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琴
摘 要:北京區縣博物館作為我國博物館構成體系中的基層單位,承擔著展示宣傳本地區歷史文化的責任。它直接面向的是基層觀眾群體,有著提升基層群眾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文章是作者結合多年在縣級博物館工作的經驗和相關認識基礎上,結合本館實際,簡要談談自己對基層縣級博物館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分析。
關鍵詞:區縣博物館;困境
北京市區縣博物館近年發展較全國其他省市慢半拍,主要困難來自多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1 整體重視程度不夠
北京市是全國的首都,國家各方面領導機關,包括軍隊、大專院校齊聚北京,多種門類的專業博物館近年發展較快,使北京地區的博物館整體數量不斷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北京市區縣博物館緩慢發展的形式。從1982年至現在,30年間,北京市區縣地方綜合博物館從1所發展到5所,平均6年新建1所博物館。從現已建成的博物館現狀看,首先遇到的困境是在整體上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不是本區縣主管部門文化委員會工作的重點,在部門五年規劃中沒有位置。另一方面,不是北京市業務主管部門的重點工作方面,從未列入全市文博工作發展規劃。由此,區縣博物館的日常管理和發展,既不能列入區縣部門工作,也不能列入市屬專業部門的指導工作,得不到新的信息,發展沒有方向。已建成的區縣博物館日常工作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1 缺乏專業規劃指導
博物館的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尤其是區縣博物館,組建之初業務工作大都依靠市屬專業部門直接參與,建成以后,需要在專業部門的指導下發展規劃,在規劃的框架內循序漸進。事實上,北京市郊區縣已建成的博物館建成以后,不再列入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序列之內,沒有工作指標和努力方向。同時,也沒有列入市屬博物館發展規劃,同北京市博物館整體發展沒有關系。由此,造成一些博物館業務工作長期停頓。例如,門頭溝區博物館1998年舊館拆除,至2004年新館建成期間,博物館業務工作基本停頓。
由于缺乏專業指導和協調,區縣博物館之間長期沒有交流機制,各區縣博物館之間沒有業務往來,北京市博物館之間沒有信息往來和交流,各自封閉運行,很難提高整體工作水平。區縣博物館就像一個蝸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信息封閉、知識封閉,長時間得不到提高和發展。
1.2 設施設備利用程度不高
近年來郊區縣博物館的設施設備提高較快,已建成的博物館有一半館舍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利用程度不高。例如,門頭溝區博物館2004年新館建成以后,僅開放的一個臨時展廳,全年舉辦10個左右臨時展覽,利用率不足70%,報告廳利用率不足75%。其他區縣博物館整體設施設備整體利用程度也不是很高。由于同當地政府和區縣委與博物館聯系不緊密,地方大型宣傳活動與博物館關系不大,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博物館往往成為單一的參觀點,基本陳列辦完以后,長期沒有地方黨委或政府宣傳重點的臨時專題展覽,也沒有自己管的其他藏品展覽,不像區縣的主要宣傳和教育陣地。
1.3 自身發展基礎不實
由于重視程度不高,區縣博物館一次投入后,相關設施設備不完善部分,長期得不到補充。事業經費僅夠日常行政開支,業務經費中只有日常基本開支(最低開支,一項一報),沒有文物征集費、學術研究經費等。僅以門頭溝區博物館為例,新館大樓建成后,沒有文物專業庫房,觀眾參觀沒有電梯,圖書資料室需要完善等。7年來一直提起,不能解決。有的區縣博物館議論時間很長,遲遲沒有落實。
同時,由于同北京市文物局業務工作脫節,長期的不到發展信息和設備更新,比較文化、圖書、戲劇電影部門,每年都有巨大資金和設備支持,博物館略顯冷清。博物館自身發展的基礎相當薄弱,自身努力受到很大局限。
2 博物館功能需重點完善
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文博工作發展規劃”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的三個100%,其中之一是實現100%的功能完善的地市博物館。現在北京市郊區縣綜合博物館按級別屬地市科級。但實際上相當于外省市的縣級博物館。按照最新的博物館功能定位,博物館的社會功能應為四項,即收藏、展示、學術研究和社會服務。
2.1 收藏基礎薄弱
