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和 王自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精辟論述為推進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錨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落實關鍵舉措,著力強化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建設,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供堅強支撐。
一、強化重大疫情防控預警響應能力建設
預警與響應能力猶如重大疫情防控的神經網絡,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始終保持靈敏狀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做出部署,迅速形成全國“一盤棋”共同戰“疫魔”的工作格局。但疫情之初,由于地方預警系統失靈、疫情研判失準、早期處置失當,導致新冠病毒肺炎在武漢、湖北和全國爆發。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疫情防控預警響應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和靈敏性。
增強科學性。要健全重大疫情預警響應和快速反應機制,完善疫情監測、預警、響應工作制度,優化公共衛生防疫機構設置、力量配置和應急預案,提升重大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與疫情防控應急治理能力。強化重大疫情風險意識,完善公共衛生重大疫情風險的科學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預警。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將可能發生的疫情扼殺在萌芽階段。
增強精準性。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指揮體系,完善從防疫預警到政府決策的責任機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完善決策輔助機制,組建以醫療防疫專家為主體,以公共治安、交通運輸、市政公用、心理健康及經濟法律等領域專家為支撐的專家組,及時參與疫情防控輔助決策,為疫情研判、防控措施選擇等提供專業、精準的處置建議和評估意見,確保疫情防控決策與應急處置及時和有力、有序、有效。
增強靈敏性。強化重大疫情防控預警體系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應用,構建功能強大、反應靈敏、操作便捷的智能化防疫預警信息系統。優化疫情預警信息監測、匯集、分析、報告及決策功能,拓展流行病學和溯源調查等疫情防控場景應用,強化疫情防控手機客戶端智能化應用,預留疫情防控布置、實施、反饋和效果評估及防控物資分配、調度、周轉和供需對接等功能接口,提升疫情防控預警系統靈敏性和響應能力。
二、強化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保障能力建設
救治保障能力是重大疫情防控“戰斗力”的根本所在。救治保障能力越強,化危為安的可能性就越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各地迅速集中優勢醫療資源和技術力量全力救治疫病患者。但也出現醫療救治倉促、醫院人滿為患、防護物資短缺等現象,一度造成了難就醫、難確診、難收治的局面。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生命救治、物資供應、公共防疫等支撐保障能力。
提高生命救治水平。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切實把提高疫病感染者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作為防控救治的重中之重。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防控舉措,有效阻斷疫情的擴散蔓延。堅持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原則,科學調配醫療力量和重要物資,及時診療,精準救治。支持一線臨床技術創新,及時總結、推廣有效的救治方案,提高重癥、危重癥患者生命救治水平。
提高物資供應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應急物資戰略儲備體系,科學規劃儲備目錄、品種、結構、規模,提升儲備效能。建立重大疫情防控科學技術儲備制度,特別是建立病毒檢測試劑、傳染病疫苗等國家儲備制度。健全應急物資供應體系,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做到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加強現代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建立交通運輸綠色通道,實現應急救援物資集中統一調度,供需精準對接,配送高效運轉,確保疫情防控物資充足和及時到位。
完善公共防疫設施。提高公共衛生防疫基礎設施在城市功能中的地位,建設相應的傳染病專科醫院,改善各類醫院應對疫情的條件。結合人防設施、展覽館、體育館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疊加疫情防控、集中救治、隔離觀察等應急防疫功能,滿足重大突發公共衛生疫情防控應急處置場所(或方艙)需求。加強賓館、商場、影院、游泳館、候車(機)室、食堂餐館等場地防疫功能改造,配備必要的應急防疫設備、設施,制定公共衛生防疫指南,納入公共疫情應急防控體系。
三、強化重大疫情防控社會動員能力建設
社會動員能力是重大疫情防控的力量源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封城封省”“居家隔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迅速凝聚成決戰決勝的社會“戰疫”強大合力。然而,抗疫初期,一度出現政府主導與社會救援“兩張皮”現象,造成工作銜接不流暢,應急物資供應不及時。因此,必須進一步增強全民抗疫的組織凝聚力、基層戰斗力和社會協同力。
增強組織凝聚力。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中央對重大疫情防控總覽全局、協調部署的關鍵核心作用。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積極行動,爭當抗疫先鋒模范。強化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堅持重大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落實疫情防控屬地管理,聯防聯控,統籌協調,加強醫療資源、重點物資的統一調度、重點保障,形成從中央到基層的強大凝聚力。
