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季預備立憲事件再析

2020-05-19 15:15:05蘇全有
江漢論壇 2020年3期

摘要:關于清季立憲問題,無論是立憲真偽的騙局說,還是立憲速度快慢的緩急說,都是學界的注目和分歧所在。目前的問題在于,不應止步于騙局與緩急與否,還應該針對其復雜性,做進一步的闡釋。這其中,逆向思考有助于理順事件的邏輯關系。若從場域(而非僅僅方式)的視角看清末立憲,就會發現晚清有一個“立憲場”,其主要建構在輿論失控和官員失位這兩大支點之上。 今天我們看清季立憲,可資總結之處包括本土化而非照搬、構建系統性改革工程、化解矛盾需要做減法而非加法及認同立憲的可取性。

關鍵詞:預備立憲;清末;改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清末民初政治體制平穩轉型研究”(18BZZ049)

中圖分類號:K25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854X(2020)03-0094-09

清季是學界顯學,成果豐碩,灼見迭現。其中,預備立憲事件更是關注所在,以致后學介入的起點很高。不過,即使如此,若細細梳理認知的脈絡、問題根由和邏輯關系,則會突然發現已然不由自主的陷入一團亂麻之中找不到頭緒,有關事件本身的描述表面上能夠自圓其說,然對其深度和廣度的探究尚遠遠不夠。有鑒于此,本文擬以清末預備立憲事件為視點,努力闡釋其背后的深層關聯,從邏輯上理順思路,進而呈現真史實貌。

一、騙局說、緩急說的更進一步與逆向思考

無論是清末立憲真偽的騙局說,還是立憲速度快慢的緩急說,都是學界的注目和分歧所在。目前的問題在于,止步于騙局與緩急與否,決不可取,還應該做進一步的闡釋。

(一)關于騙局說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①,針對清末立憲騙局說的質疑漸漸占據上風,并且上升到中國憲政開端的認知高度②,而且認為“清朝統治者決定實行預備立憲……表現出一定的主動性”③,大有顛覆傳統觀點之勢。那么,為什么會有騙局說的生成甚而長期流行呢?

清末立憲是一場騙局,早在預備立憲開始不久,就有質疑的聲音傳出。1906年《萬國公報》載文指責預備立憲是“名詞中之虛而無實者也”,清末的最大弊端和萬萬不可救藥的,“莫如事事不求實際,而姑以名詞為塞責之具”。④ 革命派更是責難之聲連連,如1907年章太炎之文《討滿洲檄》道:“以立憲改官之令,誘我漢民,陽示仁義,包藏禍心,專任胡人,死相撐拒。”⑤

之后另有諷刺畫形式的質疑。1909年《神州畫報》刊登漫畫,內容是帶著官帽的官員立在寫著“憲”字的球上,作表演狀。⑥ 次年《圖畫日報》上也載有諷刺畫,上畫有一紡紗車,政府處于督撫、人民、學生和言論著作會社、電報、報紙所組合形成的一團亂麻當中。⑦ 以亂來暗喻不可信。

到了立憲后期,騙局說更是不絕于耳。1911年7月1日《申報》載文道:“近聞憲友會員,有擬請求政府,允準參預憲法之議,而憲法大臣倫貝子,特與內閣總理會商對付辦法,悉已決議拒駁不允,其措詞謂修訂憲法為君主大權所寄,關系朝廷尊權,至為重要,各行政衙門,尚不得從而參預,何況該會?并擬將來修訂告竣,即行奏請欽核頒布,并不由資政院復議云云。記者觀此,不禁嘅然感喟,欷歔而言曰:嗚嘑!吾國夫豈真欲立憲也哉?其所謂立憲云者,不過借立憲二字以實行其專制,而反得避其專制之惡名詞,以立憲為形式上欺騙吾民之具,故今日之渙汗大號曰立憲立憲,而其專制之精神,直愈接而愈厲。”⑧ 11月4日《申報》另載文針對袁世凱出山責罵:“初擯于國門之外,繼竟忝顏復作鷹犬,袁世凱之志氣,不過如是。……誘騙小兒之立憲,欲藉以挽回天下之人心,袁世凱之擘畫,不過如是。”⑨

從上可知,從1906年到1911年整個預備立憲期間,認為是一場騙局的言論始終相伴,如影隨形,這其中,有外國人,有革命派,也有《申報》之類的中間輿論。因此,在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內,正統論等諸多因素直接導致清末立憲被認定是一場騙局幾成定論。

值得關注的是,在反思騙局說出現根本逆轉的過程中,特別是近些年來,依然會有騙局說的出現。2017年曹衛東之文《遮羞的變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教學反思》載稱,“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是什么?有的老師的答案仍是那樣的斬釘截鐵地簡潔:是騙局!”⑩ 于此可知騙局說的影響之深。看來,騙局說的爭論還將持續下去,當無疑問。

目前學術界對清末立憲的研究,大致停留在騙局與否的層面,其實,這一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比如,騙局說是怎么產生的?騙局說本身不就是一個騙局么?騙局說所折射的清廷信任缺失主要來自哪些階層團體?制約重拾信任的主觀因素和應對舉措都是什么?等同于騙局的清廷的被立憲緣何出爐?清末立憲消弭革命論與立憲救國論{11}如何認識?等等。總之,我們顯然不能滿足于騙局與否的爭論,而應該開展延伸性思考。

