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遼西地區處在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在遼西南部呈片狀分布。本文經過調查,系統、科學地評價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的群落特征,并總結山楂葉懸鉤子的應用方向。
[關鍵詞] 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群落特征;生態應用;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66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7-96-2
1 遼西地區自然氣候概況
遼西地區主要包括遼寧省朝陽市、阜新市、錦州市等地區,地理區位處于北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區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在250~1 256 m,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68.5 mm,并且主要集中在7—9月,超過全年降雨總量的35%,年均蒸發量為1 974.3 mm,氣溫在-30.5~40.5 ℃,無霜期140 d左右。遼西地區的氣候特點為以干旱為主,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區域性差異明顯。
2 山楂葉懸鉤子自然分布與生態特性
山楂葉懸鉤子(Rubus crataegifolius),屬于薔薇科(Rosaceae)懸鉤子屬(Rubus)直立灌木,花期5—6月,果期7—9月,生長于海拔300~2 500 m,萌蘗性強,果實俗稱“托盤”,為紅色的近球形漿果,直徑約1 cm,鮮艷漂亮,味道甘甜。該灌叢在遼西南部呈片狀分布,一般生長在溝底、陰坡或半陰坡等多處,因小枝帶刺,一般牛羊等牲畜較少啃食破壞,現存的灌叢多為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自然生長群落,組成結構體現出原生性,并且具有耐寒、耐旱、喜光、耐貧瘠土壤和滯塵能力強等特性,花果可觀賞,是果樹育種、庭院垂直綠化及生態造林的優良樹種。
3 遼西地區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群落調查與分析
選取有代表性的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進行標準地調查,標準地面積10 m×10 m,記錄立地條件等調查因子,調查記錄灌木、草本的種類、株數、平均高、蓋度等。
調查地塊位于凌源市大河北鎮大龍溝,天然灌叢生長于溝底,海拔460 m,土層厚度5~20 cm,周邊相同立地條件下大多為荊條(Vitex negundo)灌叢或荒草地。本群落優勢種為山楂葉懸鉤子,灌木平均高1.4 m,郁閉度0.8,伴生種有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 Decne.)、荊條等6種;草本層相對稀疏,平均高度0.4 m,主要包括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披針葉苔草(Carex lanceolata Boott)等8種,各種灌木樹種及草本植物組成數量特征詳見表1。
4 遼西地區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群落特征與生態評價
4.1 群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
從調查結果來看,該地塊立地條件較差,體現出明顯的優勢種、伴生種特性,群落內灌木總數量達到33 100株/hm2,其中優勢種種群數量占總數的58%,并且山楂葉懸鉤子、三裂繡線菊和虎榛子都為片狀生長分布,主要通過根系萌蘗繁殖,種群密度高,群落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效益較高;灌叢的樹種體現出耐干旱、喜光、抗性強等特性,特別是山楂葉懸鉤子作為本群落的建群種,同時也是先鋒樹種,對改善遼西南部地區立地條件較差的荒草地產生了決定性作用;相似立地條件下,大多為荒草地,建群種為群落內其他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長創造了適宜條件,灌叢生態系統在當地發揮出不可替代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4.2 群落的自然演替定位
調查的灌叢群落枝刺明顯,受家禽動物及人為影響小,保存了自然植被演替的原始完整性。首先,灌叢群落結構合理,群落的建群種和優勢種均為山楂葉懸鉤子,種群密度達到19 200株/hm2,郁閉度0.8,伴生灌木樹種為虎榛子、多花胡枝子、三裂繡線菊等,因此本群落在較長時期內都具有自然演替的穩定性。其次,群落還會正向演替,發育為以蒙古櫟為主的喬木天然次生林。調查群落內有蒙古櫟和大果榆,株數分別為200、100株/hm2,平均高度也大于灌叢的高度,因此,群落經多年的自然演替后光照條件更加適應蒙古櫟、大果榆的生長,喬木層的樹種會加快生長,形成天然次生林。郁閉度增大后,一些灌木得不到充足的陽光照射,會逐漸使長勢減弱、種群數量降低。而林冠下一些耐陰性強的樹種會逐漸增加,如蒙古櫟幼樹等。最后,群落內其他伴生灌木樹種與草本植物有效利用了群落內的光照、土壤等生長空間,形成了種群結構與數量的有益補充,使天然群落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4.3 對動植物資源多樣性的影響
山楂葉懸鉤子天然灌叢具有重要的生態區位,立地條件差,植被類型較少,天然灌叢自然形成后不僅孕育出蒙古櫟、大果榆等喬木幼樹,也為灌叢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如黃精、長花天門冬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草本植物。同時,龍牙草、中華卷柏等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對豐富地表植被產生重要的生態影響。天然灌叢為一些食草動物如野兔、鳥類等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也為動物提供了棲息地,為一些肉食性動物的生存創造了條件。在現階段,極端天氣頻繁,干旱加劇,山楂葉懸鉤子灌叢更能體現出自身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5 遼西地區山楂葉懸鉤子應用方向
5.1 先鋒樹種
遼西地區宜林地面積廣闊,可利用山楂葉懸鉤子的先鋒樹種作用,在適宜的荒山荒地栽植幼苗,栽植密度以800~1 200株/hm2為宜,不必過大。幼樹成活后,可在幾年內通過根系萌蘗,自身擴大種群數量,栽植時選擇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塊,穴狀整地、澆水覆膜,每年視自然降雨補澆水2次,成活率在85%以上。
5.2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
山楂葉懸鉤子灌叢是適應當地氣候域環境特點、多年自然演化形成的天然群落,在生態環境自然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研與生態價值,應對現有群落實施封育保護,維系基礎生態系統穩定,多年后植被的群落結構、生態功能更加穩定。
5.3 園林綠化
因為山楂葉懸鉤子耐修剪、枝葉果實具有特殊、適應性強等,可在遼西地區作為園林樹種應用,更能體現出園林的近自然風格,尤其是果實鮮艷美味,能引來一些鳥類、嚙齒類動物等采食,展現出不可多得的精彩景象。
5.4 經濟林栽培
山楂葉懸鉤子果實為暗紅色漿果,富含糖分、蛋白質、有機酸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是一種尚未開發利用的優質野生果樹資源。并且遼西地區坡耕地較多,山楂葉懸鉤子具有耐旱、適應性強等優點,果實成熟采摘后及時處理保存,具有較高的經濟開發價值。
作者簡介:位劼(1983—),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生產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