北京市區縣博物館文物收藏水平較低,據調查統計,7所博物館藏品在5000建議下的有6所,且多為1000件以下。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物征集費用缺少。門頭溝區博物館2006年以前,幾乎沒有文物征集費。從而,自1989年以來,沒有征集1件文物。實際上,各區縣近些年文物流失嚴重,少則數千件,多則上萬件。文物類別包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和當代重要事件代表物等多種,有些文物,曾經送到博物館,由于沒有經費而流失,給國家和地方造成巨大損失。不少文物販子和私人收藏者,在北京郊區收到大量文物,有些甚至流向市場和國外。
2.2 展示條件簡陋
北京地區區縣博物館的展示條件,近年有所提高。門頭溝區博物館、密云縣博物館、延慶縣博物館、海淀區博物館,近年都建立了新館,展示條件有了很大改變。但是,總體上還是落后于江蘇、河南、山東等博物館發達地區。在這些地區,地市博物館先后翻建,有的從文物保護單位遷出,新建現代化新館,展示條件發生翻天覆地變化。這些地市博物館功能完善,尤其是展示條件充裕透亮,成為地方發展重要文化平臺。不僅舉辦濃郁、鮮明地方特色的具有當代科技水平的文化陳列,而且推出反映地方發展的專題展覽,有力地宣傳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北京,由于宣傳媒體太多,博物館的作用被淹沒了。
總體看,現有展廳,既不能全面展示區縣的歷史發展,又不能舉辦當代地方大型資源、社會發展、招商引資、商品交流等大型臨時文化活動,既削弱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也無法承擔地方宣傳重任。由于只能舉辦一些小型書畫展等,既不能吸引外來游客,也不被當地群眾喜愛,領導也不太關心。因此,博物館陷入冷清、觀眾少參與的現狀。
2.3 學術研究基礎形成較差
在北京市區縣,文史研究有多個部門。例如政協文史委員會、檔案史志局(原為地志辦、黨史辦、檔案館)文聯、圖書館等。博物館原本是一個文物和地方文史的學術研究機構,但現在,由于資金、人員配備等情況,在區縣已退出文史研究領域。由于學術研究基礎較差,既不能獨立開展學術研究,也不能為博物館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論證。如果舉辦文物展覽或文史專題陳列,只能到別的單位找人幫忙。但對于博物館的自身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因為,博物館的工作沒有學術研究支撐,就很難創新和發展。
2.4 社會服務能力低下
區縣博物館在地方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中使不上勁,一個重要原因是自身服務能力低下。10來個人的編制行政人員占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館內工作都干不過來,如何服務社會?特別是本行業工作專業人員不足,主要業務工作需聘請社會上或市里博物館承擔,有些自己應該干的都干不了,怎樣服務社會?簡單地說,博物館對本地區文史應很通,鄉鎮搞開發需查一些資料,博物館沒有。鄉鎮要辦一個村史館,需要博物館幫助舉辦一個展覽,但博物館沒有形式設計人員。博物館社會服務能力差是一個大問題,不僅關系到自己的發展,同樣影響到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博物館的態度。
3 博物館人才隊伍建設嚴重滯后
區縣地方博物館的發展很重要的是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沒有專業人才,就不可能有專業的突破和專業的發展。北京地區區縣博物館如同外省市縣級博物館一樣,編制少,機構少,沒有人才成長機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3.1 編制少且長期不變
北京地區區縣博物館的編制是同級文化機構最少的(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均為20-40人),僅多于文管所,一般10人左右,且多為行政人員。以門頭溝區博物館為例,在下發的編制文件中規定,編制10人,兩名館長(正副),一名司機,一名保衛,一名辦公室人員,一名會計,一名出納,后勤兩名,兩名美工,沒有業務人員。館舍從2000多平方米擴充到12000平方米,此編制一直沿用30年。現其他已建成區縣博物館情況基本差不多,不僅沒有專業人員,也沒有專業部門,專業工作大部分依靠社會和市屬博物館。為此門頭溝區博物館一直推行“兩頭在外”方針,即:基礎研究在外,基本研究隊伍在外。這種情況,嚴重制約區縣博物館的發展。
3.2 專業培養和培訓不系統
作為保管、展示和收藏地方文物的專業機構,專業人員定期培養和培訓是非常必要的。尤其作為區縣唯一的政府投資興辦管理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尤其是管理干部,大都是從非文物部門調配過來,有些同志來博物館以前,從未接觸過博物館工作。即使是有歷史學大學學歷的年輕人,博物館工作依然是一個新課題,需要不斷的專業培養和培訓。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和市博物館學會舉辦了一些培訓班,主要以文物保管和社會教育為主。地方博物館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是一個長效的持續工作,尤其是根據區縣博物館工作實際遇到和經常接觸的一些理論、經驗和方法。本次課題調研所指區縣博物館中,有許多館是不同部門興辦的專業館,在這方面遇到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因為這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多同志以前不是從市博物館工作的,需要一個專業培養和培訓的過程。