(二)關于緩急說

與騙局說相關聯的,是緩急說,也就是清末立憲的快與慢的問題。對此,學術界長期以來多是批評清政府拖延應付,如高放就認為,慈禧搞預備立憲,不能完全說是騙局,但清廷的預備立憲又確實是被迫的、被動的,既得利益者不甘心放棄權力,所以選擇的策略便是拖延時日,要從1908年拖延到1916年再召開國會,制定憲法。因此,“革命”與“立憲”賽跑,“立憲”無法跑過“革命”。{12} 不過,近些年來也有認為清政府推進立憲過快的另類聲音。{13} 其實,關于清末立憲快慢問題,在清末就曾爭論紛紜,并伴隨立憲運動的始終。

清廷宣布仿行憲政之前,對憲政推行的緩急頗多猶疑。1905年底有報道稱,“近日兩宮于立憲一事頗甚注意,特電問江鄂兩督意見如何,茲聞鄂督覆奏略謂,以目前時勢論,立憲萬不容緩,惟國民程度未優,欲速不達,轉恐為憲政之阻,擬請一面先行設立考察政治局,研究憲法,俾國民由嫻習而具資格,一面迅飭考察政法諸臣起程,分住各國,悉心調查,從速返國,克期實行,較有把握云云。兩宮深以為然。”{14} 到了1906年8月底即預備仿行憲政前夕,還有報載:“日前出洋大臣次第回國,奏陳立憲政治不可稍緩,惟事關重大,猝難寔行,故兩宮擬召集政務處、軍機處各大臣以及六部九卿,會同妥議,又因鄂督張、直督袁系政務處大臣,諳練吏治,電召晉京,參預會議,并電征各將軍督撫意見。”{15} 時論對此曾評論道:“立憲為舉行新政根本,政府雖有改良政體之說,祇恐立憲之后,君權有限,官權更有限,故大吏時有阻止立憲緩行立憲之請,而政府因亦鄭重遲回,猶豫而不敢發。”{16} 緩行還是立行,清廷頗為糾結。

清政府之所以糾結,是因為二者確實是兩難選擇。當時就有一美國人對此分析道,“上諭頒發實行以何年為期乎?此事尚未可知。以中國情形論之,實行立憲之期,可緩十年或十五年,何則?中國雖欲實行立憲,尚無其準備也,制定憲法及憲法附屬之諸法律,創立省會州會縣會邑會等地方自治之諸制度,以豫備創設中國議會,其行程尚須費十年之歲月,然此事尚易成也,如欲實行立憲君治之制度,須應收回各省督撫所握之兵馬大權及財政權……欲實行此改革,則十五年之歲月尚憂其短,故曰以今日情形論之,中國立憲之期可緩而不可急也。雖然二十世紀進步潮流之急迅也,一瀉千里,不知所底止,而中國政海之形勢,又受其激刺,而一轉再轉三轉,而不可遏止,立憲之議,蓋實因于此形勢轉變之必要也,故立憲不實行則已,若實行又不可猶豫遲疑也,躊躇一日有一日之損,猶豫一年有一年之害”。“諸王大臣奏陳兩宮于兩者孰擇乎?”{17} 要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一件不短的時間才能完成的任務,糾結正在乎此。

當然,清廷的緩急糾結還與自身利益考量有關,這也是為時論詬病之所在。“欲立憲實行,則恐民權之伸張;欲不行立憲,則恐外患之日亟。于是改頭換面,趨效時尚,亦曰立憲矣!……總之未有決心,而徒以敷衍門面為目的。人既立憲,吾亦欲立憲矣;民欲立憲,吾亦欲立憲矣!曲意求全,專務粉飾,故資政院雖建,而政治之雜亂如故。”{18}清末為了推進政府立憲,時論曾有提出“聯合地方團體以要求國會”{19} “不出代議士,則不納租稅”{20}“組織政黨以促憲政之進行”{21} 等過急方法。于此可知政府與社會的分歧之嚴重。

在今天看來,我們僅僅著意于快慢緩急顯然是不夠的,而應該進一步思考。比如,是革命形勢造就了史無前例的立憲“大躍進”{22} 么?清末非常態社會的過急心態處于什么狀態?為什么立憲已經飛快了當時的立憲派還不滿而且是強烈不滿?為什么立憲已經飛快了后來的學術界還不滿而且是強烈不滿?若清政府以較快的速度,比如按照立憲派的要求那樣,最后的結果會改變么?一方面是學界現代性視角下的立憲認同,另一方面則是清末民眾徒見其害不見其利,清末立憲改革有什么紅利?清末立憲怎么就成了清王朝的催命符、索命符?平推式改革和欲速則不達哪個更致命?緩急說的存在,顯現出我們對歷史曾經是多么的隨意和膚淺。

(三)清末立憲的復雜與逆向思考

今天我們想當然的認為,20世紀初清王朝似如紙糊的風箱,一吹就破;紙糊的老虎,一碰就倒,其實,清末的國人可不這樣認為。試想,如若朝不保夕,三歲的溥儀能上位么?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慣性,使得當時的人們更多的是無復他想。今天的人們看清末,仿如隔岸觀水般無二,看到的只是水面;又如看水杯中的筷子,呈現的只是假想。好像很清晰,其實不清晰,這是典型的旁觀者迷,當局者清。

