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筱 王先俊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以堅定的信念匯聚億萬中國人民智慧,在大力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在理論創新中的主導作用,以黨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學理化、系統化、普及化,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不斷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認真梳理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對于繼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無疑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在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中的指導作用
堅持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條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高度強調黨的領導作用,認為它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具有決定性意義。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強調要把黨的思想領導作為黨的領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放在“一切領導”的第一位。這里所提的“思想領導”,既是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干部、教育群眾,同時也是指在此過程中要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毛澤東還號召全體共產黨員要充分發揮先鋒作用和模范作用,自覺承擔起團結全國人民克服各種不良現象的重大責任。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全面論述了“思想戰線不能搞精神污染”的問題,強調必須大力加強黨對思想戰線的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地位的兩個全新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兩個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的內在統一性,全面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由此可見,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自身領導作用的發揮,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廣泛傳播并不斷發展的關鍵所在。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中國共產黨是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戰略定力、強大思想活力、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強大制度建設能力,為這場偉大社會革命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科學理論,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制度保障。[1]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充分發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偉大社會革命實踐的指導作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的言行。[2]否則,就會背離歷史和現實,偏離正確方向,給偉大社會革命帶來損失。
二、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大力弘揚
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恩格斯在1885年4月寫給俄國女革命家
維·伊·查蘇利奇的信中強調,應注意把馬克思的理論運用于俄國的革命實際,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3]。也就是說,必須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絕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活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4]。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因而具有普遍適用性,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結合本國、本民族的實際情況加以靈活應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只有不斷地結合新實踐、新情況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才會真正顯示出來,才會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并指導中國偉大社會革命取得成功。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活力源泉。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旗幟,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氣和胸懷,沖破思想觀念束縛,把握時代脈搏,搶抓歷史機遇,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整合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媒體機構等部門研究力量,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積極回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鼓勵黨員和群眾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原文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原理,把理論學習同業務學習、思想上所面臨的問題、工作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學以致用上做文章,在講究實效上下功夫,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基礎和中國人民的思想武器,成為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生長點最深、立足點最實、創新點最多、成果最為豐碩的理論形態。[5]
縱觀世界各國政黨發展史,一些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初期,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密切聯系群眾,較好地保持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腐敗現象并不多,執政能力也很強。但隨著執政日久,在黨員隊伍中容易滋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使黨面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滋生腐敗、固步自封的危險,思想日益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思進取,最終難以逃脫被歷史淘汰的命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敢于打破教條主義和傳統觀念的束縛,不能固守和拘泥于經典作家在特殊歷史條件下作出的文本結論,不能把個別論斷當作至高無上的教條。必須立足中國國情,研究中國問題,總結中國經驗,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能力,努力打造符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
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作為“世界歷史”的產物和“人類知識的總和”的結晶,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組成的理論體系,這些基本原理集中體現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它們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條核心主線。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否則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規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客觀世界,要求人們從事物的普遍聯系和運動中觀察客觀事物,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并解決這些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三大規律和“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和結果、有限與無限、整體與局部、絕對與相對、必然性與偶然性”等一系列范疇,分別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客觀世界聯系和發展的基本過程以及最一般的本質和規律,為中國偉大社會革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支撐和方法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規律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總結,它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從物質資料生產出發,以商品分析為基礎,對勞動價值理論、資本積累理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流動理論、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等進行深入研究,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原理,分析了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及其后果、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揭示了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代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科學真理,它有助于中國共產黨把握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更好地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科學社會主義運用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原理,論證了“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發展社會生產力、生產資料公有制、有計劃地組織生產、按勞分配、消滅三大差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產主義將經歷不同階段等重要思想,揭示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及其一般規律。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和根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努力探索中走出來的,雖然它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始的,但其基礎和源頭卻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
新中國70多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表明,只有全面完整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準確有效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本真內涵與精神實質,才有可能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去分析和解決中國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如果放棄了基本原理,認為它過時了、無用了,勢必會造成一部分人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甚至否定;或者人為割裂基本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離開整體性來談馬克思主義,勢必會出現“被肢解的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變得支離破碎,為各種反馬克思主義者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提供可乘之機,進而在思想文化領域造成各種混亂,使偉大社會革命遭受嚴重挫折。
