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立[3]。到今天已有30余年的歷史。圖書館靠近地鐵站臺,讀者可以直接從圖書館步行至車廂。這個圖書館的服務器窗口改成地鐵出入口處,方便乘客查閱書籍,并為地鐵空間的進一步發展和使用提供良好的指導。
(二)地鐵圖書館服務模式
1.地鐵圖書館嘗試傳統服務模式:2010年,南京金陵圖書館創建了第一個南京地鐵圖書館,館內藏書4000多本[4]。乘客借閱圖書的方法是使用公交卡、市民卡或者借書卡,市民可以選擇去金陵圖書館長江路老館和其他分館歸還圖書。金陵圖書館創建的地鐵圖書館實際上是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一個延伸,既方便了用戶歸還借閱圖書,也豐富了南京地鐵閱讀文化。
2.地鐵圖書館應用自助服務模式:2012年8月,上海地鐵9號線開通了一個自助移動圖書館,為沿線12個車站提供免費的書刊。2014年4月底,長沙地鐵2號線推出了一個自助式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位于地鐵2號線的“芙蓉廣場站”和“五一廣場站”[5]。從外觀上看,“24小時自助圖書館”的形狀與自動取款機非常相似,長寬高分別是3.57米,2.4米,1.5米,可存取402本書。這臺機器操作起來很方便。乘客可通過長沙一卡通借還圖書,借書和還書類似于取錢。需要按照指示執行步驟。
3.電子服務模式進入地鐵圖書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地鐵站設有數字圖書館。乘客可以通過手機掃描書脊上的二維碼(Quick Response碼)來加載書籍內容[6]。此外,瑞典斯德哥爾摩在2009年推出了第一個地鐵圖書館,自帶兒童游樂產所和咖啡館,閱讀環境較好,乘客還可以在此免費上網,下載有聲讀物。
(三)三種服務模式的對比總結
傳統服務模式有著能夠還原最真實的閱讀感受,保持讀者借閱習慣的優點。但也相應存在著運營成本較高,圖書更新速度慢,占地面積較大等缺點。
自助服務模式優點是方便快捷,節約人力成本。缺點是自助借還機使用步驟繁多、用戶體驗有待加強。
電子服務模式優點是更新速度和更新成本低于實體刊物,同時也更加便攜。缺點是停留在“淺閱讀”階段,加重了用戶對手機的依賴感,有泄漏個人信息的隱患。
1.總結:目前,存在著三種服務模式的地鐵圖書館,分別是第一種傳統型,第二種自助型和第三種電子型。以自助服務為核心的地鐵圖書館與第一種的傳統型地鐵圖書館相比可以節省相應的人工成本和推廣成本。與第三種的電子服務模式相比,它更能保留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使得人們回歸到紙質深層閱讀,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們對手機的過分依賴。因此,如何通過乘客的行為地圖來優化以用戶為服務中心地鐵自助圖書館的服務流程與體驗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四、基于行為地圖的地鐵圖書館設計研究
(一)行為地圖分析
1.實地研究地點選擇:基于前文三種地鐵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對比總結,選擇長沙五一廣場地鐵站為實地研究樣本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長沙地鐵圖書館采用自助圖書館,長沙地鐵二號線人流量大,用戶使用人群基數較大;第二,長沙市文化技術局推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益的三年行動計劃。根據地鐵客流分布和地鐵建設進度,全市各換乘站逐步建立了自助圖書館,其中2014-2016年8個。長沙市政府全面支持打造“書香”地鐵。
2.行為地圖分析結果:選取的實驗地點是在長沙地鐵的2號線的相關站點,實驗時間總共為6天,其中有4天工作日,2天周末。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記錄觀察。在6天內共觀察了58名實驗對象,其中包括30名男性和28名女性,并對實驗對象進行了隨機訪談。現場研究人員不主觀干擾觀察對象的地鐵行為路徑,只能跟蹤記錄對象的行走路徑,從而繪制出乘客的地鐵流程圖,旨在客觀反映地鐵圖書機器在地鐵空間的位置對人們使用行為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影隨法(Shading)。通過觀察實驗對象“說”的相關內容和潛意識“做”的相關行為,可以對地鐵閱讀行為的特點進行全面的總結以及從側面來證明圖書館的設計科學性。圖1是長沙地鐵五一廣場站中的平面圖。從58個乘客行為路徑中分類總結了四條經典路線。洞察發現:雖然現有的自助圖書借還機擺放地是乘客乘坐地鐵的唯一途徑,但人們很少注意到他。機器放置的地方通常是乘客步伐急促的地方。如圖1中的第一類和第三類路線所示,乘客在自助借還機旁邊徘徊了一會,但是轉而匆匆走進站廳層,過安檢進站。在58個觀察對象中,有8人在自助借還機旁邊徘徊逗留過,但是實際使用的人數不到4人。根據行為地圖分析所得,乘客真的有時間停留、聚集的地方實際上是入進出口處進入閘機口前。首先他是乘客的必經之路并且容易到達,其次空間較大,便于人們聚集在一起。