猶如今天的中東問題復雜如同亂麻一樣,清末的改革問題也是如此,許多問題錯綜復雜,攪合在一起,簡直就是迷宮一般無二,別說直路了,就是繞多少道的彎彎,也很難找到出口。

比如,清政府是改革者,立憲的實施者,而立憲卻是要分權,讓清政府把自己的權利讓渡民眾,這樣,如同審判者也是被審判者一樣,改革者也是被改革者,因此,其難度和艱苦以及混亂可以想象。此外,我們還不能說清王朝一定要改革而亡,而且一場失敗了的改革我們還不能說方向有錯,馬后炮式的史學研究竟然都江郎才盡,清末的復雜于此可知。

清末立憲日漸為時人所不滿,為什么?那是因為進度慢,也是,學術界批評清政府立憲改革被動,滯緩,之后又有看法認為不慢,是國人太著急所致。那么,清末立憲究竟是應該快還是應該慢?如若加快,則是欲速則不達,如若放慢,則又為時人所詬病!若是要宣教時人,進行輿論引導,結果會不會達到理想狀態姑且不論,至少需要假以時日,決非一朝一夕能竟其功!民眾和國勢能等得起么?似乎我們陷入了一個死結,難道我們真的要重新回到幾十年前的研究原點:改革者沒有好下場,清王朝必然滅亡?

今天的我們能不能為清末找到一條出路?一條通向和平、穩定、繁榮的發展之路?畢竟,給清王朝宣判死刑是最為簡單也是最沒有智慧的作為了。

需要強調的是,清末是中國幾千年中由專制制度向民主制度轉型的唯一時期,因此,清末的十年也是最有反思價值和意義的關鍵時期。很顯然,我們必須回答清末這個好似無解的必答題。在這個題目的答案里,說清王朝必然滅亡是零分。

不能說清王朝必然滅亡,那么清王朝因何滅亡?首先,我們的認知前提最根本的就是清王朝是自殺而非他殺,畢竟內因而非外因才是問題的關鍵。其次,盡管“不改等死改了找死”容易陷入必然滅亡的舊的窠臼,不過我仍然認為清王朝更多的不是因為倒行逆施、失道寡助而亡,而是因為改革而亡,是改革讓清王朝猝死。清王朝從武昌起義到退位,只有短短的四個月的時間,而歷朝歷代農民起義多是經歷多年的拼殺還不知道能不能改朝換代。因此,說清王朝猝死恰如其分。

那么,改革是如何讓清王朝猝死呢?

這是一個最好不從權利視角解讀的問題。因為若從權利視角闡釋,那么,清末政府內最大的憲政主張者和改革領袖——袁世凱,卻因1908年兩宮同時晏駕而洹上垂釣,長達兩三年之久,直到武昌起義。最好的視角是改革自身。那么,改革自身出了什么問題呢?改革是一個全方位工程,這一立體綜合性項目中,清政府存在的問題自然多多,如若只讓我們列出一條的話,其最為明晰的表征就是欲速則不達。筆者曾著文多次闡釋這一問題,比如關于財政方面,發展新政應與財政規模相適應,以循序漸進,否則,超出承受范圍的龐大支出必將導致財政由危機走向崩潰{23};興學、練兵等新政之間的輕重緩急,需要統籌計劃、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而非不顧財政狀況許可與否全方位一哄而上、急躁冒進。{24} 學界還有認同立憲緩行主張者。{25}

清末改革為什么推行激進方式?其實,不是清政府愿意激進或急功近利,而是客觀所致。在域外,列強虎視眈眈,不僅僅是擁有堅船利炮,更為關鍵的是幾乎無一例外、統統占據優勢的制度高地。他們在侵華的同時也在推銷制度,連帶價值觀及西方文化,一股腦的傾倒到中國,也甩給了清政府。這是清王朝的“肘腋之患”。在域內,特別是南方(尤其是廣東),先是康有為,后是孫中山,他們分別以維新或革命的名分,要求讓渡權利,分割或奪取政權,其方式有暴力非暴力之別,實質都是要染指政權,這是清王朝的所謂“心腹大患”。內外有別的兩方勢力形成了事實上的合力,加上“后起之秀”國內立憲派,導致清政府內外交困。內外夾擊直接裹挾著清政府,走上了一條向前卻不是向上(而是向下)的不歸路。清王朝選擇了改革的上坡路,要滾石上山,試圖挽救自身統治,逢兇化吉,絕處逢生,結果卻是被綁架、裹挾上了一輛剎車失靈了且是在下坡的車,速度越來越快,不由自主,直至摔了個粉身碎骨。二百多年的巨石,一朝而化為石灰白茫茫。

清末立憲的復雜于此可見,要理清頭緒仍然有賴于學界的深入思考!

二、立憲場的兩大支點:輿論失控與官員失位

學界之所以過多的關注真與假(騙局說)、快與慢(緩急說),主要在于只是就立憲而論立憲,是后視而非俯視,未能放大視域所致。若從場域(而非僅僅方式)的視角看清末立憲,就會發現晚清有一個“立憲場”。 從鴉片戰爭開始,改革派就不斷推介西方的民主,這就為立憲營造出了適宜的土壤,晚清的發展過程中,立憲場域在漸漸的形成。其中的話語制造者,拋開外國人,國人中主要是改革派(即經世派)、改良派、立憲派。李鴻章說千年未有之變局,后人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顯然遠不能達到李鴻章的感同身受。在今天看來,清末的立憲場主要建構在輿論失控和官員失位這兩大支點之上。

(一)輿論失控

清末需要漸進式立憲無疑,可清末的立憲思想卻決非空穴來風,而是由來已久,這可從清末的輿論失控現象看出。

社會穩定首要的體現就是思想穩定,社會控制首要的是思想控制。鴉片戰后的晚清政府,分裂出了改革派、立憲派,執政理念和道路選擇差異懸殊,都成了兩股道上跑的車,加以固有的滿漢矛盾的發酵,統治集團日趨崩裂。

