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時期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研究*

2020-05-20 01:52:20劉燕林
語言科學 2020年1期

張 赪 劉燕林

1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北京 100084 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提要 明清時期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除表示處所的用法之外,在一定條件下還有處所義弱化和表狀態持續和肯定語氣的虛化用法,“在+處所指代詞”前的謂詞性成分具有可靜態持續的特點是虛化用法的必要條件。當事件各參項位置不一致、句首有處所詞語/領屬成分時,“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當謂詞性成分中動詞賓語為抽象事物、謂詞性成分為靜態謂詞“活、開、關、掩、鎖、淘氣”等、謂詞性成分為組合式結果補語或“得”字程度補語、謂詞性成分為熟語時,“在+處所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表持續并兼表肯定語氣。明代虛化用法的“在+處所指代詞”沒有地域上的分布傾向,屬通語用法,到清代,虛化用法在北方方言開始衰落,南方方言仍沿用至現代漢語。

1 引言

本文所說的后置“在+處所指代詞”指該結構用于謂詞性成分之后。處所指代詞指“這里、那里、此、彼、這邊、那邊、這兒、那兒、這廂、那廂”等處所指代詞形式,謂詞性成分包括動詞或形容詞及其短語。虛化用法指“在+處所指代詞”不表實際處所,多數學者認為此時該結構表狀態持續,也有學者認為還兼表肯定語氣,這一用法出現在宋代,多用于明清時期(參見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26;潘國英2005;雷冬平2009;何瑛2010;付義琴2013)。據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的調查,元代文獻《元朝秘史》《元曲選》(二)中沒有這樣的用法,南戲《元本琵琶記》《成化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兩部文獻中僅有1例,可見在元代表狀態持續的“在+處所指代詞”用例極少,從已有研究舉例來看,從元末明初的《水滸傳》開始,用例逐漸多起來。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進一步指出宋元明時期“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的用法不是通語中的用法,而有南方方言背景。

從上述有關近代漢語時期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研究的概述,可以看到該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討論:

首先,對于“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的判別各家意見不一致。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7)指出凡動詞不可能有動義的,一定表狀態持續,如“利錢已有在那里”不可能有“利錢已有到那里”,“大漢睡著在那里”不可能有“大漢睡著到那里”,辨別原則其實就是看動詞是否有動義,“在”能否替換為“到”。何瑛(2010)則指出“有+名+在這/那里”當“有”前出現表處所意義的詞語和領有成分時,“在這/那里”還不是表狀態持續的句末助詞,只有出現在“動(+名)+在這/那里”或者“動+補+在這/那里”等結構中,才表持續態意義并兼表肯定語氣,相當于“著呢”“呢”。付義琴(2013)也認為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5-19)所舉的一些例子“在這里/那里”前的動詞性成分并不具有狀態持續性,“在這里/那里”仍然為實義,如果“在這里/那里”前面的動詞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在這里/那里”才有進一步虛化的可能,但“大漢睡著在那里”這樣的句子中“在這里/那里”仍然是動詞的賓語或小句主語最終存在的處所,仍然具有很明顯的實義。何瑛(2010)、付義琴(2013)雖然對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7)提出的標準提出了質疑,但都沒有進一步討論。已有研究對“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的文獻和地域分布、使用頻率等并沒有具體明確的調查結果。

“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的句末助詞用法在現代漢語方言中使用非常普遍。羅自群(1999)指出北方官話區(山東)、江淮官話區、吳方言區、閩方言區以及贛方言區等都能見到。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23)還指出山東方言里的這一用法使用頻率不高,使用情況農村多于城市,老輩多于年輕,有衰退之勢。虛化的“在+處所指代詞”一般在語音上要輕讀(邱震強1994;夏俐萍2007;伍巍和李立林2009),這是判別其為實義和虛化用法的重要標準,但語音標準在考察歷史文獻中“在+處所指代詞”的用法時無法操作,因此需要尋找與“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相對應的句法、語義或語用上的條件。

其次,對于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用法的考察,已有研究基本調查到明代,清代的使用情況少有涉及,“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的用法在現代漢語南方方言中分布較廣,忽略了清代的情況,就難以清晰地呈現它從近代漢語到現代漢語的演變,對它究竟是方言還是通語的用法不能有明確的意見。

本文擬詳細考察描寫明清時期“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的句法、語義特征及其地域分布的變化。以往對于“在+處所指代詞”中處所指代詞的考察,僅限于“這里/那里”,近代漢語時期出現在該結構中的處所指代詞還有“此、彼、這邊、那邊、這兒、那兒、這廂、那廂”等,本文將這些形式也納入進來。(1)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在這里、在那里、在此、在彼”。我們所選取的語料為明清小說,主要有:元末明初《水滸傳》、明中《金瓶梅詞話》《西游記》、明后《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型世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前《醒世姻緣傳》《十二樓》《連城璧》、清中后《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儒林外史》、清末民初《小額》《春阿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2)語料主要來源于國學寶典和國學大師語料庫,各小說具體的版本信息如下:《水滸傳》明·施耐庵、羅貫中,天都外臣序本;《金瓶梅詞話》明·笑笑生,萬歷本;《西游記》明·吳承恩,萬歷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明·羅懋登,萬歷刻本;《型世言》明·陸人龍,奎章閣本;《初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日本內閣文庫藏本;《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尚友堂重刊本;《醒世姻緣傳》清·西周生,通行本;《十二樓》清·李漁,通行本;《連城璧》清·李漁,通行本;《紅樓夢》清·曹雪芹、高鶚,程乙本;《兒女英雄傳》清·文康等,北京聚珍堂本;《儒林外史》清·吳敬梓,臥閑草堂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清·吳趼人,上海廣智書局本。其他如《小額》清·松友梅,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春阿氏》清·冷佛,吉林文史出版社。各文獻中“在+處所指代詞”的虛化用法的數量請見下頁表1。

