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文
摘要 芹菜生產過程中發生較重的病害有立枯病、斑枯病、菌核病、灰霉病等,針對這4種主要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介紹,為芹菜的安全生產提供依據。
關鍵詞 芹菜;病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0)02-018-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2.009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Celery Diseases
ZHOU Huai-wen(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Liucheng Town,Huaiyuan,Anhui 233400)
Abstract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elery,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are bacterial wilt,spot blight,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nd gray mould. The harmful symptoms,occurrence rules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the four main diseases were introduced,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celery.
Key words? ?Celery;Disease;Control
懷遠縣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端,地理坐標介于116°45′~117°09′ E、32°43′~33°19′ N。懷遠縣地處北亞熱帶至暖溫帶的過渡帶,兼有南北方氣候特點,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農業氣候區。近幾年,當地設施蔬菜生產得到了較大發展。由于設施芹菜生產集約化程度高,種植稠密,為病害的發生提供了良好條件,致使病害種類繁多、混合發生且集中危害,防治不及時極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通過調查了解到芹菜生產過程中發生較重的病害有立枯病、斑枯病、菌核病、灰霉病等。
1 芹菜立枯病
1.1 危害癥狀
芹菜立枯病在溫室或塑料棚室育苗期間易發生,主要發生在幼苗莖基部。幼苗出土到大苗均可發生此病,但以育苗中后期發病較重。
幼苗染病后,根頸基部產生暗褐色病斑。發病初期,幼苗白天萎蔫,晚上恢復,嚴重時,病斑擴展到整個莖基部,并出現縊縮,地上莖葉全部枯死,一般不倒伏。在潮濕條件下,莖基部會出現淡褐色的霉狀物。
1.2 發病規律
由立枯絲核菌通過農事操作、灌溉、昆蟲進行傳播侵染。主要發生在溫室或塑料棚室育苗中后期,溫度25~30℃,地勢低洼,濕度過大,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植株生長不良,易發病。
1.3 防治方法
1.3.1 農業措施 育苗地選擇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不易積水、土質疏松而肥沃的無病地塊,以未種過芹菜的地塊為好。苗床內施用的土雜肥要充分腐熟,播種不要太密,出苗后及時間苗。發現病苗及時拔除,攜至田外深埋或燒毀。
1.3.2 種子處理 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拌種,用藥量為種子重量的0.3%,用水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
1.3.3 藥劑噴施 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藥劑,可選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5%噁霉靈水劑45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每7~10 d噴施1次,連噴2次。
2 芹菜斑枯病
2.1 危害癥狀
芹菜斑枯病發生廣泛,在露地和保護地都可發生。葉片上有大斑型和小斑型2種,早期病狀相似,老葉先發病,病斑多散生,初為淡褐色油漬狀小斑點,邊緣明顯,后擴大為圓形,邊緣褐色,中央淡褐色到灰白色,病斑上生出許多小黑點,病斑外有黃色暈圈。葉柄和莖上的病斑長圓形,稍凹陷,病害嚴重發生時,全葉變褐色干枯,使得芹菜失去食用價值。
2.2 發病規律
由芹菜殼針孢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農事操作進行傳播侵染。連作地塊、地勢低洼、植株群體密度過大、長勢過弱、適溫高濕,易發病。溫度20~25℃,潮濕多雨天氣,發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農業措施 露地栽培要適度灌水,雨后及時排水。棚室栽培要注意降溫排濕,晝溫高于20℃時要及時通風,夜溫控制在10~15℃,縮小晝夜溫差,減少結露。搞好田間衛生,收獲后清除田間病殘體,生長期間將病株干枯葉摘除,帶出田外深埋。