隨著統治集團社會控制力的下降,社會輿論漸呈活躍,“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成了報館的護身符和口頭禪,“博采新聞”,“詳述”無忌。{26} 時論認為“報館有言論之自由”{27},并將之與立憲相關聯:“國家不真心立憲則已,如果真心立憲,宜先予報館以言論自由之權,以為新政之助力。”{28} 且對政府控制輿論進行批評:“政府之對于外交,權利則喪失矣,國體則侮辱矣,彼之所忍尤含垢者,何日得有洗雪之一日?而其限制輿論束握自由,國民雖隱忍于一時,其終必有潰敗決裂,不可收拾之一日。我不知政府何德于外人,何怨于國民,而出此自殘自削之手段也。”{29}

1905年抵制美貨事件中,“天津大公報以各埠抵制美約之事,深表同情,或論對美政策及專載抵制禁約情事,然袁督甚不為然,令不得橫生議論,而大公報則以副公論為宗旨,官憲不應阻其言論自由,故拒斥不允,袁督遂決意于月之十六日通飭巡警總局、天津府縣等處,札示官民,嚴禁購閱,并札飭鐵道局、郵政局等處,禁止代送該報。”{30} 直督袁世凱對其治下的天津《大公報》抗命不遵,也就是限制而非查封,這從一個側面顯現出清末的輿論控制之弱化。

需要強調的是,伴隨著19世紀后半葉的慣性沿承,清末出現了大量主張“言論自由”的言論。連“上海道告示”中也承認,“言論自由,固東西各國之公例”。{31}

言論自由,言者無罪,顯現著政府控制力的不達標,進而直接危及自身統治,導致崩盤。從1644到1840年間,清王朝用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來樹立正統地位,強化文化認同感,努力建構執政法理上的合法性。可是,到了鴉片戰后,執政法理上的合法性在一點點的消逝。而且不僅僅是一個異族統治的問題了,還是專制抑或民主的問題。

從晚清開始,制度變革即已啟動,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和魏源等經世派在欣羨西方堅船利炮的同時,也對西方民主制度投去了同樣的目光,認為其民主政治“公”而“周”,“與賢辟所治無異”;之后的早期改良派馮桂芬等更是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中不如西,不僅僅包括軍事、經濟,還有政治和文化,是全方位的。{32}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20世紀初君權成了矛頭所向,立憲成了民心所向。

清末輿論討論的起點就是非君權,這樣的討論的出發點就注定了它的歸宿。清廷甚而也被裹挾,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慈禧在西逃途中頒旨,明為諭令,實為允許內外大臣“就現在情弊,考酌中西政治,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始盛”,“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內悉條議以問。”{33}

在1900年前后,梁啟超先后發表了《立憲法議》《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等文論,他說:“今民間稍有知識者,莫不痛心疾首于專制政體”。“專制政體之毒,其害民者一,而害君主者常二”。“為國民者,當視專制政體為大眾之公敵;為君主者,當視專制政體為一己之私仇;彼之毒種盤踞于我本群者,雖已數千年,合上下而敵之仇之,則未有不能去者也。”“雖然,若君主及君主之私人,而不肯仇彼焉,從而愛惜之,增長之,則他日受毒最烈者,不在國民而在君主及其私人也。”{34} “君主立憲者,政體之最良者也。”“採定政體,決行立憲,實維新開宗明義第一事,而不容稍緩者也。”{35} 一方面否定專制,一方面倡導立憲,而且是從憲法原理上第一次深入闡述了君主立憲制度{36},這對清廷統治可謂釜底抽薪。

如若說梁啟超的言論發表在國外報刊清廷鞭長莫及,在國內報刊上也不時有反專制的聲音出現。如1904年《申報》載文道:“近十數年來,瀏覽西書,知專制之不如立憲,君權無限之不如有限,乃嘆先君之深于禮而達于治也。古者中國君權之有限,限之以禮經,近代泰西君權之有限,限之以憲法,憲法與禮經名雖殊異,而其為古今之公理則同。孔子曰:夫禮之初始諸天地,天地不亡,禮經終不可滅,憲法終不容不立。近日俄皇久欲立憲,而受制母后蒙蔽,中飽之弊,為歐美各國所無,乃致以數十萬海陸之軍挫于日本,我國政府漸悟專制之害,五月八日皇太后已有朝廷為民司牧不以天下奉一人之諭,圣天子他日必有詔儒臣依據古禮創植大卞,以振刷中國二千數百年九重欲縱之敗億兆涂炭之苦者,草莽下士敢傾耳拭目以待焉?此論為鹽城陳惕庵孝廉所箸孝廉,夙以經學古文鳴于時,近亦醉心新學家,意主立憲法以定君之權限,雖與侈言君民平等者迥別,然竊謂九重縱欲敗度奴隸臣民,惟古之暴君如桀紂幽厲秦政漢武則然耳,二千數百年來夫豈無視民如傷甘于菲飲卑宮,而使一夫無不得其所者乎?故仆以為君而自閑于禮法則可,民而欲以禮法限其君則不可,質之孝廉其能置仆于諍友之列否耶?”{37} “專制之不如立憲”堂而皇之,公然流行,類似《申報》的還有《鷺江報》{38}《濟南報》{39} 《學報匯編》{40} 等等。