2 明清時期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用例考察

“在+處所指代詞”的虛化用法是從其表處所的用法語法化而來的。明清時期謂語后的介詞詞組基本表示兩種處所意義:動作或行為的歸結點和動作或行為滯留、持續的場所。前者如:

(1)那稍公在船上問道:“你三個是什么人,卻走在這里來?”(《水滸傳》第三十七回)

(2)行者道:“我才進來時,那右手下有一重小門兒,那里面穢氣畜人,想必是個五谷輪回之所。你把他送在那里去罷。”(《西游記》第四十四回)

“在”引入的是前面動作的終點,唐以后漢語介詞功能分化,引入動作終點的介詞更常用的是“到”,“在”的這一用法并不多見。這一類句子有明顯的動態義,和以往研究歸納的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狀態持續”義沒有關聯,也未見這類表示動作歸結義的“在+處所指代詞”有進一步語法化的跡象。

表示動作或行為滯留、持續的場所,如:

(3)那和尚入到里面,深深地與石秀打個問訊。石秀答禮道:“師父少坐。”隨背后一個道人,挑兩個盒子入來。石秀便叫:“丈丈,有個師父在這里。”(《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4)那師父踏腳跡,跟他進方丈門里,只見那僧官脫了衣服,氣呼呼的坐在那里,不知是念經,又不知是與人家寫法事,見那桌案上有些紙札堆積。(《西游記》第三十六回)

(5)唐狀元道“黃夫人,你見總兵官,只說我南朝人不怕死,只是不肯遺下這些披掛、鞍馬、兵器在這里。”(《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四十七回)

這類句子句中的謂詞性成分表達某種靜態的狀態或情況,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表示該狀態或情況的存在場所,句子有靜態義。句子靜態義表達主要有兩類手段:一是謂詞有靜態義,主要通過有靜態義的謂詞表達,“在+處所指代詞”緊接在謂詞之后或謂詞形成的述賓結構之后;一是復雜謂詞短語,如謂詞帶完成體標記、動相補語、結果補語等,表達某個行為的完成或結果,因而具有靜態義,該類句子謂詞不限于靜態義謂詞。兩類句子中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處所義都在一定條件下虛化,有處所義弱化和完全不表處所兩種情況,下面分類討論這兩種情況出現的句法、語義特征。

表1 各文獻中“在+處所指代詞”的虛化用法

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水滸傳》 32 1《金瓶梅詞話》 17 10《西游記》 6 0《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13 4《型世言》 2 3《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18 21《醒世姻緣傳》 2 2《連城璧》《十二樓》 2 4《紅樓夢》 1 2《兒女英雄傳》 1 3《儒林外史》 9 5《小額》《春阿氏》 0 0《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0 3

2.1 “靜態謂詞+(O)+在+處所指代詞”句

出現在這類句子中的謂詞有5類:狀態類動作動詞、存在動詞“有”、 狀態類變化動詞、狀態詞“活”、形容詞。下面分別討論。

2.1.1 狀態類動作動詞+(O)+在+處所指代詞

狀態類動作動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姿勢動詞,如“坐、站(立)、躺、跪”等,一類是位置動詞,如“放、擺、擱、吊、掛、貼、綁、捆、藏、埋、住”等。(3)戴耀晶(1997)對現代漢語中的動詞作了情狀分類,指出有一類動詞兼有靜態和動態性質,主要有姿勢動和位置動詞兩種,這種動靜兩兼動詞即我們這里所說的狀態類動作動詞。參見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浙江:杭州教育出版社。狀態類動作動詞都是既可表示一個具體動作,也可表示一種靜態的狀態,“在+處所指代詞”既是該動作發生的處所,也是該動作滯留、持續的處所。例如:

(6)沙僧道:“不打緊,師父,你且坐在這里,等我去尋他來。”(《西游記》第二十八回)

(7)金蓮笑道“我兒,你原來掐下恁幾朵來放在這里,不與娘戴。”(《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七回)

有時句首有處所詞語出現,與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語義重復。例如:

(8)石勇叫道:“兀那松樹背后一個人立在那里。”宋江方才敢挺身出來說道:“感謝眾弟兄們,又來救我性命。將何以報大恩?”(《水滸傳》第四十二回)

(9)眾人相隨來到水邊,梁山泊已擺著三只戰船在彼。一只裝載馬匹,一只裝裴宣等一干人,一只請太尉下船,并隨從一應人等。(《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例(8)中句首有處所詞語“兀那松樹背后”,例(9)中有處所詞語“梁山泊”,“在那里”“在彼”在語義上羨余,此時處所意義有所弱化,調查文獻中只見到遠指代詞有這類用例。

