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米倉古道是始于秦末的一條川陜通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平昌縣地處巴中南端,是古米倉道的重要節點,歷史上的米倉道曾對平昌地區的交通、經濟、文化發展上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今,對米倉古道價值與保護的思考,亦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米倉古道;平昌縣
《志》曰:漢中入關之道有三,而入蜀中之道有二。所謂入關中之道三者,一曰褒斜道,二曰儻駱道,三曰子午道也。所謂入蜀中之道二者,一曰金牛道,二曰米倉關道也。(《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陜西五)而“米倉古道自陜西漢中縣南、循漢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達四川巴中地區”。(《辭海·歷史地理》分冊)
1 古道線路概述
平昌縣地處巴中南端,是古米倉道的重要節點。初始,由漢中、南鄭、米倉山、南江、巴州(中)進入江口。后經歷史變遷,道路不斷擴展延伸,在平昌(江口)境內顯大開大闔之勢,古米倉道在縣境內的各段又有了不同的稱謂。以江口鎮王家沱(通巴二河交匯處)為中心點,通過水路、陸路及水陸并行三種方式,向四周延伸:南北向,沿通河、巴河河道可達渠江、嘉陵江、重慶、武漢、上海,史稱“渠江水道”,平昌縣境內長約115公里(另有一條陸路與巴河流向大體一致,長約78公里);陸路經瀉巴(今星光工業園)、元石接達縣地界入四川盆地人稱“巴南通道”,長約22公里。出江口向西,經岳家、西興、佛樓、渠縣、梁平、萬州入重慶或中原地區人稱“長安古道”,長約82公里;由江口向北,經漢中路去元山、得勝入通江民勝、板橋、涪陽、諾水、越米倉山去南小南海達漢中謂“漢中大道”,長約73公里;由江口向東北,經荔枝、云臺、澌灘、入通江廣納,接涪陽到達漢中,人稱“荔枝道”,約33公里。水路共115公里,陸路288公里,水陸全長403公里。
2 古道的價值與保護
2.1 價值
米倉古道是劃時代、跨地域的一條文化路線,對其價值的研究與評估是解決其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應從時間、空間和遺產功能等方面入手,系統梳理古道文化路線遺產構成的主要類型和內容,對其價值構成給予科學的認識。以此來具體分析平昌縣境內米倉道的價值,主要具有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考古價值、旅游價值、交通價值及建筑學等多重價值。
1)文化遺產價值。平昌縣幅員2229平方公里,米倉道(平昌段)以江口鎮為中心,基本構成南三北三、水陸并用的格局及運輸方式,貫穿全縣16個鄉鎮,全長達400公里。沿線及周邊地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化景觀,遺存了相當豐厚的文化遺產。據多次考察發現,目前米倉道(平昌段)沿線文化遺產主要有古道遺址、驛站遺址、石窟寺、摩崖石刻、修路記事碑、祠堂、廟宇、牌坊、水運碼頭、古橋、古鎮、古村落、城寨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古道沿線涉及翻山鉸子、全魚宴(制作)、金錢棍等極具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考古價值。米倉道(平昌段)沿途分布著眾多的文物點,如古建筑、碑刻、古墓葬、牌坊和古城寨等,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亟需進行考古工作。
3)旅游價值。平昌縣境內的古道是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并存的地區,沿途群山綿延,植被豐茂,自然風光優美,是不可多得的生態旅游黃金路線,并且沿線文化景觀豐富,具備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雙重價值。
4)交通價值。米倉道是一條交通線路,歷來用以聯系經濟、溝通文化、宣達政令、抵御強虜,是連接秦巴山區與中原的紐帶。迄今,平昌縣內部分古道路尚可通行,許多水泥公路在古道的基礎上或古道附近修建,米倉道(平昌段)仍保留一定的交通運輸價值。
5)建筑學價值。米倉道(平昌段)沿線分布著數量可觀的民居建筑、古村落、廟宇、祠堂,為考證川東北地區建筑風格的特點及傳承與演變提供了珍貴的素材,是建筑學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2.2 保護
米倉古道是一條歷史底蘊深厚、內涵豐富且具有自身文化特質的文化線路,但由于線路分布地域較廣、形成歷史久遠,道路及沿線文化遺產保存狀況也千差萬別。平昌縣境內有些路段被現代公路所覆蓋,有些為水所淹,有些野草齊肩、荊棘叢生,古路難覓,總之,古道的保護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加強縣內現存米倉道線路本體的文物保護。即對古道路路面、道路設施、行道樹木的保護,同時,不能忽視道路上的驛站、碑刻、石凳、水井等。此外,要通過細致的走訪調查,對有些埋沒的遺跡進行必要的考古發掘。本體文物是古道線路的靈魂與支撐,能充分體現古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加大對其保護力度,切不可輕易改裝開發。
2)保護境內古道沿線自然景觀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與古道線路的形成密切相連的,在其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沿線自然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質量、數量與古道線路的文化遺產價值、旅游價值呈正相關。同時應注意收集保護古道文化相關的文物,如:背篼、兵器、族譜、老照片、船票等等。
3)加大宣傳,鼓勵多方保護。縣內古道呈線性分布,涉及面廣,其保護不是一人抑或一部門之責。線路本體文物、沿線自然景觀、文化遺產會遭到自然災害、人為偷盜、意外損毀、不當建設等多種因素的破壞,要通過宣傳讓民眾了解米倉道的意義及價值,防止意外損毀,自發對其進行保護;同時聯合各相關部門,共同從多角度保護古道路,保證其生命性和可延續性。
4)建立日常保護和監測機制,嚴厲打擊轄區破壞古道的違法犯罪行為。
作者簡介
楊姍,女,四川平昌,大學本科,平昌縣文物局,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