甚至連清政府自己主辦的官報,竟然也大量刊載立憲文章。其中1905年有十多篇,次年即增加十多倍。這其中,絕大多數以《北洋官報》為主,很集中。其次為《南洋官報》《山東官報》,另有《安徽官報》《江西官報》《河南官報》等。至于類型,有論說{41}、新聞{42}和奏折{43}等。

此外,清政府舉辦的科舉考試中,竟然也赫然出現立憲話題,如“中國周秦以上政體有足為各國立憲政體之證者論”,章毓瀛{44}、陳賡云{45}等分別專文論說。科考立憲文章,說明立憲百無禁忌。

總之,清末的輿論失控,可能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想象{46},否則我們怎么解釋清末的立憲風潮?1906年清廷宣布仿行憲政后,上海商務總會曾電告舉行立憲大慶{47},民眾還創作歡迎立憲歌曲{48}。我們今天對清末國人的立憲態度究竟有幾分的認知?由于我們過于關注革命,以至于對清末國人的贊同立憲有所疏忽。立憲場的出現,輿論失控既是原因,又是體現。

(二)官員失位

官員失位體現有二:一是認同立憲,二是非理性。

其一,認同立憲。有學者認為,新政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統治的一個原因是,清政府在存在嚴重爭議的情況下啟動預備立憲政治改革,不但打亂了清末新政改革計劃,而且誘發和激化了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斗爭,并由此葬送了整個新政改革事業以及清朝的統治。{49} 那么,為什么清政府要在“存在嚴重爭議的情況下”啟動立憲?是什么原因催生了清政府的立憲抉擇?之所以如此,與統治集團內部立憲派橫空出世并日漸壯大有關聯。清末立憲政策的出臺,最為主要的促動因素乃是官員群體的立憲趨向。清末,大量政府官員支持立憲,其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首先是清廷最高首腦慈禧太后,1905年有報導稱,“聞日前皇太后面諭諸軍機云,立憲政體我所甚愿,庶中國政治得以改良,并甚望于三年內將立憲政體成立。”{50} “某樞臣日昨晉見時,太后曾問之,云立憲一事,為使我清朝基礎永遠鞏固之良策,茍經實行,則民間革命之說自歸消滅,此次派各臣工往列國調查之后,果無弊害,即決意實行云云。”{51} 慈禧太后的立憲認同是決定性的。

御史群體中,“翰林院編修記名御史趙竹園侍御炳麟前上封奏,系條陳立憲事,其大略云,政府必利于眾而協于公,方為完全之政府,三代時中國鄉遂之制,即立憲之法也,秦漢以后憲法不明,故國祚不長,不數年而易姓。今外國民主立憲之政體,雖不能行于中國,而中國此時宜用君主立憲之政體,君執主權,而民有一切公約,參酌行之,有利無害。今外國立憲之制,有國議會,有郡縣議會,有市町議會,即古人鄉官之制度也,果能參酌古今中外,仿而行之,未始不克收立憲之效云。”{52}御史群體作為言官,影響不容小覷。

地方要員中,一是湖廣總督張之洞,“鄂督張香帥月前請改立憲政體,后又條陳多款,聞折中有云,欲行立憲,當先開通下流社會知識,庶政方無紊亂破壞之慮。聞政府甚以為然,故有廣設官私學堂,認真改良教育之議。”{53} 二是袁世凱,“日前直督袁制軍上折條陳預備立憲略言,現在急圖補救之法,當以開通民智為第一要義……”{54} 之外還有端方“面奏立憲萬不可緩,曾蒙兩宮嘉納,后復具奏立憲大概辦法……”{55} 立憲主張明晰,且有進一步的措施。

駐外使節中,駐法公使孫寶琦電稱,“恭讀上諭,派載澤等分赴各國考察政法等因,宵旰憂勤,思艱圖治,薄海同欽,竊維今日急務在通上下之情意,振全國之精神,上年寶琦曾上書軍機處請定憲法以維邦本,近聞內外臣工亦多陳議及之,非此不足扶持危局,懇早頒明諭定為帝國立憲政體,慰天下人民之望,飭該大臣等專心考查各國憲法,期在必行,欣逢圣明,銳意更新,用敢上陳。”{56} 其他駐外公使多類之。{57}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清末官員中的西學領袖嚴復,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長文《論國家于未立憲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鼓吹立憲,并提出切要舉措。{58}

從上可知,清末政府主張立憲的官員群體,從上到下,從國內到國外,涉及各個階層,規模龐大。

清末官員之所以廣泛認同立憲,是多種外力驅使之下的結果,包括外國人用武力和輿論,國內知識界、政界遙相呼應,日俄戰爭就是一本生動的立憲活教材{59} ,日俄登門宣傳,受眾就是清政府。

其二,非理性。清末官員不僅僅大范圍倡導立憲,而且還時有亟不可待者。

要員方面,1905年吳樾事件后時論道:“五大臣車站遇險,不足為新政之阻力,而反促成立憲之基礎,前論既詳之矣!乃昨接端午帥覆電有云,炸藥爆發,奸徒反對憲政,意頗險惡,然益征立憲之不可緩。”{60} 到了1906年“出洋大臣次第回國,奏陳立憲政治不可稍緩。”{61}

慈禧太后對立憲也持積極推進態度,時聞載稱:“聞內廷人云,日前兩宮面諭軍機大臣,現以時局艱難,力圖變法,雖經揀派大臣出洋考求政治,究恐緩不濟急,爾大臣等務當細心討論,可先定其大略……”{62} “內廷消息云,昨日兩宮召見軍機大臣時,垂詢現今政體,某大軍機奏云,朝廷改良政治,變法自強,何難日臻,上理不在乎速行立憲。兩宮聞之,頗滋不悅,草草又詢數語,遂傳諭退班。”{63}

