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娟 柳鵬翔 王文利 黃慧敏
[摘要] 目的 分析高頻超聲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的應用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收集有病理結果的524例為對照,其中頸動脈患者391例,下肢動脈患者133例,觀察和分析高頻超聲診斷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臨床情況。 結果 以收集有病理結果的病例為對照,高頻超聲診斷血管增厚、血管斑塊的符合率為100.0%、98.6%;診斷血管增厚、動脈狹窄、動脈閉塞、斑塊的符合率為98.4%、100.0%、100.0%、100.0%。頸動脈斑塊類型的判定中,高頻超聲定性診斷的準確率為100.0%。 結論 高頻超聲用于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的診斷中,可以較為準確的判定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類型及斑塊性質。
[關鍵詞] 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頸動脈;下肢動脈;高頻超聲
[中圖分類號] R445.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1(b)-0187-02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以高血糖狀態為主要的疾病特征,長期以往可對機體各組織造成功能損害,是危害人們健康生活的慢性疾病。外周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盡早明確診斷血管病變,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疾病風險加以控制,不僅能夠避免殘疾或死亡事件的發生,且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目前,超聲技術是診斷血管病變的常見方法,其中高頻超聲對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變的診斷更具優勢。該研究以該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為對象,通過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探討了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高頻超聲診斷的臨床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患者對其有病理結果的524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糖尿病診斷符合WHO制定的相關標準;經血管造影診斷證實存在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排除標準:合并肢體外傷、精神障礙、其他因素致血管病變者;踝臂指數(ABI)>1.4者;臨床及影像學資料不完整者。其中,男276例,女248例;年齡45~80歲,平均(61.4±7.2)歲;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6.8±2.4)年;合并冠心病82例,高血脂144例,高血壓298例。經臨床病理確診頸動脈患者391例,下肢動脈患者133例。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應用GE LOGIQ S6彩色超聲診斷系統進行檢查,探頭頻率7.5~12 MHz。頸部超聲檢查:受檢者選取仰臥位,利用二維超聲以橫切、縱切方式自顱外頸動脈至頸動脈分叉處范圍全面掃查頸動脈,觀察動脈走行及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并對內膜中層厚度(ITM)進行測量,錄入均值;隨后憑借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血流情況,測量頸動脈舒張末期流速(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數(RI)。下肢動脈超聲檢查:受檢者選取仰臥位及俯臥位,下肢充分暴露,首先采用二維超聲沿動脈走行以橫向、縱向角度觀察雙側股動脈、腘動脈及脛前后動脈,再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明確管腔是否存在狹窄、閉塞或斑塊,同時記錄EDV、SPV、RI指標,進一步了解下肢動脈的血流情況。
1.3? 評價標準
①參照《中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1]擬定頸動脈血管病變的評價標準。正常:ITM<0.9 mm;增厚:0.9 mm≤ITM<1.2 mm;斑塊:ITM≥1.2 mm或ITM值超出鄰近部位1.5倍,病變局部血管壁向管腔內隆起、增厚。斑塊類型:軟斑:形態不規則,內部弱回聲或等回聲;硬斑:管壁明顯增厚,斑塊纖維化,內部回聲增強,后方顯示聲影;混合斑:介于軟斑與硬斑之間。②參照文獻[2]判定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正常:無局限性狹窄和擴張,內徑正常,管壁光滑,回聲均勻。病變:內膜不均勻增厚,管腔出現狹窄,回聲增強,血流信號充盈缺損。以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為對照,評價高頻超聲對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情況。
2? 結果
2.1? 頸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情況
該研究臨床病理確診頸動脈患者391例, 其中血管增厚209例,血管斑塊182例;高頻超聲診斷血管增厚391例,血管斑塊206例。高頻超聲診斷血管增厚、血管斑塊與臨床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100.0%(391/391)、98.6%(206/209)。206例頸動脈斑塊中,高頻超聲定性診斷軟斑42例,硬斑144例,混合斑20例,診斷準確率為100.0%。
2.2? 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診斷情況
該研究臨床病理確診下肢動脈患者133例,其中血管增厚62例,動脈狹窄30例,動脈閉塞26例,斑塊15例;高頻超聲診斷血管增厚68例,動脈狹窄60例,動脈閉塞54例,斑塊25例,與臨床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98.4%(61/62)、100.0%(30/30)、100.0%(26/26)、100.0%(15/15)。
3? 討論
臨床上,心腦血管及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癥,其也是造成糖尿病病人殘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的發生是脂質代謝障礙、糖耐量異常、糖代謝紊亂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結果,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改變大血管結構和功能,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會使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另外,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標志,其發生部位可能與血流的切應力有關,該處管腔血流緩慢易導致脂質沉積,并成為斑塊好發部位;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的不斷加重,管壁彈性逐漸下降,IMT值進一步增加,同時斑塊增多引起管腔狹窄。因此,了解頸動脈內膜病變,盡早明確斑塊形成,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進行控制,亦可為心腦血管并發癥的防治提供必要的診治依據。既往診斷血管疾病的“金標準”是血管造影,但該檢查手段的費用較高,且屬于有創性檢查,故臨床應用比較受限。超聲檢查是能夠早期發現糖尿病血管病變的一種無創性診斷技術,這對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高頻超聲則是利用高頻探頭進行掃描的一種診斷模式,其高頻超聲的診斷精度更高,是當前動脈粥樣硬化檢查的首選方法,該技術不僅可以觀察血管解剖及形態學結構,還能評估管壁、管徑及內膜情況;同時也可確定管腔內有無硬化斑塊或有無脫落的可能,并可對局部管腔的狹窄程度進行準確測量[3]。此外,即便是血管內不足0.1 cm的鈣化點也可借助高頻超聲檢測出來,所以用于血管梗阻性疾病、動脈硬化性疾病的診斷具有一定優勢。內膜中層增厚及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表現,采取高頻超聲進行疾病診斷時,借助超聲技術對斑塊的性質及穩定性[4-5]進行識別,亦可準確評估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的病變情況。該研究中,高頻超聲診斷頸動脈血管病變和下肢動脈血管病變與臨床病理診斷的符合率較高,且與相關文獻報道[6-13]的結果相近,提示高頻超聲通過觀察血流動力學指標可為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的評估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通過血流動力學觀察對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診斷,能夠準確判定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類型及斑塊性質,故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聰,曾俊怡.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臨床應用價值[J].罕少疾病雜志,2018,25(4):48-50.
[2]? 張愛蓮.彩色多普勒超聲評估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價值研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5):13-15.
[3]? 朱成芳.超聲在診斷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7,23(8):37-38.
[4]? 趙萍.高頻超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價值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4):446-447.
[5]? 杜紅枝,陳武,楊麗清,等.高頻超聲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正中神經的臨床觀察[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5,31(5):443-445.
[6]? 周晗,張文川.高頻超聲在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8,26(4):471-474.
[7]? 宋海娜.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8):79-81.
[8]? 喬智蔚.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0):51-52.
[9]? 程閱.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53-54.
[10]? 傅民.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546-547.
[11]? 黨偉,李夢麗.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1):94-95.
[12]? 唐瑋.分析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9):144-145.
[13]? 岳莉,索丹,王冰.超聲在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硬化中的應用[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2):133-134.
(收稿日期: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