下例中動詞帶有賓語,賓語為抽象事物:

(10)想來想去,沒有法子。忽然一轉念道:‘放著現成機會在這里,何不去干他一干呢。’又想了一想道:‘不錯啊,升官發財,都靠著這一回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四回)

“這里”處所義是指說話者附近的某一處,而抽象事物并不占據實際存放空間,故此處“在這里”并無處所義,該句表示“現在存在著機會”。狀態動作動詞只有這1例“在+處所指代詞”完全無處所義。

2.1.2 有(O)+在+處所指代詞

存在動詞“有”形成的“有(O)+在+處所指代詞”,“在+處所指代詞”表達事物存在處所。例如:

(11)宋江看時,這夥人都是彪形大漢。跪在堂前告道:“小人等幾個,直從鳳翔府來。今上泰安州燒香。目今三月二十八日,天齊圣帝降誕之辰。我每都去臺上使棒,一連三日,何止有千百對在那里。”(《水滸傳》第七十三回)

例(11)中說話人“彪形大漢中的某一個” 在梁山泊堂前,而他所說的事和人在泰安州臺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實指遠處。

同樣,“有”字句句首也會出現處所詞語,這時“在+處所指代詞”的語義與句首成分語義表達冗余,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有所弱化。例如:

(12)道長道:“現今朝堂之上有一個南朝刺客在這里,要傷我王,故此冒死來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十四回)

(13)水手道:“船稍頭有一桶白酒在那里。”阮小七道:“與我取舀水的瓢來,我都教你們到口。”(《水滸傳》第七十五回)

“有”字句句首會出現領屬成分。例如:

(14)智深道:“俺有些碎銀子在這里,和你買碗酒吃。”(《水滸傳》第四回)

(15)史進道:“哥哥既是肚饑,小弟有干肉燒餅在此。”(《水滸傳》第六回)

這類句子表達領有義,領有者是一種抽象的所在,可與句首處所語劃為一類。

“有”的賓語也可為抽象事物名詞,抽象事物并不占據物理空間,因而“在+處所指代詞”并不表示實際的近指或遠指處所,只表示抽象事物名詞所指稱事實的存在。例如:

(16)引姐道:“員外老年之人,他也周庇得你有數。況且說破了,落得大家面上不好看,越結下冤家了,你怎當得起?我倒有一計在此,須與姨姨熟商量。”(《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

(17)莫翁只得寬慰他道:“且莫著急,我自有個處置在那里。”(《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18)胡鴻道:“有是有些緣故在那里,只不知老爺意思怎么樣。” (《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二)

例(16)和例(17)中句首都有領屬成分“我”,一個用近指的“在此”,一個用遠指的“在那里”,無任何區別。

2.1.3 狀態類變化動詞+在+處所指代詞

狀態類變化動詞有“開、關、掩、鎖”4個,這類動詞表達動詞所指稱狀態的出現和存在,各舉1例:

(19)鄭生獨自閑步,偶然到此房前,只見門開在那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

(20)王生嗤嗤從左傍墻腳下一帶走去,意思要看他有后門沒有。只見數十步外有空地丈余,小小一扇便門也關著在那里。(《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21)已知庵主他往,兩小尼各歸俗家去了,庵中空鎖在那里。(《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

(22)兩步挪來一步,走到面前,卻是一座雙檐滴水的門坊。那兩扇門,一扇關著,一扇半掩在那里。(《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這類用法中“在那里”并不是實際遠指處所,“在那里”表“開、關、鎖、掩”這一靜態狀態的持續。例(19)中參照者是“鄭生”,當事事物是“門”,從句意來看,鄭生已經到房前,與當事事物“門”的位置是同一位置,“在那里”并不是實際遠指處所,“在那里”表“開”這一靜態狀態的持續。例(20)中參照者“王生”與當事事物“便門”雖有一定距離,但整個句意也不是表達“便門”的位置,同例(19)一樣“在那里”表“關”這一靜態狀態的持續。例(21)中沒有參照者,整句在陳述一種已知的情況,“在那里”表“鎖”這一靜態狀態的持續。例(22)中參照者已經走到面前,與當時事物“門”的位置是同一位置,而且“一扇關著”和“一扇半掩在那里”對舉使用,也可以看出“在那里”不表實指處所,而是表“掩”這一靜態狀態的持續。

2.1.4 活+在+處所指代詞

動詞“活”一般指生命存在的狀態,是一個狀態詞,其后的“在+處所指代詞”中,處所指代詞均為近指代詞。例如:

(23)李二娘道:“是我家老不死、老現世阿公,七老八十,還活在這邊。好意拿食去與他,他卻道咸道酸,爭多爭少,無日不碎聒管閑事。”(《型世言》第三回)

(24)趙聰道:“沒事又將這些說話來恐嚇人,便有些得替還了不成?要死便死了,活在這里也沒干。”(《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

上兩例并不表示當事在某處“活”,而是表示當事生命持續著,例(23)副詞“還”與持續狀態相配合,例(24)假設與“死”相對的另一狀態。“活+在+處所指代詞”共有5例,均不表處所。

2.1.5 形容詞+在+處所指代詞

形容詞表達某種性質或狀態,是典型的有靜態義的謂詞。性質是抽象事物,形容詞表達的狀態更多的是心理狀態,都不需要占據實際物理空間,所以“在+處所指代詞”前一般不出現形容詞,用例很少。實指處所的用例如:

(25)閑時說些道聽途說的經典,道:“這都是普通老爺講的,這和尚極是真誠,博通經典,城中仕宦、奶奶、小姐,沒個不拜他為師,求他取法名講解。近在這廂,師弟也該隨喜一隨喜。”(《型世言》第四回)

(26)正在躊躇,忽聽程相公要去,華忠卻又在旁攔他,因道:“程師爺也是終年悶在書房里,我又左右閑在此,今日竟依他住下,我也陪你走走。”(《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

例(25)中說話人為“寂如”,所處位置在“清庵”,“在這廂”指上文出現的“清庵”,當事人“和尚”所處位置與說話人所處位置相同,“在這廂”為近指處所。例(26)“閑在此”與上文“悶在書房里”相對而言,有較明確的處所義。“遠、近、忙、閑”4個詞后的“在+處所指代詞”都是既實指處所、又兼表當事者此時處于“近、遠、閑、忙”的狀態中。

下兩例中具有某狀態的當事者均不在談話現場,因而“在那里”有一定實指處所義,但此時當事者的狀態與處所并無關系,謂詞前有表示程度較強的副詞修飾,句子的語義重在指示狀態。

(27)八老道:“五姐見官人一向不去,心中也不快在那里。多上覆官人,幾時下去走走。”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八回)

(28)聽得敲門,藍氏問時,是發財。得了這報,放聲大哭,把一個柏清江驚醒,道:“女大須嫁。這時他好不快活在那里,要你哭。”(《型世言》第二十一回)

下例說明自己家里新買兩個丫頭的性格“淘氣”,“在那里”沒有處所義。

(29)春梅道:“是兩個學彈唱的丫頭子,都有十六七歲,成日淘氣在那里。”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六回)

以上討論五類靜態義謂詞后“在+處所指代詞”的語義,狀態類動作動詞、存在動詞“有”兩類謂詞后的“在+處所指代詞”均有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三種用法;形容詞后的“在+處所指代詞”有實指處所和完全不表處所兩種用法;狀態類變化動詞、狀態詞“活”后的“在+處所指代詞”只有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

“在+處所指代詞”是否有處所義的判斷主要是從句中是否有更準確的處所表達語、動詞賓語是否為抽象事物名詞、狀態的存在與空間上距離說話者遠或近是否有關幾方面進行的。狀態類動作動詞、存在動詞“有”作謂詞時,當句首出現處所語、謂詞后又有“在+處所指代詞”時,語義冗余,而句首處所語都是更具體的處所詞,因此泛指的“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狀態類動作動詞、存在動詞“有”的賓語指稱不需要占據物理空間的抽象事物,整個行為的發生與持續與近指遠指無關時,“在+處所指代詞”沒有處所義。形容詞表達的某種性質或心理狀態并不需要占據實際物理空間,不過具有該性質的人或事物有具體的存在地點,“在+處所指代詞”既實指處所、又兼表狀態,但是性質或心理狀態與說話者的處所的實際關系不大,因此表達中也有完全重在說明狀態或性質的、“在+處所指代詞”完全不表義的用例。“在+處所指代詞”前為狀態類變化動詞和狀態詞“活”時,句子表達的是某種性狀或狀態,性狀或狀態的存在與空間上距離說話者遠近沒有關系,“在+處所指代詞”沒有處所義。

2.2 復雜謂詞短語表狀態句

謂詞后帶有完成體助詞、動相補語、粘合式結果補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狀態補語等,由于帶上這些成分,表明動作已經完成或獲得某種結果,整個謂詞性成分具有靜態持續的語義特征。

2.2.1謂詞+完成體助詞+(O)+在+處所指代詞

“謂詞+完成體助詞+(O)+在+處所指代詞”中“在+處所指代詞”有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三種用法。當說話人、謂語賓語所指稱事物的位置與動作發生的位置不一致時,“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例如:

(30)夏提刑道:“今朝縣中李大人到學生那里,如此這般,說大巡新近有參本上東京,長官與學生俱在參例。學生令人抄了個邸報在此,與長官看。”(《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八回)

例(30)中說話人“夏提刑”、謂語賓語所指稱事物“邸報”位置一致,都在當前,但行為“抄了”的發生并不在當前位置。謂詞后介詞結構應該是補充說明行為存在、持續的場所,但此例“在此”語義上并不補充說明前面的謂詞,而是以說話人位置為參照,補充說明當事人或物的位置,從介詞結構的功能來說,偏離了其功能,表示處所的作用有所弱化。只有近指類處所詞有這類弱化用例。

賓語如指稱抽象事物,抽象事物不占據實際物理空間,“在+處所指代詞”并不能實指說話者的近處或遠處,“在+處所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如下例:

(31)玳安道:“你又說哩,受了一肚子氣在這里。”(《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六回)

(32)“故此這個澗,就號做鷹愁澗,又號做骷髏潭。這叫做是個老虎不吃人,壞了名色在那里,有些甚么咬嚼罷。”(《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十五回)