總體而言,官員中力主快速推進立憲的,地方官員更為積極。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竟提出強化宣傳“立憲之不容緩”:“省府州縣所立之教育會,本應附設宣講所,擬由各省憲政研究所編纂憲政白話說帖,付宣講所演之,使學堂以外之人,亦曉然立憲之不容緩。”{64} 清末幾次請愿運動,均為地方立憲派的作為。

今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清末具備立憲的基礎或條件么?理性而論,清末不具備立憲的充分條件,是輸入式的立憲,因此,漸進式而非突破式顯然十分合宜。既然如此,清末統治集團內部立憲派卻操之過急,這顯現出了明晰的非理性特征。

之所以如此,就外部環境論,必須考慮到,清末全球化的民主思潮,影響巨大,這是全球化視野的自然認知。其中,1900年庚子之變,1904年日俄戰爭,1910年日本悍然吞并朝鮮,這三大事件聯袂登場,對立憲的推進影響巨大。如日俄戰爭直接導致我國輿論發出“立憲乎?立憲乎?我中國之立憲尚可臾須稍緩也乎?”{65} 至于國內,清末乃非理性的時期,呈現出過急的社會心態。當時的立憲是非自然狀態下的空降或移植方式的政治革命,而非具備充分條件下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國外國內的雙重因素,直接催生出了清末立憲,也催生出了統治集團內部立憲派并漸次滑入非理性。

具體來說,清末立憲官員的非理性原因之一就是中央與地方的權利之爭。中央官制改革和機構重置,目的只有一個,即強化中央集權,而地方督撫制衡中央的抓手就是國會,地方督撫為什么急于開國會?這不是民主訴求,而是權利訴求。包括皇族內閣問題,為什么會引發那么大的風波?責任內閣在中國的橫空現世,為什么會如此的不堪而成了現眼?此中關鍵不在于出臺時機,也不在于滿漢不對等,根本就是立憲派的欲望,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清廷體制內的壓力,要大過體制外的壓力。

原因之二是滿洲親貴過于年輕。討論清末立憲派的非理性問題時,需要考慮到滿洲少壯親貴的暗合因素。庚子之變中的“懲辦禍首”,促發了滿洲親貴的迅速年輕化,后慈禧時代,慶親王奕劻被劃入袁世凱集團而邊緣化了,領導立憲的多是以載灃為首的少壯親貴,主要包括載灃、載洵、載濤、載澤、載振、善耆、溥倫等人,平均年齡只有30歲上下。年輕,從來都不缺乏冒險精神,因而他們走了一步險棋——開缺袁世凱。正如載濤所道:“欲破除今日政界積習,非持急進主義不可”。{66} 少壯親貴對改革的復雜性缺乏歷練和認知,結果可想而知。在對待立憲派代表袁世凱問題上,就是一大敗筆。袁世凱類如鰲拜,可載灃卻不是康熙。今天我們理解袁世凱開缺回藉的影響可能單一了,過于簡化了。

原因之三是立憲派的紙上談兵。立憲派特別是地方勢力認為立憲進程慢,推動清政府不斷讓步,其實,地方立憲派多類同于晚清的清流派,缺乏實踐經驗和能力,19世紀80年代中法之戰中,正是清流派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馬尾海戰潰敗。到了清末,綁架清政府的是充滿了激情和幻想的地方立憲派,他們以請愿為武器,還在咨議局等平臺上掀起風浪,成了清廷走向滅亡的重要推手!我們總是受困于或難以理解:為什么立憲派會急于立憲甚至于亟不可待呢?現在看來,問題不是出在清政府的消極,更不是欺騙,而是立憲派自身的紙上談兵。清末國內的立憲派仿如之前的清流派,坐而論道頭頭是道,起而行道則一事無成。

清末統治集團內部立憲派走向非理性影響巨大,如果說認同立憲導致統治階層思想分裂,那么非理性則是行為撕裂。清末立憲時期的四股勢力或四大集團:滿洲貴族、北洋派、立憲派與革命派之間,原本呈現3+1格局,即滿洲貴族、北洋派、立憲派+革命派,結果演變成了1+3格局,即滿洲貴族+北洋派、立憲派、革命派,清末社會轉型因此崩盤。

三、余論

清末十年改革帶給我們了太多的思考,到目前為止,清末立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簡單化和缺乏智慧,由是與非,到真與假、快與慢,之后則是努力的尋找現代性。在今天看來,清末立憲需要總結之處良多。

(一)本土化而非照搬

清末,不僅僅是歐風美雨,而且西風還從東方日本刮來。清廷則過于信賴日本,以為與日本文化相近,制度相同,因此諸多效法,幾有抄襲之嫌。其實清末我國與日本并非相似,比如在皇權制度方面,日本天皇制度與我國王朝制度差異極大,一意效法,結果可想而知。

清末立憲問題上,既不能生搬日本,更不能硬套西方,而是要結合中國自身國情,通過官制改革,組建新的決策機構,進行權利再分配。決策機關的擴張,有助于吸納地方士紳領袖,而地方士紳的參與本身就是化對立為一體,既夯實了統治基礎,又孤立了對立面。人的問題解決了,一切就都不是問題。

清末立憲完全照搬外國現成的制度規章,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清末立憲留給后人的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能照搬西方!照搬西方成就了清王朝的四不像,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從而陷入西方制度的陷阱。

(二)構建系統性改革工程

有論者在分析清末立憲失敗癥結時指出,“清政府搞預備立憲是在資產階級立憲派的強烈要求和世界大勢驅迫下不得已而宣布的,不是整體思想認識自我提高的結果,因而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67}事實也正是如此。改革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所需要的人才群體、預見預判能力、統籌能力等可以想見,因此,如此艱峻的抉擇,清政府顯得太過隨意和輕視了,之后被推上了一條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的單行道,只好走完一步說一步,等到被逼無奈之時再走一步,被動至極,根本談不上什么超前預測,等到摸不到過河的石頭的時候,所謂山窮水盡,一命休矣!

