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東 陳清華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是基礎,科技創新是關鍵,制度建設是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這為江蘇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制度保障。江蘇作為經濟大省,要把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創新和完善調控,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制度保障。
著力創新宏觀調控體系
科學有效有度的宏觀調控,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江蘇經濟運行面臨的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特別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中美經貿摩擦持續反復、產業結構調整深度推進,經濟發展的困難和風險不斷增多,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強化目標引領。深刻理解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豐富內涵,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以及落實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和國家重大發展目標任務,聚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進一步完善發展規劃,動態調整優化宏觀調控目標,切實發揮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要健全財政、金融、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強化逆周期調節,做好跨周期設計,加強預期引導和管理,實現政策組合的最大整體效果,切實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二是要完善經濟政策。全面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打好三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落實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發展支持政策,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要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只手”作用,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三是要促進消費升級。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大對教育、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挖掘信息消費、綠色消費、品質消費等新興消費潛力。要著力改善消費環境、提高消費品質,有效釋放居民消費需求。四是要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大力放開市場準入,拓寬民間投資領域,規范有序運用PPP模式,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好政府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積極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和補短板、強弱項等重點領域。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江蘇制造業總產值約占全國1/7、全球3%,在150個工業細分領域行業中,有92個領域居全國前五位,并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但制造業大而不強、世界知名品牌少、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較高等問題依然非常明顯。要緊緊抓住全球技術變革機遇,充分發揮江蘇實體經濟強等優勢,著力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促進產業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
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引領能力。江蘇科教資源豐富、潛力巨大。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各項政策,著力破除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盡快釋放科技創新的動能。一要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以創新實效為核心,更加符合科研特點和規律的科研績效評價機制,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實行分類評價管理,探索建立對重大原創性、顛覆性、交叉學科創新項目等的非常規評審機制,賦予領銜科學家充分科研自主權。要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增加財政穩定性支持比重,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和優勢科研資源整合機制。二要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堅持走“科創+產業”道路,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深入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更好發揮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等創新平臺作用。深入推進職務科技發明成果所有權改革,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制度,進一步支持科技人員以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參與收益分配,解決好成果轉化中價值確定較難、轉化手續復雜、利益分配不清的問題。三要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科技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如何加快營造具有競爭力的吸引人才的環境,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生態,不斷完善聚才用才體制機制,加快構建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
不斷夯實先進制造業發展基礎。江蘇部分產業基礎能力薄弱和產業鏈水平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乃至地區經濟安全的“阿喀琉斯之踵”,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是我省產業發展最重大的任務、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一要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針對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薄弱的問題,注重與國家方案對接和軍民融合發展,抓緊研究出臺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方案,迅速展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二是大力推進產業鏈現代化。要加快制定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組織開展“卓越產業鏈競賽”,梳理重點產業鏈,逐一繪制“產業圖譜”,加快實施一批強鏈、補鏈項目,增強全產業鏈把控力和競爭力,切實解決江蘇產業鏈控制力低、脆弱性高的問題。三要突出抓好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注重利用江蘇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的新競爭優勢,加快培育物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和完善一批專業服務水平高、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集群發展促進機構。重點支持骨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企業和“隱形冠軍”,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
不斷強化標準化建設。標準是世界貿易規則的通行語言,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一。要繼續強化標準引領,充分發揮標準“溫柔法制”作用,推動江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一要構建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地方標準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相關方協同參與的國際標準化活動工作機制,積極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鼓勵行業、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行業標準、企業標準,推動一批江蘇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和應用。二要加快完善綠色發展相關標準。目前江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環保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要根據環境質量需要和經濟技術條件,不失時機地提高污染排放、能耗、水耗等標準,制定完善綠色制造等標準。三是健全標準化協調長效機制。探索建立標準研制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協同機制,逐步形成標準研制、實施和信息反饋的閉環。強化各類標準實施與產業、區域、社會、節能環保等政策的銜接配套,探索建立以標準為依據開展行業管理、市場準入和質量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