3.地鐵內三個重要場景分析
(1)入口通道處
缺點:有很多乘客從地鐵入口和出口處經過,所以不適合用戶駐足停留,容易在地鐵高峰期造成擁擠。地鐵出入口太多,人流量過于分散。 優點:即使沒有必要乘地鐵,人們也可以到這里使用設備。這里的可用空間相對較大,適合放置許多書籍。
(2)站廳層
缺點:大部分乘客刷卡過閘機后都是帶有目的性,匆匆趕往站臺層,不會駐足。并且到達站廳層需要過安檢。
(3)站臺層
缺點:乘客排隊上車的區域,容易使乘客錯過地鐵。
優點:乘客有時間駐足和集中的地方是站臺層平臺休息區,空間較大,有座位,相對安靜。
(二)用戶調研
我們在運用行為地圖對乘客路徑進行觀察和描繪的同時,隨機抽選了8個觀察對象進行訪談(表1),為了進一步了解乘客的閱讀需求,對8位乘客進行了是否愿意與陌生人分享書籍,是否愿意與陌生人交流以及偏好什么書籍種類的問題提問。以及還詢問了關于在地鐵站使用自助服務書籍的動機和對地鐵國書館的意見。訪談結論:乘客對于地鐵閱讀的活動是比較支持的,但是對于現有的國書借閱設備的建議是書籍種類較少,使用過程過于繁瑣,地鐵閱讀環境不合理,閱讀服務體驗需要有所改善,并且絕大部分人愿意分享自己的書籍,既可以豐富書籍來源,提高閑置書籍利用率,也可以得到分享的快樂。反映了現有的地鐵國書館在書籍資源上、在使用流程的設計上和外觀造型設計的缺陷,以及地鐵圖書館的運營成本較高。
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和實地調查,搜集了多種地鐵圖書館的外觀造型,通過造型、尺寸、擺放地點、使用方式進行了比較,如圖2。結論如下:特殊形狀的移動國書館容納空間較小,而規則形狀的國書館有較大的空間。功能單一的圖書館作用更傾向于歸還國書,國書的更新速度較慢,然而不斷進行交換的圖書館,不僅豐富了書籍種類,而且促進了人們的閱讀,相較于室外移動圖書館,更傾向于室內圖書館,可以有一個較好的閱讀環境。
五、“metro wander”(書籍的地鐵漫游之旅)設計構思
(一)設計原則
針對上述調查研究反映出的問題,總結出四個設計原則:第一,圖書區域的擺放位置要合理,盡可能地吸引乘客注意,同時要注意避免擁堵和無人察覺。大多數現有的設備擺放在地鐵出入口,出入口太多,人流量過于分散,行為地圖顯示乘客往往步履匆忙走過,忽視了圖書設備。第二,圖書借閱設備應該使用方便,操作方便,書籍的陳列效果好。從訪談結論看,乘客認為機器使用過程過于煩瑣,耗費時間,體驗感受不好,還有圖書展示上用戶只能看到書脊,讓用戶無法全面了解圖書的信息。第三,追求輕松、奇特有趣和愉悅的體驗過程。在用戶使用流程上進行創新,徹底區別于傳統的地鐵圖書館服務模式,傳播分享意識,鼓勵用戶分享書籍,提高閑置書籍利用率,豐富圖書來源渠道。第四,閱讀環境應該是安全和私密的。閱讀環境過于擁擠或者喧嘩,閱讀的體驗感受都會大幅下降。第五,可以將閱讀進一步延伸到地鐵之外的區域,讓閱讀在人們的生活占有一席之地,進一步與生活相融合,這是地鐵圖書館的另一深層意義。
(二)創新設計方案
通過對行為地圖的實踐研究結果,“metro wander”總結得出了設計原則,得到了概念設計方案,它是位于地鐵站廳層閘機外的自助借書機,具備以下特點:第一,現有的自助借書機絕大部分使用起來步驟較為繁瑣,耗時較長,而“metro wander”是步驟較簡單,操作方便,耗時短(圖3),設計智能防盜,盡量減少圖書的損失。第二,優化了圖書展示效果(圖4),改善了用戶體驗。外觀采用透明亞克力材料,其能充分展示書本的全貌,方便市民選擇書籍。第三,圖書館的優勢在于:人性化設計,人們可以通過“metro wander”自助平臺,線上上傳自己想要的書籍,線下可以進行交換獲取書籍;可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以不同的主題或系列提供移動方便;成本較低。第四,綠色可持續服務模式。以書換書,豐富了地鐵圖書館的圖書來源,同時為二手書提供了第二次生命,傳播分享的理念,讓人們體會分享的快樂。第五,延伸地鐵閱讀服務,讓閱讀融入人們的生活,在“metro wander”電子顯示器上可以搜尋到離你最近的室內圖書館、咖啡廳。可以讓用戶有一個最佳的閱讀場所,就近閱讀,鼓勵用戶深入閱讀。
