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哈薩克斯坦農業部頒布命令,要求暫停包括蕎麥、小麥粉、葵花籽油等部分農產品出口,以確保國家食品儲備充足。
越南決定,從3月24日開始,禁止各種大米產品以任何形式出口,同時計劃在6月15日之前儲存19萬噸大米。
俄羅斯農業部官網3月27日宣布,擬在2020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將俄小麥、大麥、玉米等農產品出口限額定為700萬噸。
近一周時間,中國農產品行情漲勢明顯。對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多國禁止糧食出口是否會沖擊中國糧食安全?中國糧價將怎樣變化?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表示,中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僅占國內消費總量的1%、2%。“中國口糧生產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另外中國有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機制,具備應對危機風險的基礎。今年中國及時有效控制了疫情,抓住了春耕的時機,為糧食豐收提供了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中國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庫存量高,供應充足,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較低,價格穩定有堅實的基礎。
相比于主糧,中國大豆對進口依賴度較高。中國海關統計數據在線查詢平臺顯示,今年1至2月中國大豆進口量1351.43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4.22%。一個月以來,中國大豆均價從每噸3500元人民幣上漲到每噸近3900元。國內大豆還有一定儲備,能夠緩沖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帶來的影響。
專家表示,對于當前國際糧食前景的判斷需要區分兩種情況,一是國際上確實出現了因限制出口、物流運輸受阻而影響糧食供給的情況,二是不排除一些機構制造恐慌,意在炒高糧食價格。隨著疫情的控制,國際糧食價格會逐步回落。
(綜合新華網、中國新聞網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