四、堅持文化自信,積極推動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歷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東方文化,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具有獨特精神風貌的文化體系。在這個文化體系中,有許多具有繼承活性的文化成果,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等發生著重要影響。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在主持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是中國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留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與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相統一的。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進程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威力。這種威力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和不斷創新的勇氣。它一方面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相互結合,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內在契合性。一方面,要注意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科學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找出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性,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另一方面,要注意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能夠印證、補充、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容,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化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新中國成立70年多來的實踐已經證明,解決中國的問題根本上要靠馬克思主義。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不應該排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要更加注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但經過改造仍然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部分,既不全部繼承也不全部拋棄,而是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來進行創造性轉化。要結合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很好借鑒的內容進行現代轉換和科學詮釋,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動表現形式,發揮其應有的時代價值。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并與當代中國發展實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結合起來,增強其說服力、影響力和感召力,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態度。
五、堅持人民立場,切實增強踐行
黨的群眾路線的行動自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了黨熱愛人民、服務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感情。人民性如同一根紅線,貫穿在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各個時期的著作中。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各國人民未來的生活”引起了馬克思的關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人民群眾”等同于“無產階級”,關注“建筑在這個基礎上的整個社會結構,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人民權力”;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共同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偉大號召。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旗幟和行動指南,就是看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最鮮明品格,就是為了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中國偉大社會革命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并將這一立場轉化為群眾路線并付諸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黨的群眾路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和體現。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和認識主體的統一,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革命的推動者和決定者。“實踐—認識—實踐”的認識論公式同“群眾—領導—群眾”的黨的群眾路線公式在思想內容上是一致的,后一個公式是前一個公式在黨的領導和群眾關系中的運用,它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律。黨的各級領導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社會革命實踐相結合,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從群眾的實踐經驗中發現和汲取鮮活的思想營養并加工提煉形成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再返回到群眾實踐中指導實踐,通過群眾實踐驗證是否正確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作為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基石。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呼聲作為代表理論發展走向的時代精神,堅持把人民的意愿作為催生理論創新的智慧火花,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集中群眾智慧,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實踐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六、堅持全球視野,充分彰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意義
堅持全球視野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場域雖然是在中國,但其意義和影響卻不限于中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真考察中國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系統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并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從根本上解決了“什么是革命,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這一探索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孤立探索,它發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極大鼓舞了亞非拉地區乃至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始終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光觀察世界和中國,在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毛澤東在論述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時,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必須有分析有批評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運”[7]。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在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深刻觀察的基礎上,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重大判斷,為確立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中心任務、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了寬松的國際國內環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做好了本國的事情,同時也為“占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從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出發,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拓寬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強化了堅持以全球視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意識。黨的十六大立足中國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征,以及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合理繼承借鑒人類社會各種發展理論,總結中外發展經驗教訓,破解人類社會發展難題,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中國自身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發展問題的解決,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如何合理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模式、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南北差距拉大、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外部環境,面對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轉變等一系列變化,中國共產黨堅持全球視野,實施國際戰略,承擔歷史使命,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國方案破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貿易保護主義等難題,解決世界重大矛盾沖突,引領全球化正確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8],推動建立普惠、包容、分享、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世界意義。
總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經驗,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和內在規律的準確把握,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民族與世界、邏輯與實證、批判與借鑒、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創新發展,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全面深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境界。堅持并不斷發展這些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成功經驗,中國共產黨人就一定能夠在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更大輝煌。
參考文獻:
[1]賈立政.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保證[N].人民日報,2018-12-27.
[2]劉志明.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章傳家.馬克思主義時代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7]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微時代執政黨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控制研究”(17YJC710111)、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研究”(AHSKZ2015D01)的階段性成果〕
(張筱榮:安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站博士后;王先俊:安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