3.3 人才交流沒有專業通道
區縣博物館人才問題的重要一條是沒有交流專業通道。區縣博物館的專業人才由于接觸的工作多集中在區縣,由于多種原因,知識面比較狹窄,不大容易被市屬博物館所接受。所以,專業人員一旦到了區縣博物館,想流動到市屬博物館很難。只能放棄原有專業,到其他行業或部門,從事非專業工作。對于當代社會的青年人才,工作流動很難是不大容易接受的,從而影響了博物館吸收和補充專業人才。門頭溝區博物館成立30余年,雖多方長期努力,至今未招進具有歷史專業的大學本科學歷的專業研究人才。另外,由于區縣博物館的現狀影響,加上級別比市屬博物館低,市屬博物館的專業人才也不愿意流動到區縣博物館。
4 缺乏可持續發展機制
區縣博物館要持續發展,就要創建和培養相應的機制。現在,區縣博物館的發展在本區縣提不到日程,在市文物系統擺不到發展規劃內,博物館自身也很迷茫。究其原因,主要應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4.1 博物館與地方社會發展聯系較差
區縣博物館的創立,主要是基于地方文物的積累和文化宣傳需要建立的一個陣地。建成以后,長期處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面對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沒有能力參與,往往被甩在一邊。于是,形成了惡性循環管。博物館越是不受重視,越是遠離地方發展需要;參與地方社會經濟建設越少,越不受重視。博物館成了可有可無的機構。從原有的建館初衷——收藏地方社會發展文化遺產,展示宣傳地方文化傳統和輝煌,研究地方社會發展事項和規律,服務地方當代社會建設與發展,轉變成了階段收藏成果的守護者。因此,如何解決博物館持續發展的目標、階段任務和基本要求,就顯得非常重要。而這些事情的解決,不僅博物館要想,上級機關應予關注和指示,應有資金和配套措施。否則,規劃無法制定,定了也無法執行。區縣博物館的發展,必須兼顧全市文博工作的開展和地方社會發展的總方針。小計劃適應大規劃,服從大方向和大戰略。
4.2 自身發展積累嚴重不足
從區縣博物館自身找原因,主要是發展積累嚴重不足。僅以門頭溝區博物館為例,建館30年,博物館發展工作干干停停,檔案零散、不規范,有關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資料缺乏系統和整理,相當長一段時間守攤不發展。有關博物館發展的議題,一接觸又停下來;有些發展的想法,報上去,不批,放一邊。有關發展的事項今年辦了,大家覺得很好,明年還辦不辦,沒有下文。例如,門頭溝區博物館在1989年代,興辦了文博之友學社,創辦了《文博之友》小報和《永定河文化》期刊,后來停辦了。新館建成以后,準備恢復,準備工作一切完備,領導讓放一放,一放好幾年,至今沒有成立起來。在區縣地方,很多是全區性工作,有領導關注,有資金,事情就會好辦。區縣博物館的發展首先是文委工程,更好是區縣工程。
4.3 地方博物館應隨著社會發展不斷進步
區縣博物館的發展應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其中涉及體制、編制、功能、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當然,這個創新應在地方黨委的統一部署下,在市文物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區縣博物館的現狀要求博物館自身的社會職責必須有較大的改變,在原有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固守原有的功能和任務,實踐證明,既不可能,也已落后。區縣博物館必須同地方社會的整體發展相適應,伴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發展。區縣博物館的發展必須走別于省市大館的路,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特色的地方中小館發展之路。循序原來的工作規律辦事很難有新突破。
5 結束語
縱觀北京市郊區縣博物館的現狀和發展之路,筆者感慨很多。這里僅僅羅列了一些想法,缺乏更多的例證和資料,歡迎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白文軍.城市博物館與旅游活動的融合定位[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7).
[2]湛玨穎.現代博物館旅游的發展策略[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
[3]彭安妮.關于我國博物館旅游產品發展的探討[J].中國高新科技,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