上兩例中受氣、壞名色的事件已發生,“在這里”“在那里”表示該行為造成的結果延續著。

2.2.2謂詞+動相補語+(O)+在+處所指代詞

動相補語的語法意義和完成體助詞十分接近,其后的“在+處所指代詞”也有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三種用法。當說話人、謂語賓語所指稱事物的位置與動作發生的位置不一致時,“在+處所指代詞”的處所義弱化。例如:

(33)施恩答道:“……小弟在家將息未起。今日聽得哥哥斷配恩州,特有兩件綿衣,送與哥哥路上穿著。煮得兩只熟鵝在此,請哥哥吃兩塊了去。”(《水滸傳》第三十回)

(34)老怪道:“你還強嘴哩!現拿住一個對頭在此,卻不是證見?”公主道:“是誰?”老妖道:“是唐僧第二個徒弟沙和尚。”(《西游記》第三十回)

例(33)中說話人“施恩”和當事事物“兩只熟鵝”的位置是一致的,為當前說話位置,而 “煮得”的位置不是當前說話位置。例(34)中說話人“老怪”和當事人“一個對頭”的位置一致,為當前說話位置,而“拿住”的位置不是當前說話位置。這兩例中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都不表示謂詞所述事件發生的處所,“在”不是引進謂詞的處所論元,“在+處所指代詞”不能看作是謂語內部的成分,只能根據上下文從整體上將“在+處所指代詞”理解為表示施事和當事的位置,而從上下文表述的重點顯然不是施事與當事的位置,而是鵝煮熟、對頭被拿住兩個事件。

當句首出現處所詞語時,“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例如:

(35)小校報道:“前面風化起兩個人在那里,敢是解珍、解寶的尸首?”宋江縱馬親自來看時,見兩株樹上,把竹竿挑起兩個尸首。(《水滸傳》第九十六回)

例(35)中句首出現表處所的詞語“前面”,“在那里”語義羨余,從下句緊接著問“敢是解珍、解寶的尸首?”可看出實際要表達的是“前面風化起兩個人,敢是解珍、解寶的尸首?”。

同樣當賓語為抽象事物時,句中后置“在+處所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例如:

(36)宋喜道:“他不是不肯,說道原不曾有。”提點道:“胡說。吾訪得真實在這里,是一個姓王的富人舍與寺中,他卻將來換過,把假的還了本人,真的還在他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

2.2.3 謂詞+粘合式結果補語+(O)+在+處所指代詞

“在+處所指代詞”出現在粘合結果補語后有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兩種用法。當句首出現處所詞語時,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例如:

(37)卻說過往人看見林子里射死兩個公人在彼,近處社長報與里正得知,都往大名府里首告。(《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表處所的詞語“林子里”和“在彼”語義上羨余,句首的“林子里”所指處所十分具體,而“在彼”語義寬泛,在表達行為發生處所上不如句首處所語明確。

2.2.4 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

有3例,如下:

(38)春梅道:“死了王屠,連毛吃豬。我如今走也走不動在這里,還教我倒甚么茶。” (《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

(39)張大使與文若虛丟個眼色,將手放在椅子背上,豎著三個指頭,再把第二個指空中一撇,道:“索性討他這些。”文若虛搖頭,豎一指道:“這些我還討不出口在這里。”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

(40)婦人道:“甚么勾了,不惹氣便好,成日毆氣不了在這里。”(《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

2.2.5“謂詞+‘得’字補語+在+處所指代詞”

有3例,如下:

(41)“那撮鳥由你叫罵,只是不下來廝殺,氣得灑家正苦在這里,沒個委結,不想卻是大哥來。”(《水滸傳》第十七回)

(42)伯爵進來,見西門慶唱喏,坐下。西門慶道:“你連日怎的不來?”伯爵道:“哥,惱的我要不的在這里。”(《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七回)

(43)韋美道:“何消認義,我自家的姊妹也多得狠在那里。只因你流落他鄉,沒有投奔,既是遇著了我,落難的人,我怎好不照管你的!”(《醒世姻緣傳》第八十六回)

上6例中“(主語)+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命題,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表示當事所處的狀態,該狀態與當事目前距離說話者遠近沒有關系,句末的“在+處所指代詞”不是對謂語所述的行為處所的補充說明,已經不能看作是謂語內部的成分。

上面討論了5種通過復雜的謂詞結構表達某種靜態狀態的句子中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的用法。同2.1節一樣,句首有處所詞語時,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會出現處所義弱化的用法,動詞賓語是抽象事物或謂語的狀態的出現與存在和距離說話人遠近無關時,“在+處所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本小節還討論到當事件各參項位置不一致時,“在+處所指代詞”有處所義弱化的用法,這一影響因素不見于2.1節。

3 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產生的條件和影響因素

綜合上節討論,將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用法及其修飾的謂詞性成分統計為下頁表2。表中最后“總計”一行中近指代詞或是遠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的用例分別為35例、22例,在各自用例總數中所占比例分別為9%、8%差不多,說明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語法化不受近指代詞、遠指代詞的影響,只要其他的句法、語義條件合適,都會發生這一變化。

“狀態類動作動詞+(O)+在+處所指代詞”是最常見的,共有292例,但處所義弱化的用法只有6例,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僅有1例,這類動詞后的“在+處所指代詞”基本為處所義。“形容詞+在+處所指代詞”共有10例,“在+處所指代詞”表實指處所的有7例,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也僅有3例。“謂詞+結果補語+(O)+在+處所指代詞”中“在+處所指代詞”主要表示實指處所,共有17例,處所義弱化的用法只有1例,未見到完全不表處所的用例。