2.3.2 溫湯浸種 用48~49℃溫水浸種30 min(或52℃溫水浸種20 min),邊浸邊攪拌,然后移入涼水中降溫,撈出晾干后播種。也可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4 h。
2.3.3 煙熏防治 保護地用5%百菌清煙劑3 750 g/hm2熏煙,視病情連續使用2~4次,間隔7~10 d噴施1次。
2.3.4 藥劑噴施 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藥劑,可噴施14%絡氨銅水劑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3 芹菜菌核病
3.1 危害癥狀
芹菜菌核病在芹菜全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芹菜靠近地面的葉柄基部和根頸部。受害部呈褐色水浸狀,濕度大時呈軟腐狀,表面生長白色菌絲。最后莖稈組織腐爛呈纖維狀,莖內中空,形成鼠糞狀黑色菌核。
3.2 發病規律
由核盤菌子囊孢子通過氣流、風雨等進行傳播侵染。溫度5~20℃,相對濕度85%以上,均可發病。適溫高濕,連作地塊,植株群體密度過大、長勢過弱,發病重。
3.3 防治方法
3.3.1 農業措施 重茬地的土壤應實行2~3年輪作,可與蔥蒜類輪作。施用的土雜肥要充分腐熟,適當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利用夏末休耕期在大棚內灌水、覆地膜、悶棚升溫7~10 d,用高溫殺死部分菌核。杜絕大水漫灌,更不要造成畦內積水,如濕度過大時,應及時排水,并在苗床撒干燥的草木灰數次,降低田間濕度。清潔田園,田間管理中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發現少量植株發病時,要及時拔除病株,并將其帶出田外,深埋20 cm以上。
3.3.2 種子處理 在無病區或無病植株上留種,帶菌種子播前用10%的鹽水選種,漂出菌核,再用清水沖干凈。晾干水再播種。
3.3.3 苗床消毒 可用0.1%噁霉靈顆粒劑37.5~45.0 kg/hm2處理苗床土壤,或用30%噁霉靈1 000倍液噴灑苗床,噴施藥液量為3 g/m2。
3.3.4 棚內煙霧劑消毒 用10%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公頃每次2 750 g,熏一夜,隔8~9 d熏1次,連續2次。
3.3.5 藥劑噴施 在發病初期及時噴施藥劑,可選用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每7~10 d噴施1次,連噴2次。
4 芹菜灰霉病
4.1 危害癥狀
芹菜灰霉病在冬春保護地發生較多,露地和儲運中也有發生。葉片多在葉緣或傷口處發病,形成不定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初期水浸狀,后濕腐、爛葉,高濕時,病斑上出現灰色霉狀物。
4.2 發病規律
由灰霉葡萄孢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露珠或農事操作進行傳播侵染。溫度15~23℃,相對濕度90%以上,易發病。低溫寡照、通風不良、植株長勢過弱,發病重。
4.3 防治方法
4.3.1 農業措施 種植芹菜早、晚季應輪作1次,密度不宜過大,株行距10 cm×16 cm。加強通風管理,晴天上午稍晚放風,當棚溫升至33℃開始放風,當棚溫降至20℃時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陰天打開通風口換氣。澆水宜在上午進行,發病初期應適當節制澆水,每次澆水后,加強管理,防止結露。及時摘除病葉、病莖,清除病苗,收獲后應清除病殘體,并集中處理。
4.3.2 棚室熏蒸 15%腐霉利煙劑,用量3~5 kg/hm2,或用45%百菌清煙劑,用量1.5~2.5 kg/hm2,于傍晚閉棚點燃熏蒸。
4.3.3 藥劑噴施 發病初期,可噴灑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用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隔7~10 d噴1次,連噴3~4次。
參考文獻
[1] 劉化龍.芹菜主要病害及無公害防治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18(2):12-13.
[2] 陳傳榮.芹菜栽培及主要病害防治技術[J].園藝與種苗,2017(11):6-8.
[3] 范傳璽.芹菜主要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7(10):85-86.
[4] 李世武,陳百煉.芹菜常見病害的田間診斷與防治措施[J].植物醫生,2011,24(4):13-15.
[5] 鄭成才.芹菜病害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191,194.
[6] 呂美芳.保護地芹菜病害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2009(12):22-24.
[7] 朱德九,趙永梅.大棚芹菜主要病害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10):74.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