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祥 金正豪
課題項目: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省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名稱: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研究,編號:S201911420014。
摘 要:鄉村文化是鄉村的根。實現鄉村的崛起,復興離不開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本文分析了探討目前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并針對日后如何完善該體系提供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和思路。
關鍵詞: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自“十三五計劃”以來,河北省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上取得了諸多成就,但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在城市中新建的歌劇院、大型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無法為地處河北省偏遠鄉村的農民群眾提供服務。這也從一方面暴露出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相對于城鎮來說比較落后的問題。鄉村文化振興能夠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是鄉村振興的根。目前河北省農村文化建設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如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薄弱,文化服務產品單一傳統等,說明無法滿足鄉村文化振興的需要。因此,研究完善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新時期的發展要求下尤為重要。
一、研究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意義
(一)有利于推進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河北省美麗鄉村,不但要堅持發展生產力,堅持經濟建設,更要注重文化上的建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做到山美水美人更美。完善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能夠更好地為農民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是建設河北省美麗鄉村的必然選擇。
(二)有利于推進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河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分布廣泛,農村人口數量眾多。長期以來,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各項資源一直向城市傾斜,導致河北省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遠于落后于城市地區,成為河北省公共文化建設體系中的一塊短板。因此只有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推進河北省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
二、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的問題分析
(一)河北省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重視不夠
近年來,河北省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資金的投入一直偏向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獲得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無法與其他文化強省在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占比上相提并論。并且每年河北省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未能和河北省的經濟增長狀況相匹配,增幅緩慢。這些原因導致無法保證資金的投入跟得上文化服務建設需求的快速增長,并引發了諸多問題。河北省農村地區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無法得到維修更新,農民群眾新增長的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河北省地方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視程度不夠。一方面與相關領導部門未能及時轉變理念,沒能認識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推進本地區的治理政策,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決勝小康戰略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與基層政府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缺乏耐心和長遠責任心有關。由于河北省農村地區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硬件”設施的缺口很大,服務體系不全,且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顯性效應差,一些地方政府不愿將資金、精力投進去,熱衷做一些有宣傳力的擺拍出來的表面工程,浪費了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
(二)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結構不夠合理
目前在河北省的農村文化供給體系中,政府所占比重極大。在資金的投入上,基本來源于為省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民間資本存在,但比重極低,這是一種簡單的不合理的極端的需要改進的供給結構。這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地方政府,為扶持本地文化生產產業與其簽訂長期合同,導致相關文化生產企業鏈固化。目前,河北省還沒有能制定良好的競爭機制以及有效的投資政策,導致未有效發揮市場的作用,導致企業參與度低。河北省未能重視社會各方組織的力量,沒有營造出積極的社會氛圍,使得社會上的非政府組織如熱心于公益事業的社會組織沒有發揮應有的承擔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
(三)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提供太過單一、傳統
河北省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單一,傳統,主要以農民自發的在傳統節日上活動的舉辦為供給方式,以一些傳統“秧歌”“舞龍”等民俗文化為供給內容。這些民俗文化以前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是曾經的潮流,但在新時代,新的發展背景下,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在不斷提高,相應的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斷擴大,那些傳統的落后的文化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這一新的需求。而造成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提供太過單一、傳統甚至出現低俗化這種問題的原因與多方面因素有關。首先,缺少優秀的基層文化服務者。在農村的文化服務者生活條件與工作條件均比城里艱苦,其福利待遇也不夠高,無法吸引留住優秀的文化工作者扎根農村。河北省現在的基層農村文化服務者大多由當地村民或基層政府官員擔任,專業素養不強,主動性不高,缺乏創新。
其次,未能傳承挖掘創新河北省本土的優秀文化。河北農村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對于各種蘊含著豐富人文底蘊的歷史遺跡未能做到充分的保護,而一些被廣大農民群眾所喜愛的民間文化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風險而不能再次發光發熱,未能形成獨居河北省特色的文化精品。再次,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化程度低。河北省的農村文化產業程度不如城市公共文化產業發達,導致提供給農民群眾的文化產品不足且無法保證質量,沒有形成河北省自己的“精品文化”品牌,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最后,河北省的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未能很好的順應時代的潮流,未很好地能結合互聯網應用,也是如今制約農村文化產品提供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缺少良好的評價反饋機制
