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園
摘 要: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University Immersion Program)項目始于2012年,通過邀請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教授或知名學者到四川大學開設全英文課程,讓川大學子有機會在校園內聆聽高水平國際課程,與一流大學學生共展科研,近距離接觸學科前沿知識,感受多樣化的教學風格,學習理解不同文化,以確保每一位在校學生都得到平等優質的國際交流機會,提升參與國際事務的自信和能力,從而大力推動培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扎實的專業知識,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家視野”的國家棟梁、社會精英的目標。
關鍵詞:匯聚全球;優質資源;一流大學
自2013年起,四川大學總共邀請了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名外籍教師參與到活動中來,開設全英文課程894門,參與課程的本科生高達71310人次。除此之外,四川大學還邀請了2134名外國留學生參與國際課程周,通過浸匯式教學、文化參訪、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幫助留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四川文化和川大文化。
1 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概述
經過六年的發展和完善,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因其開設課程數量最多,參與學生體量最大,外籍教師人數最多,是目前國內實施國際暑期教學項目的高校中規模最大的一所高校。
“實踐及國際課程周”的國際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國際化,二是課程實施過程的國際化。課程內容的國際化,意味著課程是充分融合多元文化內容和視角,促進學生跨文化理解和分析國際性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實施過程的國際化,即實施過程應該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手段,由具備國際化視野的教師來授課。同時,在課程實施中有良好的支持系統,保障國際課程良性發展。
2 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發展狀況
1)2017年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邀請到了來自斯坦福大學的Wenwu Li(李文武)教授來校開設pain and its control(疼痛及其控制)課程。李文武教授是研究疼痛領域的專家,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希望之城醫學中心貝克曼研究所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事科研工作,在美國《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2)2017年,李教授在生命學院開設的“pain and its control”課程,共有36名本科生選修。李教授的課程內容豐富,教授方式新穎,在同學之中廣受好評。首先是充足的課前準備 。為了能夠給川大學子最好的聽課體驗,李文武教授花費了數月的時間精心準備課程。國際課程周開始前,李文武教授就開始與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系,細致詢問學生的專業水平,收集分析了大家對課程的需求和預期。隨后,李文武教授結精心選擇了切合學生實際又極具國際前瞻性的學科知識作為授課主題,認真整理資料,準備了多達300余頁的PPT教案。同時還花費了大量時間重制動態模型圖,以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課程。李教授認為“只有準備充分,課程才會精彩。在斯坦福,對于一門短期課程而言,這些課件其實并不算太多。只是需要切合川大學生的專業實際,所以才會花費比較多的精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很高興地看到川大的同學們基礎很扎實,也很有學習熱情,課程互動和反饋都比較好,這一點讓我很有成就感。”
3)李文武教授的課堂不是枯燥的照本宣科,他總是從同學感興趣的現象出發,循循善誘,為同學們講授疼痛學的專業知識。“疼痛控制是一門專業性很高的課程,涉及很多專業術語,所以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為了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聽懂所授內容,李文武教授特意在動態模型展示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肢體示范,深入淺出地引領學生領悟“何為疼痛”、“疼痛是怎么來的”、“如何有效控制疼痛”等主題。
4)李文武教授的課堂,以豐富的課程內容、生動的教學形式獲得了學生的一致好評。選修了李文武教授課程的學生表示,一方面,“李老師能用一些我們生活中熟知的案例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講解復雜的理論,同時老師很擅長用肢體動作模擬很多生理反應,語言也很幽默,這讓課程格外有吸引力,這也能讓我更專注地聽課,更好地理解老師所講的內容。”;另一方面,李老師的課程內容及其豐富,“節課老師切換了多少張PPT已經記不清了,我僅僅是記錄知識點,就寫了這么整整兩頁紙。”
5)李文武教授的案例僅僅是“實踐及國際課程周”的一個縮影,六年來,“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就像一個大熔爐,聚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形成了互包容的國際化交流空間,增進了不同國家與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經過幾年的發展和完善,四川大學“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
(1)注重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包容性。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和未來學習需求設置了更加廣泛的課程種類,允許學生選擇性學習某一門或幾門課程,側重培養學科愛好者。
(2)致力于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要求學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引導學生對知識和經驗進行反思和質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3)促進中西合璧的文化教育,當我們的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時,學生會更加主動的構建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知識體系,保持民族優勢,取長補短。
(4)“實踐及國際課程周”注重相互分享價值觀。課程周是一個雙向輸出的過程,我們不僅要積極吸收他國的文化成果,也要在交流中將本民族的文化分享給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們。
3 結束語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各高校紛紛提出構建一流大學的訴求。在構建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國際化被作為一項重要評估指標。高校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謀求發展,必須積極創新,在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師生來源、教育管理、教學科研合作、辦學形式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四川大學希望能夠借助“實踐及國際課程周”已經產生的品牌效應,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機遇與挑戰,繼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川大的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