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個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初期,難以做到齊頭并進、面面俱到,只能先選擇重點,做優“長板”;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就不能一味揚“長”避“短”,而必須揚“長”補“短”。
恐怕很多人原本都沒有想到,就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持續向好時,歐美發達國家卻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否會步其后塵掀起第三波疫情高峰?不少人對此倍感憂慮。在這種形勢下,國人原本抱持著的“只要國內疫情控制住,就可以一切恢復正常”的希望恐怕注定要落空了。對此,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教授張文宏表示:全球抗疫是一盤棋,世界的疫情取決于控制最差的國家,不取決于控制最好的國家。
這是典型的“短板效應”。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的這個經典理論認為: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病毒一旦肆虐,也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只有全世界團結協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才能徹底戰勝疫情。
“短板”還決定著企業的成敗。現代企業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如果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優勢,未必會取得恒久的成功,但如果存在致命的“短板”,則一定會走向失敗。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對不少“失敗企業”進行過研究,他編著的《大敗局》一書收錄了19個著名的企業失敗案例。在當時,那些企業家都曾被視為最聰明、最勇敢的人,他們都擁有一塊很強的木板,有人擅長營銷,有人資本運營做得好,有人政商關系搞得好。但是,他們最終卻都被收錄進了《大敗局》。導致這些企業走向敗局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項共同“基因”不容忽視:在他們最長的那塊木板旁邊,都伴隨著拖后腿的“短板”,滿滿的一桶水都是從那塊短木板流出去的。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
想來咱們公路行業也是如此。這些年,公路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不可謂不拼,公路工作的亮點不可謂不多。“中國橋”“中國路”等一張張名片驚艷世界,堪稱行業的“長板”,但與此同時,行業的“大木桶”也確實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少數偏遠和貧困地區公路通達通暢水平低;高速公路服務能力和品質有待提升,應急處置水平和效率不高;普通公路安防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服務設施較為欠缺,貨車超限超載運輸情況比較突出,部分路段路域環境“臟、亂、差”;行業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群死群傷事故和重大險情時有發生等。這些“短板”制約了行業整體發展質量和水平,降低了公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也影響了行業的美譽度,導致社會輿論對公路行業評價不佳,與公路人的努力和行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不成正比。凡此種種,都令業內人士頗感委屈和無奈。
一個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初期,難以做到齊頭并進、面面俱到,只能先選擇重點,做優“長板”,確實情有可原;但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就不能一味揚“長”避“短”了,而必須揚“長”補“短”。全行業必須從制約行業發展的重點問題和關鍵環節著手,從那些社會公眾反映最為強烈、需求最為迫切的問題著手,既補硬件設施“短板”,也補管理服務“短板”,實施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努力提升公路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促進行業更加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讓更多人享受到安全、方便、快捷、舒心的公路出行服務,提升公眾的獲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也是公路行業的職責所在和使命擔當。
如果說“長板”決定你能跑多快,那么“短板”就決定了你能跑多遠。顯然,只有揚長補短,才能跑得又快又遠。對人對事,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