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八旬的張某育有二子一女,因其二子早于張某去世,女兒也外嫁多年,其子生前將自己的農村四間房屋贈與張某。因無人照顧養老,1994年,在多人見證下,張某與其外甥王某簽訂了《過繼單》,“逢年過節回家住一段時間,百年之后求一樓一罩,四至六個吹手,四間房屋歸繼子王某所有。”而后,王某按照協議對張某履行了贍養義務,2002年張某去世,四間房屋由王某繼承。2018年,房子所在的村落開始拆遷,王某與該村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獲得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款110萬元。聽說母親生前所住村子要拆遷,眼看這么大一筆補償款,十幾年未露面的張某女兒找上門來,認為自己是張某的法定繼承人,該房屋應該由她繼承,王某只是占有使用。在向王某索要拆遷款未果后,將王某訴至法院。
法院經審理查明,《過繼單》具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王某已經按照協議和當地風俗履行了對張某生養死葬的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規定: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遺贈扶養協議是一種平等、有償和互為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法律關系。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張某女兒雖為法定繼承人,但爭議財產已通過遺贈扶養協議作出處分,對其法定繼承已經排除,法院遂判決駁回張某女兒的訴訟請求。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