載灃作為清末立憲改革的旗手和領袖,實在是勉為其難。他罷免袁世凱立威,可未能充分利用有限的1909—1910年,到了1911年更是推出了鐵路國有政策,堪稱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由錯誤的人執行的錯誤政策。清王朝走向覆滅,真正的開始是在鐵路國有政策之時。清末北京東城區流傳有歌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別看中國地盤大,你爭我搶好不了。”{68} 二年半,正是鐵路國有運動之時。

載灃出道于丁未政潮,是慈禧制衡慶王和袁世凱的一枚棋子。這個西太后手中的小卒,過河后要擔當帥任,太勉為其難了,畢竟,過了河的小卒依舊是小卒。載灃不是慈禧!

(三)化解矛盾需要做減法而非加法

清末社會矛盾盡管錯綜復雜,然而必須清楚的是,矛盾的焦點不是憲政而是生存。要知道,清末的立憲動因,不是基于民主的訴求,而是救亡的需要。清政府立憲,也是為了鞏固統治,增強國力,避免被瓜分的命運。因此,從動因看,二者并無多大區異。當時如若能強大自身,強化控制,立憲派的權利欲望應該是可控的。

這里所涉及到的集權還是分權的問題,無論從慣性還是從現實保護國權起見,自然都是集權有利。最為廣大的農民階層,他們因貧窮可能會暴動,可他們對已然習慣了的專制制度并無不滿。因此,清末立憲中的糾結點不在民主這個環節。

抓住救亡這一中心矛盾,對許多問題顯然不可節外生枝,而是要化解矛盾,做減法而非加法。比如滿漢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都要服務于焦點矛盾的解決。當然了,清政府也意識到了,并采取措施進行滿漢平權。{69} 只是結果卻是滿漢矛盾在清末升溫,立憲派的欲望膨脹。

官制改革的核心是地方官制,是要解決督撫專權,強化中央集權,強化執行力,這個問題解決的好,將有利于立憲等新政的推行,是一切的關鍵,重中之重。慈禧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不到位,載灃的處理不及格。包括將袁世凱開缺回籍等,都屬于這一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可惜,官制改革的精簡意義之外,還有什么?官制改革解決了地方督撫專權的局面么?

(四)認同立憲的可取性

置于救亡的層面上而論,立憲值得認同。清末,擺在國人面前有兩大救國方案:立憲救亡和革命救亡。試想,在清末,有多少人相信清王朝幾年內就會滅亡?引發清王朝滅亡的武昌起義,在革命派領袖孫中山看來就是意外{70}。因此,立憲救亡比之革命救亡,更為現實,更為切合實際,切實可行!

立憲派要借助清政府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清政府對其而言就是寄主。因此,二者的關系處理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不可解決。因此,如同需要滌除清王朝必然失敗說一樣,我們也應該滌除清末立憲必敗說。不要動不動就刪除和平改良的選項,毫不猶豫的選擇武力、暴力,能夠用和平的方式取得社會的進步,不是更好么?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輝煌燦爛,令炎黃子孫揚眉挺胸,可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農民戰爭發生頻次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們對外堪稱熱愛和平,為什么對內、對我們的同胞卻一定要武力相向呢?我們為什么不去努力尋覓和平進步的方策,讓和平進步成為我們新的慣性?我們需要構建中國發展的和平機制,為我國的未來發展增強和平基因。

清末立憲還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內容,如立憲派的組織化、清廷選擇退位而非死扛的積極意義等,在此就不贅述了。

注釋:

① 草放:《試論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及其意義》,《社會科學》(甘肅)1981年第4期。

② 董以山:《載澤密折芻議》,《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劉篤才:《關于清末憲政運動的幾個問題》,《中國法學》2002年第1期。

③ 王富聰:《清末新政時期統治者內部對立憲政體的接受進程》,《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④ 《中國宣布立憲之諭旨》,《萬國公報》1906 年第212期。

⑤ 上海人民出版社編:《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頁。

⑥ 星:《官場之活劇(九):偽立憲》,《神州畫報》1909年7月。

⑦ 馮奛:《新智識之雜貨店(諷刺畫):請看中國之立憲》,《圖畫日報》1910年第87號。

⑧ 嘉言:《今日參預憲法問題》,《申報》1911年7月1日。

⑨ 愛:《袁世凱不過如是》,《申報》1911年11月4日。

⑩ 曹衛東:《遮羞的變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的教學反思》,《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年第16期。

{11} 病骸:《立憲感言》,《寧波小說七日報》1909年第9期。

{12} 任曉蘭:《財政預算的使命》,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156頁。

{13} 蘇全有:《控制論視角下的清末社會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蘇全有、鄒寶剛:《清末圖書館發展過快說略》,《公共圖書館》2012年第3期。