增強基層戰斗力。城鄉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強化基層黨組織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和領導責任,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組織發動社區居民,構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線,融入防疫整體工作格局。要建立由群眾自治組織、基層衛生機構、工青婦群眾組織、物業及社區志愿者等組成的疫情防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納入基層網格治理體系,全面提升基層疫情防控戰斗力。
增強社會協同力。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必須發動全社會構筑“戰疫”牢固屏障。在充分發揮政府職能部門、醫療科研機構職能與專業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動員市場主體、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疫情防控,建立健全統一指揮、統籌協作、銜接順暢的社會防疫協同應急治理體系。有力保障重點物資生產流通企業、物流運輸企業等加大生產力度,確保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的充沛供給。統籌動員各級紅十字會、慈善機構、社會組織、志愿者團體等社會力量、社會資源加入疫情防控應急救援工作,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等專業救援的功能作用,提升群策群力、共抗疫病的綜合效應。
四、強化重大疫情防控輿論引導能力建設
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把握重大疫情防控主動權、增強人民群眾戰疫必勝信心的重要法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新聞媒體在回應關切、鼓舞士氣、傳播正能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輿論場上謠言、吐槽、批評等負能量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輿論引導能力建設,避免引發疫情防控次生災害和社會公共危機。
正確引導輿論方向。堅決做好黨的喉舌,黨的宣傳部門、官方媒體要及時把黨中央抗擊疫情的戰略策略、各級地方政府戰“疫”決策部署傳遍千家萬戶,營造萬眾一心、阻擊疫情的輿論氛圍。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提高疫情及防控信息發布的及時性、權威性、透明性,拓寬政府與公眾的溝通渠道,及時解決群眾集中訴求,消除群眾恐慌情緒,凝聚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發揮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講好“戰疫”故事,展現盡己所能、同舟共濟的良好精神風貌,匯聚戰“疫”必勝的磅礴力量。
加強新聞媒體監督。堅持黨管媒體原則,依法開展疫情防控新聞宣傳工作,落實新聞宣傳主體責任、主管責任,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及時準確做好疫情報告和發布工作。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建立健全輿論監督與反饋制度機制,強化良性互動的建議、批評、問責和糾錯功能,切實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有效性。加強疫情輿情應對,建立疫情輿情監測、跟蹤、研判、處置制度機制,依法嚴厲打擊處理借機造謠滋事、擾亂疫情防控秩序的行為,努力營造良好的疫情防控輿論環境。
主動回應國際關切。全面做好同疫情防控相關的外交工作,加強同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疫情防控國際交流與合作。共享疫情防控策略、經驗和科研數據,促進在疫情防控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的國際科研協作,共同提升人類抗擊疫病的手段與能力。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支持與共同行動,維護地區和全球衛生安全。
五、強化重大疫情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建設
依法防控是重大疫情防控的重要保證,必須堅持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依法落實防控措施,為疫情防控大局保駕護航,但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刀切”“斷路封村”“隱瞞行跡”“游街示眾”“哄抬物價”等不和諧現象。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依法治理能力建設,提升依法科學有序防控疫情水平。
完善疫情防控法律法規。完善公共衛生防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強化公共安全衛生保障。抓緊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出臺生物安全法,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從源頭上防控重大公共疫情風險。
加強疫情防控執法司法。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依法實施防控及應急措施,堅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加大對危害疫情防控行為執法司法力度,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制假造假、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行為,全面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嚴格疫情防控遵法守法。黨委、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職責,帶頭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普法宣傳,增強廣大群眾的法治意識、防范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強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務,加強疫情期間的矛盾糾紛化解,為困難群眾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營造疫情防控良好法治環境。
(作者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