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書 劉志清 李麗

雖然制定規則需要以成人為主,但孩子是規則執行的主體,因此,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可以引導孩子理解并認同規則,建立規則意識,同時發展主動性。
4歲的豆豆已經上中班了但是卻變得越來越不遵守規則,玩具玩了之后不收拾,到點兒子不去洗漱。家長還發現,有時候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去做。真不矢口道怎么
管教才能讓他學會遵守規則。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3大好處幫助孩子理解規則
1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并不明白為什么,但基本也會服從成人給出的規則。孩子在3歲之后,隨著能力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時成人在給孩子定規則時,不能一味使用強制性的手段,而是要重視孩子對規則的理解,傾聽他的想法,坐下來跟孩子商討為什么要定規則。讓孩子在合理的范圍內參與定規則,有利于加強孩子對規則的理解,發孩子的自律性。
讓孩子的需求得到尊重
5歲的淘淘喜歡開著水龍頭玩水,但媽媽考慮到浪費水不允許他這樣玩。如果媽媽只是簡單地立下“不許玩水”的規則,就忽視了淘淘想玩水的需求。孩子會產生一種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的感覺,導致他對規則本身也產生反感,甚至可能會故意破壞規則。
讓孩子和大人_起來定規則,可以使孩子有機會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大人再根據實際情況與孩子協商,確立一個雙方都接受的規則。比如,媽媽和淘淘商量之后,允許淘淘每天可以在衛生間里用澡盆玩水。孩子參與定規則的過程可以讓他知道,雖然自己不能隨心所欲,但家長能夠理解并尊重自己的需求。一旦孩子獲得尊重感,就會減少對規則的敵意,執行規則時也更加配合。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主動陸并不僅僅意味著孩子對活動有興趣,愿意去挑戰新活動,還意味著孩子要具備完成活動的計劃能力和協調能力。如果孩子想要去做某個活動(比如想踢球),他需要制定計劃(去哪里踢,什么時候踢,踢什么球,穿什么衣服和鞋),而且要為活動全程負責(去球場的路上自己拿著球,到點兒要回家)。
當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時候,就需要思考怎樣才能既滿足自己的愿望,又符合環境的要求,還需要明白按規則去做事的結果,這個過程就是在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只有當孩子知道怎樣完成一個舌動,才能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真正具備主動性。怎樣讓孩子參與定規則?
1.在合理范圍內參與
家長需要事先給孩子參與制定的規則劃定一個合理的范圍。首先,有些基本規則是不能由著孩子的,尤其是涉及孩子人身安全,確保孩子不會傷害他人、破壞環境的規則;其次,要考慮孩子現有的能力水平,孩子難以理解或者難以執行的規則也不應該讓孩子參與制定。比如家長讓孩子參與制定早上穿衣服的時間,孩子說10分鐘內穿好衣服,但孩子的能力還達不到,并不能獨立完成這項任務,即使孩子參與制定了這樣的規則,也無法真正執行,規則無效不說,也打擊了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的熱情。
2.在社交型游戲中學習規則的制定
孩子最終需要實現自律,即從內心認同并自覺遵守規則。為了做到這一點,社會互動是必需的。當孩子在和同齡人玩耍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商討游戲規則,此時雙方的地位平等,孩子有機會能夠進行充分的自由討論,認識自己與他人、集體的關系,理解平等互惠、互相尊重的意義,認同規則的意義。
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虛擬游戲,模擬一些社會互動甚至是沖突形式,跟孩子一起制定游戲中的一些規則,讓孩子在模擬活動體驗各種復雜的社會規則,更好地建立起對規則的理解。
3.允許孩子提出不靠譜的想法
剛開始讓孩子參與定規則時,有些孩子提出的想法會過于離譜、不符合現實,甚至互相矛盾。比如媽媽跟小明商量每天晚上幾點練鋼琴,小明非要在聽完故事的9點半開始練習,媽媽則認為那時候會打擾鄰居休息;小亮和朋友們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他出了一根手指頭,說這是帶著錐子的錘子,能夠戳破布,也能夠砸碎石頭。這些不靠譜的想法應該允許孩子提出,畢竟孩子的能力有限,還不能夠很好地}辦調自身需求與環境之間的矛盾。
家長應該將孩子這些脫離實際的想法看作是—次孩子成長的機會,通過與孩子的商討、孩子與孩子的互動,幫助他理解規則的現實性和規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