{14} 閏:《鄂督覆陳憲政》,《申報》1905年12月19日。

{15} 閏:《紀袁宮保將晉京會議立憲事》,《申報》1906年8月28日。

{16} 《說發》,《申報》1906年4月14日。

{17} 《美客談中國立憲事》,《申報》1906年9月10日。

{18} 《進退兩難之政府》,《申報》1907年12月3日。

{19} 山岳:《論聯合地方團體以要求國會為最有力之一策》,《申報》1908年4月29日。

{20} 山岳:《論聯合地方團體以要求國會為最有力之一策》(續),《申報》1908年4月30日。

{21} 醒:《論今日亟宜組織政黨以促憲政之進行》,《申報》1910年4月27日。

{22} 王譯:《載灃清末立憲改革舉措探微》,《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19年第2期。

{23} 蘇全有:《從清末新政看財政危機中的政府應對》,《歷史教學》2013年第3期。

{24} 蘇全有:《橫向與縱向:從新政看清末財政危機中的政府應對》,《江漢論壇》2011年第3期。

{25} 鄧捷:《論清末預備立憲中立憲緩行思想》,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26} 《記賭》,《申報》1874年2月5日。

{27} 《批珠玉業京幫另立公所》,《申報》1907年8月4日。

{28} 《報館與預備立憲時代之關系》,《大公報》1907年10月9日。

{29} 《政府對內對外之兩手段》,《申報》1908年3月20日。

{30} 《袁督禁閱大公報》,《申報》1905年8月25日。

{31} 《上海道告示》,《申報》1905年12月30日。

{32} 蘇全有:《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轉型問題研究》,《河北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33}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第4冊),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601—4602頁。

{34} 《論專制政體有百害于君主而無一利》,《新民叢報》1900年匯編1第6期。

{35} 梁啟超:《立憲法議》,《清議報論說》1901年第1集第2卷。

{36} 林孝文:《清末君主立憲思想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頁。

{37} 《禮限君權同于憲法論》,《申報》1904年8月8日。

{38} 晉江蘇大山:《論中國宜改為立憲政體以伸民權》,《鷺江報》1904年第60期。

{39} 《讀孫慕韓星使言立憲書書后(錄同文滬報)》,《濟南報》甲辰年八月二十六日。

{40} 《立憲私議(系陸中書宗輿稿)》,《學報匯編》1905年第34期。

{41} 宮炳炎:《問專制立憲共和何者為優中國變法自強何者為便策》,《秦中官報》1905年八月份4;趙長錫:《問專制立憲共和何者為優中國變法自強何者為便策》(續),《秦中官報》1905年八月份5。

{42} 《立憲無望》,《北洋官報》1905年第597期;《奏請宣布立憲年限》,《山東官報》1905年第73期。

{43} 《出使法國大臣豫上政務處王大臣請立憲法書》,《秦中官報》1904年第42期。

{44}{45} 章毓瀛:《中國周秦以上政體有足為各國立憲政體之證者論》,《秦中官報》1905年九月份4。

{46} 蘇全有:《清末社會危機與政府應對》,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8頁。

{47} 《電告舉行立憲大慶》,《北洋官報》1906年第1133期。

{48} 《商學界歡迎立憲歌》,《北洋官報》1906年第1133期。

{49} 崔志海:《清末十年新政改革與清朝的覆滅》,《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2期。

{50} 盈:《皇太后注意立憲》,《申報》1905年8月17日。

{51} 《太后決意實行立憲》,《大陸(上海1902)》1905年第13期。

{52} 月:《趙御史條陳立憲事》,《申報》1905年8月3日。

{53} 盈:《張香帥再陳立憲辦法》,《申報》1905年8月14日。

{54} 《直督奏請預備立憲》,《申報》1906年4月28日。

{55} 《端午帥力主立憲》,《大陸》(上海1902)1905年第16期。

{56} 金:《孫星使請定為帝國立憲政體原電》,《申報》1905年10月9日。

{57} 《胡星使請亟自立憲法》,《申報》1905年10月9日。

{58} 嚴復:《論國家于未立憲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東方雜志》1905年第2卷第12、13、14期。

{59} 《政府又議立憲》,《大陸(上海1902)》1905年第3卷第1期。

{60} 《論紳董對于地方自治之責任》,《申報》1905年9月30日。

{61} 《紀袁宮保將晉會議立憲事》,《申報》1906年8月28日。

{62} 《兩宮注重立憲》,《大公報》1905年11月8日。

{63} 存:《兩宮不悅某軍機緩行立憲之奏》,《申報》1906年4月10日。

{64} 《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敬陳管見折》,《申報》1908年1月3日。

{65} 《論俄國立憲收效于議和》,《申報》1905年9月10日。

{66} 《要電》,《通問報》1910年第416期。

{67} 張淑紅:《清末預備立憲緣起與失敗論析》,《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68} 劉建斌搜集:《宣統不過二年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歌謠集成山東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歌謠集成·北京卷》,中國ISBN中心2009年版,第53頁。

{69} 任建峰:《倒逼、變革與失控:清末立憲中的政治整合研究》,華僑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70} 黃彥編注:《建國方略》,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頁。

作者簡介:蘇全有,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河南新鄉,453007。

(責任編輯? 張衛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免费| 一级不卡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一线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视频入口|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久久黄色小视频| 91精品专区|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欧美综合成人|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久草性视频|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香蕉| 69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色伊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成人午夜天|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啪在线|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3344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欧美啪啪精品| 玖玖精品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福利网|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