目前,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仍存在著地方政府不上心,建設成果是擺設,農民群眾有問題無法反饋等問題是因為河北省缺乏有效的驗收地方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果的評價反饋機制。缺少良好的評價反饋機制無法保證撥給地方政府用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資金用在實處,無法評價地方,政府的建設是否是面子工程。河北省也沒有發揮農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導致河北省的農村群眾,在自己本應該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務權益受損的情況下,向上級部門進行反饋。另外缺乏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政府部門也無法了解河北省的農村群眾真正的需求,無法了解工作在一線的河北省的農村文化工作者的需求,導致無法為廣大的河北省的農村群滿意的文化作品。
三、完善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供給體系對策研究
(一)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的投入與重視
一方面河北省要在與本省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條件下,加大對河北省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財政撥款力度,并逐步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確保每年對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城市地區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幅。河北省要提高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省內的戰略地位,省財政要設立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專項扶持基金,與相關部門一起確保地方政府將資金用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中。同時還要注意河北省偏遠的,貧困的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要確保當地的農民群眾能夠享有公共文化服務。
另一方面在政府層面上加強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重視程度。各級政府要轉變觀念,認識到加強地方農村文化服務建設,有利于提高地方農村的文明程度,對于推進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維護社會安定有著重大的影響。河北省各級政府機關應當認識到大力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升河北省農村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豐富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內容和形式
首先,建立一支優秀的基層文化服務者隊。河北省要在政策上要對農村的基層文化服務者給予支持,如在子女入學,住房購買以及薪資待遇及體制安排等問題上予以幫助,以吸引這一方面的人才流向農村走向基層,不斷地為農村的文化創作提供新鮮的血液。其次要挖掘生產反映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產品。只有大力挖掘河北農村當地的鄉土文化,并利用新形式在其中融入新思想、新內容,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的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才能擺脫目前生產出的農村文化服務產品內容傳統單一的困境。再次,河北省地方政府要重視支持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河北省的農村文化產業予以政策上的支持,與其簽訂政府出資購買公共文化產品的合同,引導社會上的資金流向河北省的農村文化產業,為農村文化企業的發展奠定根基。刺激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生產出優秀的農村文化產品。這樣農民享受的文化產品才能更豐富,農民群眾才更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農村文化作品。
最后,要與時代相結合,做到供給手段的現代化。互聯網上也有著許多能夠吸引農村群眾的內容。農作物的各種資料、法律法規等法律常識等等互聯網上應有盡有。建立針對河北省農村群眾的公共文化網絡服務平臺,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來豐富河北省農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三)實現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河北省要構建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就需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政策機制。河北省各地方政府要保證自己的主導地位,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購買力度。制定一些在稅收政策,法律政策及產權保護上利于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流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對政府所有的文化供給產業加大改革力度,發揮好市場的作用,實現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產業“百家爭鳴”的局面。政府要與社會上的企業合作積極探索出一種有效的通過市場作用的互利互惠的供給方式。如企業為政府提供資金或做出貢獻者,政府可對其進行表彰。在此過程中,企業在群眾獲得良好的口碑,而政府也獲得了相應的資金物質上的投入,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另一方面河北省要動員社會上的力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的服務建設。河北省要利用媒體,報刊等手段,在河北省全省范圍內營造積極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氛圍。號召、組織、安排社會上各種機構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進來,如號召地方院校進行“假期文化服務志愿活動”等。
(四)完善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評估監督機制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估監督機制的建立是體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評估監督才能準確認識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成果,發現其中的問題并為更好地完善該體系提供建議。因此河北省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評估監督機制。首先,要用科學手段對河北省地方政府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成果進行評估,將評估成果與地方政府相應官員的晉升結合在一起,讓能者居其位。其次,河北省要建立起逐級監督的機制,并加強對基層政府的監督,上級政府部門要定期檢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確保設施得到正常的建設維護,確保資金落實到位,同時要走到河北省的農村基層當中,實地探訪建設成效,設立相應的舉報機制,廣泛地發動河北省農民群眾的監督作用。然后要建立有效的問題反饋機制政府部門要及時處理河北省農村文化工作者和農民群眾的反饋意見,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最大限度上的為其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王鳳麗.“十三五”時期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問題研究[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公共政策的創新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6:73-74.
[2]高聰碩,崔健,林超英,張天,張梅.“互聯網+”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河北省為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5):80-83.
[3]林超英,馮佳潔,高玉潔,張天,張梅.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5):183-184.
[4]關翠霞,王振艷.完善河北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策略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11,13(0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