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暉,王春霞
1.瑞金市人民醫院,江西 瑞金 342500;2.瑞金市婦女兒童醫院,江西 瑞金 342500
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在臨床外科中非常常見,全麻狀態下接受腹股溝斜疝手術,患兒蘇醒期極易導致機體血流動力學變化、發生躁動和疼痛等現象[1]。如果臨床癥狀比較嚴重,不能正確、有效處理,不僅會降低患兒麻醉的復蘇質量,還會威脅患兒生命安全[2]。麻醉后的蘇醒完全質量及時間在降低圍術期風險和患兒術后護理中非常重要,目前臨床評價全麻復蘇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為肌力恢復情況,本文以52例小兒全麻手術患者為例,詳細分析了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對患兒躁動及肌力恢復時間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文所示。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擇期腹股溝斜疝手術的52例患兒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患兒26例。所有患兒年齡均在3~7歲之間,且無其他嚴重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可耐受手術。參照組中女性患者6例,男性患者7例;平均年齡(4.68±1.06)歲;平均手術時間(42.63±5.12)min;平均體重(17.94±2.34)kg。實驗組中女性患者7例,男性患者6例;平均年齡(4.76±1.11)歲;平均手術時間(42.69±5.03)min;平均體重(17.46±2.12)kg。兩組患兒平均手術時間、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所有患兒在術前3h禁飲,術前8h禁食。參照組患兒進入手術室前20分鐘鼻滴右美1μg/kg,實驗組患兒入室前20min鼻滴右美2μg/kg。對患兒使用舒芬太尼0.2μg/kg,中長鏈丙泊酚3mg/kg,維庫溴胺0.15mg/kg進行麻醉誘導,對患兒的體溫、心率、血壓、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等進行監測。面罩吸氧,氧流量保持在2L/min。常規應用阿托品0.015mg/kg,行氣管插管,術中維持七氟烷濃度為2%,手術前結束5min停止吸入七氟烷。
1.3 評價標準觀察并分析四組患兒的躁動發生率及肌力恢復時間。應用肌松監測儀,將電極片黏貼與患兒前臂尺神經走形處,在腕橫紋和腕屈肌交點處置負極,與負極相距2cm位置放置正極[3]。等到患兒肌松起效完全后進行自動校準。手術完成后應用四個成竄刺激模式對尺神經進行刺激。肌松監測儀參數分別設置為:重復時間15s,頻率2Hz,持續時間0.2ms,刺激強度60mA。記錄肌力90%的恢復時間(T90)、75%的恢復時間(T75)、50%的恢復時間(T50)以及25%的恢復時間(T25)。應用兒童蘇醒期躁動量表(paediatric agitation and emergence delirium,PAED)評分[4]分別記錄患兒到達恢復室即刻(Tp0)、5min(Tp5)、10min(Tp10)、25min(Tp25)、40min(Tp40)的躁動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借助SPSS 2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數資料(患兒不同時間點躁動發生率)以[例(%)]表示,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蘇醒期肌力恢復時間)以()表示,應用t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四組患兒蘇醒期肌力恢復時間比較實驗組患兒T90、T75、T50、T25時間與參照組比較并無明顯差異,P>0.05,具體數據如1所示。
表1 四組患兒蘇醒期肌力恢復時間比較[()/min]

表1 四組患兒蘇醒期肌力恢復時間比較[()/min]

表2 四組患兒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比較[例(%)]
2.2 四組患兒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比較實驗組患兒在Tp25、Tp10、Tp5、Tp0、的PAED評分>15分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實驗組患兒各個時間點PAED評分>15分發生率并無顯著差異,P>0.05,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患者全身麻醉圍拔管期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受到了臨床廣泛重視。大量臨床研究表示,小兒手術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地減少血流動力學的波動、呼吸抑制、躁動、疼痛程度以及手術創面出血等情況[5]。但是通常情況下,患兒往往在手術過程中應用右美托咪定,在患兒拔管期間右美托咪定使用劑量報道并不多,且藥物不同使用劑量是否會影響患兒的蘇醒期躁動及肌力恢復時間,影響如何等尚未明確,因此本次研究進行詳細研究[6]。
小兒麻醉復蘇躁動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是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⑴蘇醒快慢:若患者蘇醒過快,麻醉藥物對于中樞神經系統內不同功能區域的恢復時間也存在明顯差異,在機體大腦皮質處于抑制狀態時,大腦皮質下的中樞神經功能就已經被激活,而這種情況也會對患者的感覺處理能力和感覺反應能力產生一定影響。當中樞神經系統遭受有害刺激時,意識和感覺恢復不同步,患者就會表現為過度興奮,最終誘發躁動[7]。一項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應用七氟醚麻醉之后較快蘇醒被認為是引發小兒麻醉復蘇期躁動的重要因素。
⑵年齡:有研究發現,與6~10歲的學齡兒童比較,3~5歲學齡前兒童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更高[8],其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分別為11.50%和40.36%。
⑶疼痛:這也是引發患者術后躁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多項臨床研究均表明,患者疼痛評分越高,小兒麻醉復蘇期躁動發生率也越高。雖然在理論上講無痛檢查的蘇醒期并不會出現躁動現象,但是部分患者在蘇醒后并沒有表現為相應的平靜狀態。臨床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芬太尼、α2受體激動劑以及氯胺酮等藥物應用于患者術后疼痛的治療中,并不會影響小兒麻醉復蘇期躁動的發生。有研究分析了七氟醚全麻狀態下實施核磁共振成像檢查的患兒,并對患兒應用1μg/kg芬太尼阿片類藥物,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患兒術后躁動發生率顯著降低,這也進一步說明了在患兒未遭受疼痛刺激時,芬太尼阿片類鎮痛藥物可以有效預防術后躁動的發生。上述研究結果均提示,鎮痛藥物的作用性質并不能對小兒麻醉復蘇期躁動的發生起到預防作用,但是可以藥物誘導出的鎮靜作用可以對小兒麻醉蘇醒期躁動發生的預防效應進行解釋。
⑷環境:有研究指出,在3~5歲學齡前兒童在陌生和緊張的環境中會產生恐懼、害怕等不良心理,進躁動發生風險也更高[9]。右美托咪定為一種高選擇性的、新型的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此藥物產生的鎮靜作用與自然睡眠相似,不依賴于γ-氨基丁酸發揮作用,且單一應用時并不會發生呼吸抑制,早應用可有效預防患者蘇醒期躁動現象[10]。右美托咪定的這一特性可能恰好給予了一個時間,能夠讓患者的意識和感覺達到同步恢復,加上鎮痛作用,最終降低小兒麻醉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小兒全麻圍拔管期應用不同劑量的右美托咪定,對躁動發生率的影響也不同。高劑量的右美托咪定會降低患兒麻醉復蘇期躁動發生率,但是對肌力恢復時間并無影響,效果更加確切。
總而言之,在小兒全麻蘇醒期中,在小兒全麻蘇醒期中,應用1μg/kg右美托咪定和2μg/kg右美托咪定均不會對患兒的肌力恢復時間造成影響,但是應用2μg/kg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患兒蘇醒期躁動發生率,應結合患兒具體情況合理調整用藥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