好的設計不僅應考慮商業利潤,還應當發揮出社會和文化價值,建立綠色可持續的模式。“metro wander”以用戶為中心,探討地鐵閱讀對于未來圖書館的可能性,傳播并實踐了共享的概念,以書換書,讓人們習慣分享,才能更好地實踐共享。同時“metro wander”以有趣奇特的閱讀服務鼓勵人們地鐵出行,讓人們選擇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緩解了大城市里交通擁堵的情況,降低能源消耗,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均衡。“metro wander”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注重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效益,這是一個共贏的方案。
“Metro wander”(書籍的地鐵漫游之旅)是一個閑置書籍循環共享平臺,用你的一本書交換另一本書,你能在這里得到驚喜的體驗,分享的快樂,紙質閱讀帶來的溫暖與寧靜。當掃描圖書二維碼時,還能收到書的上一任主人對這本書的讀后感,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這將是一種有趣的閱讀體驗。
總結
目前,在中國地鐵圖書館的設計研究中,大部分都是對其服務本身的探討,對于涉及用戶行為及使用方式的研究較少,缺少人與產品,產品與環境,人與環境三者之間的聯系,使用流程上也需要進行全面規劃與設計。通過對行為地圖的學習研究,從實踐中洞察出乘客的潛在需求,從而對服務流程進行改善。讓地鐵閱讀成為綠色可持續的活動,讓紙質閱讀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傳播美好傳播分享的快樂,提高閑置書籍的利用率。另外,如何體現不同站點的圖書館特色以及如何利用小程序將漂流的閑置書籍和用戶聯系在一起,將地鐵閱讀延伸至地鐵之外,讓閱讀服務與人民群眾更好的銜接。
參考文獻
[1]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成年八日均“觸屏”84.87分鐘[EB/OL].[2019-04-16].http: //www.chinanews.com/cul/2019/04-16/8810962.shtml.
[2][美]貝拉·馬丁、布魯斯·漢寧頓:通用設計方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18-19.
[3]葉勤.加拿大的地鐵圖書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83(3):23.
[4]地鐵圖書館亮相南京地鐵站[EB/OL].(2010-09-03)[2012-11-26].http: //www.Jsxinhuanetcom/xin_wen_zhong xin/2010-09/03/coutent_20804587.htm.
[5]長沙地鐵站402本書可自助借閱全城通借通還[EB/OL].[2014-04-24].http:∥wwwchinanews.con/sh/2014/0424/6100744.shtml.
[6]Stumiug Idea: Digital Library in Buchuest Subway Station [EB/OL].(2012-10-05)[2012-11-26].http://ebookfriendly.com/2012/10/05/digital-library-on-the-bucharest-metro-station-pictures/.
[7]胡曉.重新定義用戶體驗:文化服務價值[J].設計,2018(02):56-81.
[8]何人可,胡瑩.服務設計概念衍生階段的設計模式與策略研究[J].設計,2015(01):40-49.
[9]劉新、劉吉昆:“機會與挑戰——產品服務系統設計的概念與實踐”[J].創意與設計,2011(5):15-17.
[10]杜瑾,吳衛娟.地鐵圖書館發展現狀、問題及其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3(5):60-64.
[11]白曉煌.日本的特色圖書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6(4):58.
[12]韓力,丁偉.基于服務設計理念的共享產品系統設計研究[J].設計,2017(2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