“有”字句中“有+(O)+在+處所指代詞”也是明清時期較常見的句式,共收集到261例,其中“在+處所指代詞”表示實指處所的用法有169例,處所義弱化的用法有67例,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有25例,從實指處所到處所義弱化、再到完全不表處所,用例依次減少。“謂詞+完成體助詞/動相補語+(O)”帶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用例僅次于狀態類動作動詞和存在動詞“有”,“在+處所指代詞”實指處所的用法有40例,處所義弱化的用法有30例,完全不表處所的有10例,從實指處所到處所義弱化、再到完全不表處所,用例依次減少。

表2 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用法與謂詞性成分組配統計表

近指類遠指類總計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實指處所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狀態類動作動詞1340115160292存在動詞“有”1224415472310261謂詞+完成體助詞+(O)114870131謂詞+動相補語+(O)21151111049謂詞 +粘合式結果補語+(O)90071017形容詞50020310狀態類變化動詞0000077狀態詞“活”0050005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0050016總計29273352253122678

“狀態類變化動詞+在+處所指代詞”共有7例,“活+在+處所指代詞”共有5例 、“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在+處所指代詞”共有6例,這幾類句子用例雖然很少,但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均為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

上述情況表明,無論是主要以謂詞來表達靜態狀態還是以復雜謂詞短語來表達靜態狀態的句子,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都既有保持較強的處所義,也有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的幾個小類。“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或完全不表處所,其前面的謂詞性成分表達某種靜態的狀態或情況是必須的條件,但是是否變化還取決其他更為關鍵的因素。前文分析用例是否還保有處所義時,我們談到了四個關鍵因素:A.句首有處所詞語或領屬成分;B.事件各參項的位置不一致;C.謂詞賓語為抽象事物;D.狀態的出現與距離說話者的遠近無關。

我們把這些因素與受其影響的謂詞性成分的類別統計為下頁表3(表中用“A、B、C、D”分別對應上四個因素,括號中的數字為該類用法的用例數)。

句首有處所詞語或領屬成分,語義會和句末的“在+處所指代詞”重合,給處所義較寬泛的“在+處所指代詞”帶來語法化的契機,因而出現處所義弱化用法,不過如果只受此因素影響,相關的用例只有處所義弱化的用法。“有+(O)+在+處所指代詞”中“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義還有謂詞賓語為抽象事物的條件。

事件各參項的位置不一致影響到“謂詞+完成體助詞+(O)+在+處所指代詞”“謂詞+動相補語+(O)+在+處所指代詞”兩類發生處所義弱化,同樣如果只受此因素影響,相關的用例只有處所義弱化的用法,該類句子中“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義,還要求謂詞賓語為抽象事物。

謂詞賓語為抽象事物時有四類句子中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都出現了完全不表處所義的用法,特別是狀態類動作動詞的1例,該類是處所義弱化用例僅6例,且近指代詞沒有處所義弱化用例,但是當賓語為抽象事物時,該例“在+近指代詞”完全不表處所。“有+(O)+在+處所指代詞”“謂詞+完成體助詞+(O)+在+處所指代詞”“謂詞+動相補語+(O)+在+處所指代詞”三類句子表狀態持續義也要求謂詞賓語為抽象事物。可見,謂詞與賓語的非常規組配會使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語義和用法發生根本變化。

表3 影響“在+處所指代詞”語義的因素及與謂詞性成分類別的關系表

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狀態類動作動詞A(6)C(1)存在動詞“有”A(67)A+C(17);C(8)謂詞+完成體助詞+(O)B(14)B+C(9)謂詞+動相補語+(O)A(1);B(15)B+C(1)謂詞+粘合式結果補語+(O)A(1)-形容詞-D(3)狀態類變化動詞-D(7)狀態詞“活”-D(5)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D(6)

當狀態的出現與距離說話者的遠近無關時,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均不表處所義。值得注意的是,受這一因素影響的四類句子的謂詞性成分與受前面三個因素影響的謂詞性成分不同,該因素影響的四類謂詞性成分均沒有處所義弱化的用例,四類謂詞成分的狀態義十分突出,狀態的存在與否本與距離說話者遠近無關,因而其后要用表處所的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補充說明謂詞的情況也很少,在謂詞的性質和使用的語境共同作用下,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發生了不表處所、只表持續的突變。

完全不表處所的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表達狀態持續,學界對這點已經達成共識。狀態持續的語義來源于“在+處所指代詞”本身所有的處所義,據Heine & Kuteva(2002:273)的研究,持續體(Continuous)的來源義有多種,方所格(Locative)是其中一個來源,漢語的“在+處所指代詞”結構表處所義,進一步語法化表狀態持續,具有語言類型學上的演變共性。“狀態持續”的語法意義屬于體范疇,明清時期體助詞已經十分成熟,其特征之一是緊附在所修飾的謂詞之后,但表狀態持續的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總是位于謂詞賓語和補語之后,有些用例中“在+處所指代詞”已經不能看作是謂語內部的成分,如“謂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補語+在+處所指代詞”中“在+處所指代詞”的用法。除此,本文另外還找到1例“在+處所指代詞”用在熟語后,如下:

