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
摘 要:比較文學變異學旨在揭示并實現跨文化交際中的異質元素的成功溝通,以伯奇英譯《古今小說》為例,從詞語,句法,修辭層面探討譯者的變異處理技巧。
關鍵詞:變異學;翻譯技巧;《古今小說》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明清經典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及啟示研究”(項目編號:18YJCZH056);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度青年基金項目:《三言二拍》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及啟示研究(項目編號:JC18228)成果。
英國漢學家西里爾?伯奇(Cyril Birch)于1958年編譯出版《明代短篇小說選》(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收有《古今小說》六篇譯文。伯奇這一譯本流暢可讀,生動有趣,能傳達原著的風貌,西方學者有較高的評價。[1]
伯奇的成功之處在于其在翻譯過程中的變異處理。異質文明要順利交流,就必須經歷變異這一階段,而成功的翻譯就是恰到好處的變異處理。伯奇的變異處理主要在三個層面:詞語,句法結構,修辭層面。
1 詞語層面的變異處理
語言包括詞匯、句子、篇章三個層次,詞匯作為表情達意的基本單位,最能體現文化特色,伯奇在翻譯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方面采用置換和具體化等方式進行變異處理。
1.1 置換
例1:二十三歲發解連科及第。
譯文:He gained his masters degree at the age of twenty-two and ultimately his doctorate.
發解連科及第意思是連續考中,從舉人到進士。在英語中,沒有與中國科舉概念對等的詞語,由于語言的異質性造成翻譯中出現的不可通約區,這時就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再創作。為了讓西方讀者明白,只能從西方授予的學位稱謂中尋找相似詞,因此伯奇將“舉人”置換為master,“進士”置換為doctorate。
例2:窮馬周遭際賣?媼
譯文:wine and dumplings
《玉篇》記載:蜀人呼蒸餅為?。如向西方人解釋何為?,必將大費筆墨,不如換成一個西方熟知的食物,雖然兩者隔得有點遠。伯奇在翻譯小說名字的時候,采用的都是意譯法,如本故事標題,馬周嗜酒如命,以酒代指馬周,抓住了人物性格特點,為了與酒相配對, 以餃子代指賣?媼。
1.2 具體化
例1:蕭梁武帝普通六年,冬十二月。
譯文:It was in the winter of the year 525, the sixth year of the reign-period Pu-tung of the Liang Emperor Wu-ti, in the twelfth month.
中國古代慣以皇帝年號來紀年,而西方是以公元紀年,如今中國普通讀者而言尚不知皇帝紀年所指何年,遑論西方讀者,所以有必要把皇帝年號紀年換算成具體的公元紀年,但同時把兩種紀年方式保留,有中西合璧之美。
例2:莫貪花酒便宜。
譯文:Do not be deceived by wine and women.
喝花酒指由妓女陪著飲酒作樂,花指代女子,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譯成英文則要具體化。
2 句法層面的變異處理
在伯奇的譯本中,句法方面的變異處理主要體現在句式結構的重組和句型變換。
2.1 句式結構重組
例1:吳宮西子不如,楚國南威難賽。
譯文1:Hsi-shin, in the palace at Wu, would not compare, Nan-wet, the beauty of Chu,would have to retire.
譯文2:Xishi of Wu did not measure up to her. Nanwei of Chu was hardly her match.
這2句是文中一首詩的前兩句,對仗工整,而翻譯成英語,既要意思對應,又要押韻,譯文1(伯奇譯本)就不得不把地點狀語“吳宮”從通常所在的句尾位置移至句中,并將南威解釋為楚國美人,英語長度與吳宮的英文翻譯相匹配,與之構成對照。譯文2則更忠實原文,但沒有押韻,缺少一點詩的音韻感。
2.2 句型變換
例1:那掌管禽鳥的校尉喝道:“這廝好不知法度,這是甚么所在,如此大驚小怪起來!”
譯文:The guard who was keeper of the Aviary shouted, “Heres a fool who doesnt know the regulations. Where do you think you are, making such a fuss?”
例2:勘官問道:“你卻賴與何人!這畫眉就是實跡了,實招了罷。”李吉再三哀告道:“委的是問個箍桶的老兒買的,并不知殺人情由,難以屈招。”
譯文:“Who are you trying to implicate?”said his interrogator.? “This canary is concrete evidence. Tell the truth!”Li Chi pleaded again and again:“It is the truth that I bought it from an old cooper. I know nothing about a murder. How would I dare to make a false statement?”
例1中的譯文,把原文的感嘆句變異為疑問句。例2中的譯文,依次把原文的感嘆句變異為疑問句,陳述句變異為感嘆句,陳述句變異為疑問句。在例1中,校尉并不是真的表示疑問,只是表達一種責罵。在例2中,勘官也并不是想知道李吉把此事賴到誰身上,感嘆句表示強烈的情感,翻譯成英文就變成了反問句。同理,中文中的陳述句語氣稍弱,在英語中,用反問句和感嘆句語氣就增強不少。
3 修辭層面的變異處理
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法方面的差異及恰當處理,在修辭層面更體現了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更要引起重視,才能使得譯入語更為地道,更易于西方讀者接受。
3.1 綜合表達法
例1:……叫她快些抬去。
譯文1:…told her to make haste to remove it from his premises.
譯文2:…he told Ping-shi to have it rem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語言學中,對于同一個概念或意義,如果用一個短語來表達,這種表達法稱為分析型表達法;如果只用一個詞來表示,則稱為綜合型表達法。英語偏向綜合語,而中文偏向分析語。因此,在表達使役意義時,英語多用綜合法,熟悉這一特點,可以讓我們的翻譯更簡潔,更地道。實際上,譯文1是伯奇的譯法,而譯文2是中國學者的譯法。在教學實踐中,中國學生是大量使用“make/have+賓語+補語”的表達法。[2]
3.2 添加主語
例1: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
譯文:Store up good deeds and you will meet with good. Store up evil and you will meet with evil. If you think about it carefully, Things usually turn out right.
中國古代詩歌不拘人稱,常略去人稱或主語,讀者可以設身處地將自己或任何人代入詩作,以獲得感同身受或與作者互動的韻味。在漢文化語境中,這首詩的主語可以是你、我、他或者你們、我們、他們,都可以說的通。但翻譯成英文,就必須添加主語或人稱。譯者添加了第二人稱“you”作主語,非常貼切,因為此詩來自《三言二拍》中的《喻世明言》,作者的目的就是勸誡世人,積善行德,是讓讀者明白其良苦用心。在此意義上,一個詞能夠使譯文準確達意。
參考文獻
[1]王麗娜.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海外[M].學林出版社,1988年,
[2]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