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隨著北京作為首善之區防疫形勢的緩解,這一次全國范圍內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說取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局性勝利。雖然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所言,未來風險和挑戰還很多,還沒有到徹底松懈的時候,但人們畢竟可以略松一口氣,適當地緩解一下緊繃的神經,在痛定思痛之余,進一步做好復工復產和“六穩”、“六保”工作。
這次疫情帶來的教訓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也很多。有時候過于汲汲于具體的失誤與漏洞并采取針對性的舉措,對于下次可能出現的災難的防范能力,或許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大,就像在此次疫情中根據此前SARS的教訓建立起來的疫情直報系統出現失靈一樣。
因此,在始終保持戒慎恐懼之心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的同時,更好地總結此次抗擊疫情中正確的經驗,并將其發揚光大,可能更有助于我們防范和應對未來可能以各種不同面目出現的風險與挑戰。而在總結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避免的是對成功經驗的誤讀,否則未來不僅不能蒙其利,反而會受其害。此次中國成功抗擊疫情充分彰顯了舉國體制的優越性,全國一盤棋充分調動匯集各方資源,令行禁止催生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禁足”,從而雙管齊下在最短的時間內扭轉局面取得了主動。
與此同時,人們不應忽略舉國體制中社會的維度,而應充分體認來自社會組織、民間志愿者和企業發揮的巨大作用。來自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自下而上的自發組織的能力,對舉國體制雷厲風行的剛性動員能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彈性補充,而來自企業市場化平臺和市場化物流體系的高效運轉能力,更是同時發揮了主動脈和毛細血管的作用,既保障了物暢其流,更保證了無微不至。事實證明,對于現代社會的風險應對而言,自上而下的全系統動員和自下而上的子系統創新應對,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王辰院士曾經指出,此次抗擊疫情我們主要贏在社會組織能力上,比如全國范圍的禁足。同時需要警惕一些人把社會組織能力片面理解為剛性控制能力。事實證明,那些防控工作做得比較好的地區,其所擁有的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社會組織能力。那些建立在市場化商業技術基礎上的、由市場化企業提供的應用,比如健康碼和智慧城市管理系統等,更符合社會運轉規律,對社會造成的傷害較小,也更有利于疫情緩解后的復工復產和復市。而一些地方靠人海戰術和前現代阻隔手段的各自為戰,甚至搞“地方割據”,是既不利于隔斷疫情,又對社會正常運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難以逆轉的傷害。
在此次抗擊疫情中,輿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不應被總結為輿論一律的“優勢”。事實證明,發揮好媒體的監督作用,對于及時發現工作中的短板并加以糾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抗疫過程中,這種例子可謂不勝枚舉。
輿論優勢不僅不意味著輿論一律,更不意味著容不得批評。當前需要強調指出的是,人們對于來自外部世界的種種質疑不能過于敏感,而必須理性回應。在對不實之詞乃至污蔑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反擊的同時,不能任由民粹主義泛濫和民族主義情緒宣泄。我們身處一個互聯互通的社會,在輿論場上不能搞內外有別,否則不利于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事業。
人類克服此次疫情戰勝新冠病毒,歸根結底靠科技突破。在反擊別有用心的污名化的同時,中國科學界應聯手全球科學家深入做好病毒的溯源工作,盡快摸清病毒傳播的路線圖和規律,在疫苗研發中互通有無,為全球知識共同體的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此次抗擊疫情的成功,不能總結為產業鏈集中度的勝利。疫情之初我們從全世界購買了那么多醫療物資,后來又反哺那些后發的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充分說明全球化帶來的互通有無的作用。
受疫情和其他因素的沖擊,全球產業鏈的調整、乃至一定程度上的重構都會發生,對此我們一定要理性應對。全球社會不可能永遠處于戰時體制當中,此次疫情的暴發,固然對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挑戰,但也給全球化帶來了新的助力。中國這么大,只要自己不把自己隔離起來,不自己選擇閉關自守、閉門造車,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最后,在強調政府在疫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一定要充分信任市場經濟的自我修復功能。深圳等地再現天價房熱炒現象,再次彰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和信貸資源投放渠道痼疾。因此,如何協調兩只手的作用,充分發揮好市場的作用,依然需要繼續深入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