(44)婦人道:“你還問春梅哩,他餓的只有一口游氣兒,那屋里倘著不是。帶今日三四日沒吃點湯水兒了,一心只要尋死在那里。說他大娘對著人罵了佇奴才,氣生氣死,整哭了三四日了。”(《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六回)

例(44)中說話人談論另一個人的情況,而且上文有“那屋里”指明處所,因此“在那里”似回指,但該句敘述當事人春梅目前的狀態是想尋死,這一狀態與其所處位置并無關系,春梅并不是在考慮在哪里尋死或是在什么地方思考尋死的事,此句“在那里”更多是在肯定春梅目前的想法。“尋死”可以看作熟語性質的謂詞,當謂詞為熟語時,“在+處所指代詞”更不能看作是謂語內部的成分。因此“在+處所指代詞”在其語法化的過程中,其句法位置有上升到謂語之外、小句之上的跡象,是附在完整小句上的句法成分,表達對小句的命題的態度的,因而本文認為后置的“在+處所指代詞”的語法意義是表狀態持續并兼表肯定語氣。 對“在+處所指代詞”是否兼表語氣,漢語史上的研究討論不多,何瑛(2010)只是提到了“在這里、在那里”表持續態意義,兼表肯定語氣,相當于“著呢”“呢”。

“在+處所指代詞”作為一個整體表達狀態持續并兼表語氣,內部構成成分不能拆分來解釋,因而不少學者將其看作體助詞或語氣詞。不過在近代漢語中“在+處所指代詞”的形式并不固定,其中的處所指代詞形式多樣,說明該結構沒有完全固化,“在這里”“在那里”都很常見,并且語法表現不完全一致,因此“在+處所指代詞”還未凝固為一個虛詞。

4 明清漢語至現代漢語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的演變

明清到現代漢語,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首先在地域分布上發生了明顯變化。我們參考已有研究成果把“在+處所指代詞”所分布的文獻作了地域上的分類統計,(4)本文認為這些文獻都是通語寫就,不過受作者個人生活經歷影響,會有一定程度的南北差異,但這種差異會有一定的區域通行度,因而可看作南北通語。元末明初的《水滸傳》一般是看作北方通語文獻來使用,但俞光中和植田均(1997:19)將其看作是南方方言背景文獻,爭議較大,這里暫不討論。明代北方通語文獻有:《金瓶梅詞話》《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明代南方通語文獻有:《西游記》《型世言》《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清代北方通語文獻有:《醒世姻緣傳》《紅樓夢》《兒女英雄傳》;清代南方通語文獻有:《十二樓》《連城璧》《儒林外史》。表4是對明清時期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的南北文獻分布差異的統計:

表4 后置“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用法在明清南北文獻的分布情況

總用例使用頻次明北方/南方通語文獻44/500.3每萬字/0.3每萬字清北方/南方通語文獻11/200.05每萬字/0.3每萬字

由表4可以看出,明代虛化用法的“在+處所指代詞”基本沒有地域分布差異,南北文獻中都有;清代南北文獻的使用情況有較大差異,北方通語文獻中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的虛化用法使用衰落,而南方通語文獻中的使用情況和明代差不多。我們也對清末民初有北方話背景的文獻《小額》《春阿氏》和有南方話背景的文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的“在+處所指代詞”的使用情況作了統計,前者已經沒有這樣的用法,后者還有少數用例。也就是說明代處所義弱化、完全不表處所的“在+處所指代詞”應該屬通語用法,但從清代開始,在北方話中逐漸消失,南方方言中仍有沿用。現代漢語南方方言吳語、湘語、贛語中“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的句末助詞和語氣詞的用法常見,正是明清時期該用法的繼承和發展。

吳語和湘語的一些研究指出“在+處所指代詞”為后置持續體助詞,一表示靜態動作的持續,或動作所產生的狀態的持續,多用于動詞和形容詞后,二表示動作完成后,其結果的持續,多用于補語或完成體助詞后,如吳語蘇州方言的“勒海”,湘語漣源六畝塘方言中的“害嗯哩/到嗯哩”(石汝杰2006:96;伍巍和李立林2009)。各類用法引幾例如下,(5)以下吳語、湘語中的用例皆引自石汝杰(2006)、伍巍和李立林(2009)。并與明清時期“在+處所指代詞”的虛化用法作簡單對比。

(45)俚到伲屋里來仔,一直登勒海,我只好陪俚。(他到我家里來了,老待著,我只好陪她。)

例(45)中“登(待)”為靜態動詞,石汝杰(2006:96-97)指出吳語蘇州方言中這類用法較少,“活、養、聽”等動詞也有此類用法。明清時期“在+處所指代詞”已有該類虛化用法,但僅見“活”有此用法。

(46)坐勒海比立勒海適意。(坐著比站著舒服。)

(47)“我唔想坐,我喜歡站到嗯哩吃。(我不想坐,我喜歡站著吃)

例(46)(47)中“坐”“立”“站”為狀態類動作動詞,而且“勒海”和“到嗯哩”都緊跟在動詞后。明清時期狀態類動作動詞帶“在+處所指代詞”十分常見,卻罕見虛化用法,現代漢語方言這是最常見的一類,這是明清到現代漢語最明顯的變化。

