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蕾 蔡明明

[摘 要] 鄉愁是延續主體記憶的紐帶,包含多維度價值,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情感基礎。本文將鄉愁內涵、鄉愁主體、鄉愁客體、鄉愁載體及鄉愁價值等作為主要分析對象,探索激活鄉愁價值對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意義。通過探究鄉愁理論價值,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 鄉愁情感;鄉村振興;理論價值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7-08-3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我國解決鄉村問題的重要途徑。2018年,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1]。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方面,而鄉愁的基點在于鄉村,因此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挖掘其多重功能與價值符合鄉村振興的發展要求。本文旨在通過挖掘和梳理鄉愁理論內涵,探索激活鄉愁價值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發掘鄉愁價值的實踐功能,從鄉愁情感的角度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1 鄉愁的內涵
1.1 鄉愁之“鄉”:主體對地理故鄉的精神皈依
鄉愁之鄉是一個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區域地理概念,因此鄉愁之愁不是無緣之愁,而是有根之愁。鄉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產生的,其承載著主體濃烈的情感記憶,蘊含著主體對地理故鄉的精神皈依。張帥等指出鄉愁是內心深處一種對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的記憶與懷念[2]。也有學者提出鄉愁是現代人對“回不去的故鄉”的主觀體驗的觀點[3]。鄉愁中的“鄉”是對鄉愁主體生活過的故鄉的地理泛稱,是鄉愁地點的代名詞。
1.2 鄉愁之“愁”:主體內嵌的故鄉感懷情感
何謂鄉愁,鄭文武等指出鄉愁的“愁”包含2個方面:一方面指主體對故鄉的記憶和懷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種文化,一種對故鄉的情感文化,包含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感[4]。鄉愁的本質是個體關于情感認同的記憶,是個體在不同成長階段超越地域、空間等客觀現實條件的不斷反思和感懷。
2 鄉愁構成
汪芳等指出鄉愁是社會發展中必然產生的復雜抽象的集體情感產物,其是由鄉愁體驗的發生主體、客體、載體構成的(見圖1)[5]。鄉愁因依附于這些構成體,才使我們的思鄉情感會在現實的真實情境中得以觸動。
2.1 鄉愁體驗的發生主體及誘發要素
2.1.1 發生主體。鄉愁體驗的發生主體即為具有情感訴求的“記憶者”。廣義上,鄉愁主體包括離開家鄉到異地定居并已完成城鎮化的人;曾經離開故鄉到異地謀生,最終選擇返回家鄉生活的人;曾經因為一些主觀和客觀因素短暫或者長期居住在某一地方的異地人;在異鄉出生長大的新一代對父輩故鄉懷有情感的人。
2.1.2 誘發要素
2.1.2.1 鄉愁源于主體的情感需要。在新的時代環境中鄉愁的發生主體,由于角色轉化、缺乏歸屬感等原因而產生的失落、焦灼等情緒急需找到情感寄托。王新歌等認為,鄉愁的產生根源是主體的深層次情感需求,且具有細膩且復雜的情感特質,其從情感維度指引著主體主動構建曾經的美好,喚起主體的精神動力[6]。
2.1.2.2 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主體的精神反思。社會高速發展的背后有著不可忽視的嚴峻問題,如在建設過程中資源匹配不均衡、超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不均衡、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均衡等。新的時代背景賦予了鄉愁更深層次的內涵,成為主體在身體和精神的漂泊中產生失落、痛苦、矛盾、焦灼等多重情緒之后的精神自省。
2.2 鄉愁的客體構成
鄉愁的客體構成可理解為被記憶的對象,即為主體的認識和活動對象。劉丹陽認為鄉愁客體包括具象的空間信息,如村落的空間結構、具有代表性的空間符號等,以及具有特定意義的日常活動、重大事件、傳統節日等[7]。鄉愁的客體構成是發生主體的記憶線索,是給予鄉愁主體歸屬感和環境認同感的原動力。
2.3 鄉愁的載體構成
2.3.1 鄉愁的物質載體構成。物質載體是承載主體記憶的基礎,汪芳等認為鄉愁的物質載體包括自然和田園景觀、鄉村公共空間、日常生產生活場景、農特產品等[8]。這些承載和喚起主體情感的物質載體富有生動的內容情節和情懷,與主體過去的日常生活實踐息息相關,因此即使主體離開故鄉多年依然能對其產生情感驅動,慰藉游子的思鄉、精神失重等情緒。
2.3.2 鄉愁的精神載體構成。相較于“能具化”的物質載體,鄉愁精神載體具有鮮活性且蘊含深層的文化內涵。成志芬等認為鄉愁的精神載體由中國核心價值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具有厚重蘊涵的文化,以及農耕文化、鄉賢文化、民俗文化等鄉村非物質形態組成[9]。鄉愁的精神載體是聚積一個地域具有獨屬性的“鄉土承載”,以地域性、獨特性、文化性成為驅動鄉愁主體情感的精神暗碼。
3 激活鄉村價值助力鄉村振興的措施
3.1 發揮鄉愁社會價值導向作用,助力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孫瑾琨指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現代化建設加速發展,社會形態的轉變、城鄉矛盾的逐漸深化等一系列深刻問題標志著社會發展正在經歷過渡與轉變[10]。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愁社會價值,本質上就是從情感的角度引導社會各項資源向鄉村傾斜,鄉愁價值功能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在社會發展過渡中起著“紐帶”和“導航”的重要作用。鄉愁價值通過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理性疏導鄉愁發生主體與社會發展間的矛盾,推進個體與社會的追求統一,進一步推動社會和諧穩定和高質量發展。
