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山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很重要的一項是青苗法,具體操作是由官府取代民間高利貸,在青黃不接時向農民放貸,利率20%,等秋收后再連本帶利收回。按理說,這樣既能減輕農民的負擔,又能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一舉兩得,但最終王安石的良法美意卻變成了禍國殃民。
因為王安石忽略了一點,并不是每一個地方官都有他那樣的雄才大略和高尚人格。王安石在推行青苗法時,既沒有設立專門的放貸機構,也沒有設立統管全國放貸業務的“中央銀行”。他把放貸的任務交給了地方官,但就算只懂圣賢之道和詩詞韻律的地方官們有能力,估計也沒有時間和精力認真負責這項業務。
還有一點,民間的貸款之所以利率高,是因為放貸的風險太高。古代社會,農民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風調雨順。王安石讓地方政府給農民放貸,其實就是將民間放貸者的風險轉嫁到了政府頭上。
另外,王安石將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為考核和獎懲官員的依據,甚至向下級官員下達貸款指標,全然忘了他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則與之,不愿不強也”的原則。如此一來,形式主義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很多地方官員為了完成任務,或強迫農民貸款,或強迫富人為窮人做擔保。還有地方官為保住貸款本利的回收,私自提高貸款利率,對無力還貸的借貸者“行刑督索”。
在青苗法實行了十年以后的元豐三年、四年兩年間,青苗貸款出現了貸多收少,或貸收都下降的情況。相比而言,元豐四年(1081年)貸款本息收入的虧損高達198.6515萬兩。白紙黑字的數據表明,青苗法的實施,已經嚴重地動搖了國本。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