(48)張門開害嗯哩,內底毛得人。(門正開著,里面沒有人。)

(49)屋里燈儕亮勒海,肯定有人個。(屋子里燈都亮著,肯定有人。)

例(48)中“開”為狀態類變化動詞,例(49)中“亮”為形容詞。明清時期的“在+處所指代詞”已見到該類虛化用法。

(50)阿呀,哪亨門開好勒海嘎?(阿呀!怎么門開著。)

(51)你把衣服洗古到嗯哩再去咍。(你把衣服洗完(放著)再去玩。)

上兩例中“勒海”“到嗯哩”出現在動補結構“開好”“洗古”后。明清時期的“在+處所指代詞”已見到該類虛化用法。

另外,石汝杰(2006:99)指出用于存在句中的“在+處所指代詞”,也屬結果持續這一類。例如:

(52)門口頭立仔三個人勒海/門口頭有三個人立勒海。(門口站著三個人。)

這類句式,明清時期也已經見到,即上文所討論的句首有處所語的用法,但我們根據一些句法、語義條件將其看作是處所義弱化的用法。明清時期的存在句多見“有+(O)+在+處所指代詞”,未見“有”字句中出現其他謂詞成分時“在+處所指代詞”虛化的用法。

一些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還指出“在+處所指代詞”有語氣詞的用法,如贛語永新方言中的“在格”(龍安隆2016)、湘語益陽方言中的“在咯里/在哦里”(夏俐萍2007)、吳語中的“勒海(來浪)、辣海”(錢乃榮2003:382;石汝杰2006:97;徐烈炯和邵敬敏1997),但對于“在+處所指代詞”所表示的語氣意義,各家表述不同,主要有強調(石汝杰2006:97;夏俐萍2007;龍安隆2016);略帶夸張和提醒(徐烈炯和邵敬敏1997);存在、現狀、近延長、申明表白的語氣(錢乃榮2003:382)。以吳語為代表,石汝杰(2006:97-99)指出吳語蘇州方言中的“勒海”語氣詞的用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形容詞+程度補語+勒海”,如“該兩日唔篤搭客人來來去去,鬧猛殺勒浪(這兩天你們家客人來來去去,熱鬧極了)”,二是“心理活動動詞+勒海”,如“俚個脾氣,耐也蠻曉得勒浪,小氣得要死(他的脾氣,你也很清楚,吝嗇得要死)”。句末的“勒海”是對前面形容詞短語或心理活動動詞的一種肯定,相當于普通話的“呢”,這與明清時期的“謂詞+“得”字補語+在+處所指代詞”中“在+處所指代詞”作用相同。也就是說表達語氣的用法明清時期已初見端倪。

把明清時期“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和完全不表處所的用法和現代漢語方言中“在+處所指代”的用法作一對比,就可以發現我們上文2.1討論的“靜態謂詞+(O)+在+處所指代詞”句和2.2討論的“復雜謂詞短語表狀態”句與現代漢語一些方言中的用法,呈現出較為系統的對應關系,一些方言中后置持續體助詞和語氣詞所出現的各類句法格式在明清時期都已經產生,相比明清時期,現代漢語一些方言中“在+處所指代詞”的用法有進一步的發展,虛化用法的“在+處所指代詞”前面的謂詞或謂詞成分的類別和各類中的謂詞實例都有擴展,適用范圍更廣。而形態上,方言中語法化了的“在+處所指代詞”有特殊的讀音,不同于實指處所的“在+處所指代詞”,完成了語法化過程。

5 結語

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時期后置“在+處所指代詞”的虛化用法,有處所義弱化和完全不表處所兩種,完全不表處所時,“在+處所指代詞”表狀態持續兼表肯定的語氣。“在+處所指代詞”前的謂詞性成分具有可靜態持續的特點是其處所義弱化和完全不表處所的必要的句法條件。謂詞性成分具有可靜態持續的特點主要有兩種句法形式:一是“靜態謂詞+(O)+在+處所指代詞”句,靜態謂詞主要有狀態類動作動詞、存在動詞“有”、狀態類變化動詞、狀態詞“活”、形容詞五類;二是“復雜謂詞短語表狀態”句,謂詞后有完成體助詞、動相補語、粘合式結果補語、組合式結果補語、“得”字狀態補語等。除了謂詞性成分的性質,“在+處所指代詞”處所義弱化和完全不表處所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事件各參項位置不一致和句首有處所詞語/領屬成分是影響其處所義弱化的主要因素,謂詞性成分中動詞賓語為不占有實際物理空間的抽象事物、謂詞性成分狀態義突出、狀態的出現與距離說話者的遠近無關是影響其完全虛化的主要因素。

在厘清“在+處所指代詞”用法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考察了其虛化用法的地域分布情況及其變化。虛化用法的“在+處所指代詞”在明代沒有地域上的分布差異,是通語中的用法,直到清代地域分布差異開始出現。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在+處所指代詞”已經沒有處所義弱化和表狀態持續兼表語氣的用法,而在南方方言中不僅普遍保留該用法,且語法化程度更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婷婷午夜天|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最新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国产成人91精品| 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天天摸夜夜操|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一线在线|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久久国产拍爱|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国产三区二区| 亚洲精品午夜天堂网页|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干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小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欧美一区国产| 精品三级在线|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蜜臀|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