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歷來被人們所崇敬,所喜愛,在古人的生活、生產和軍事活動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因而彩繪陶馬也是明器中一個很重要的藝術形象。文章對濟源市博物館藏唐代彩繪陶馬的修復過程進行了細致介紹和探討。
關鍵詞:唐代;彩繪陶馬;濟源市博物館
1 概述
2016年3月初濟源市博物館委托我館修復一批漢代和唐代時期陶器。其中包括漢代綠釉三聯罐、多枝燈、陶鵝、雙聯陶磨、陶蓑笠俑和唐代彩繪陶馬、陶女俑等陶器。這批文物中唐代彩繪陶馬在我省出土文物中較為少見,對研究和補充濟源市博物館藏文物具有重要意義。
濟源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12月,現位于市天壇中路1087號,是濟源市唯一一家國有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傳、研究和教育的社會公共機構。占地面積7330平方米,建筑面積377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000余平方米,庫房面積為900平方米。館藏文物豐富,有青銅器、陶器、瓷器、碑刻、貨幣、玉器、石器、紙質文物等多門類3萬余件藏品,其中國家珍貴文物3298件,尤以漢代釉陶冥器最具地方特色。濟源市博物館于2009年5月18日對社會實現免費開放,年平均免費開放時間達310天以上。
2 文物信息介紹及病害描述
2.1 文物信息介紹
唐代彩繪陶馬(三級文物)通高56.5cm,長57厘米,該陶馬胎呈白干土色,只見它的頭轉向左側微翹,右腿提起,左腿自然,二只后腳彎曲發力,它仿佛正在用力前行。馬體型健壯,非常整齊的鬃毛,嘴部微張,臀部圓厚,身上的每塊肌肉都顯示出非凡的力量。背上的馬鞍十分漂亮,由于出土后受條件環境的影響再加上缺乏科技保護,使陶馬通體彩繪已經淡化、脫落,非常可惜。
2.2 病害描述
唐代彩繪陶馬前右腿、后兩腿均殘斷,臀部有一條15厘米的裂紋,馬頭和頸部幾乎脫離,彩繪大部分脫落。有修復過的痕跡。
3 修復過程
根據該陶馬的破損情況,定制修復方案,其修復過程如下:
3.1 清洗
因陶馬燒成的溫度較低,胎質不堅,吸水率較高,所以決定用刷子、濕毛巾和手術刀等工具進行清洗。
用刷子先將陶馬上的浮土污垢刷掉,將存在于斷口及邊緣裂縫內的雜質、污垢、粘接物在不損傷器物的前提下,盡量清除干凈,對于難以去除的污垢時用竹刀和手術刀等工具剔除,使斷面利于粘接;再用濕毛巾將器物仔細擦拭,盡量還原器物本色。
3.2 拼對、粘接
陶馬清洗處理后,根據各個部位形狀等特點進行拼對。這件陶馬的質地相當疏松,為了使器物粘接處更加牢固,我們原定的計劃是想用鉆頭在兩個斷裂接口處打孔,穿入鐵絲并用502膠進行粘合。但這樣做對文物較有很大的傷害,考慮到對文物要最小干預,不傷害文物本體的修復原則。我們選用了一種粘接較為牢固的粘接劑進行粘接。
一開始我們選擇了凝固快滲透好的502膠進行初步的粘接。在粘接的過程中我們出現了問題。我們拼對好斷裂部分后使用502膠進行粘接,因為枝部有些斷裂部分較長和陶制疏松,502膠只能在接口處進行粘接并不能加固,粘接完成后由于是承重部位無法承重。這種情況出現后我們決定改用三A膠和熱熔膠進行粘合。先用調配好的三A膠適量的涂抹在斷裂處進行粘接,三A膠凝固較慢,不利于快速固定,粘接后再用熱熔膠快速涂抹于接縫口外側進行快速固定。用這種方法依次粘接固定,等待凝固后再用竹刀和手術刀剔除外側多余的熱熔膠,然后用石膏點涂在接縫處四周,既使的接口表面平整又使斷裂處更加牢固。
3.3 上色做舊
上色前我們需要用砂紙在粘接不平的石膏處進行反復打磨,使其平整光滑。
上色時需要借助各種顏料使接縫處與原器物顏色基本一致。要注意器物自身的顏色特性和色彩變化。這要求修復者需掌握一定的繪畫技巧和色彩方面的知識,并且要有一定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觀。
上色的手法有多種,修復時必須根據器物表面色彩變化的情況,靈活運用,才能達到理想的上色效果。由于陶馬顏色有不均勻的色彩變化深淺不一現象,所以我們根據周圍的顏色變化調和出不同的顏色用毛筆進行局部的噴涂。上色過程中,反復多次的噴涂,顏色深淺不一與周圍渾然一體。待顏色與四周一致后用牙刷噴彈膠泥漿或者使用黃土來進行做舊。
4 結語
從保護修復處理前后的效果及保護修復材料和方法應用上看,我們對這件唐代彩繪陶馬采取的保護修復措施達到了保存、展示的預期目標,做到了修舊如舊,使其恢復了原貌。
參考文獻
[1]裴繼芬.彩繪陶器的保護與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10):66-67.
[2]鹿習健.淺談陶器考古修復中的模補方法[J].中國陶瓷,2014,50(09):46-47+53.
[3]孫海燕.彩繪陶馬俑的修復及保護[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2(00):119-121.
作者簡介
楊新建(1966-),男,新鄉市博物館館員,大專,研究方向:文物保護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