3.2 激發鄉愁經濟價值,助推服務于鄉村振興的經濟建設
我國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鄉愁依托主體的情感需求及情感衍生,在鄉村振興的經濟建設過程中,助力激活和實現鄉愁內生的經濟價值。楊曉曦等提出,在社會的關鍵轉型節點,城市資源的各項指標趨于飽和,資金、科技、人才等資源向鄉村傾斜成為必然趨勢[11]。鄉愁的內生經濟價值的特點就是可持續化,有助于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給鄉村經濟帶來的機遇,平衡社會經濟改革與鄉村經濟發展的矛盾,推動各項經濟資源向“三農”傾斜,助力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的經濟建設。
3.3 激活鄉愁文化價值,助力提升鄉愁主體的人文精神
鄉愁的基點在于鄉村,是傳統農耕文明的結合,其包含著“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豐富的文化意蘊,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內涵。曹萍萍等指出鄉愁的深層價值就是“文化”,一方面通過鄉愁的發生主體的情感構建和文化需求,傳承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使鄉愁文化在現代化重塑下慰藉主體的精神故鄉;另一方面鄉愁作為鄉愁主體的心理起點,能通過情感感召,不斷引導主體深度挖掘鄉村文化的潛在價值[12]。深入挖掘鄉愁內生文化價值,有利于延長鄉愁相關的文化產業鏈,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文化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鄉愁品牌。
3.4 激活鄉愁內生生態價值,協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作為鄉愁載體是最值得利用和發掘的寶貴資源和財富,這與習近平做出的“留住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等關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不謀而合。鄉愁生態價值的本質就是,以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作為核心,堅持“用生態留住鄉愁,用鄉愁留住生態”的發展原則,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引導作用使主體加深對故鄉生態文明的認識,加快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平衡現代化建設和生態環境間的矛盾。
4 結語
鄉愁是復雜的情感集合,挖掘鄉愁理論價值,激活鄉愁內生價值,凝練鄉愁價值的現代意義,有助于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發展高質量新型鄉村。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愁價值是維系鄉村振興的精神紐帶,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探索鄉愁價值在鄉村建設中發揮的價值功能,從情感的角度凝聚和激活鄉愁內生價值動力,有助于為推動鄉村振興治理現代化奠定理論基礎,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N].人民日報,2018-09-27(001).
[2]張帥,李濤,楊曉霞.人口-土地-產業視角下丘陵山區鄉村空心化研究:以奉節縣12個調研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9(22):156-164.
[3]陶成濤.文化鄉愁:文化記憶的情感維度[J].中州學刊,2015(7):157-162.
[4]鄭文武,劉沛林.“留住鄉愁”的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16(10):246-251.
[5]汪芳,孫瑞敏.傳統村落的集體記憶研究:對紀錄片《記住鄉愁》進行內容分析為例[J].地理研究,2015(12):2368-2380.
[6]王新歌,陳田,林明水,等.國內外鄉愁相關研究進展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8(5):1-11.
[7]劉丹陽.集體記憶的激活與重構:紀錄片中的“鄉愁”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
[8]汪芳,呂舟,張兵,等.遷移中的記憶與鄉愁:城鄉記憶的演變機制和空間邏輯[J].地理研究,2017(1):3-25.
[9]成志芬,周尚意,張寶秀.“鄉愁”研究的文化地理學視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64-70.
[10]孫瑾琨.鄉村振興背景下留住鄉愁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農家參謀,2019(9):7.
[11]楊曉曦,張克克.價值認同視角下鄉愁對鄉村振興的路徑規訓[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109-116.
[12]曹萍,李艷,王彬彬.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精神家園構建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9(6):194-199.
作者簡介:馬蕾(197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管理、品牌形象與體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