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天
就像莫扎特一樣,貝多芬自幼接受鍵盤和小提琴的訓練,盡管此后他并沒有繼續練習小提琴,但對小提琴的熟稔為他日后的弦樂創作積累了重要經驗。貝多芬共創作了五首大提琴奏鳴曲和三首變奏曲,其中第一首創作于1796年,最后一首完成于1815年。在這二十年的創作歷程中,貝多芬不僅見證了拿破侖從鼎盛到衰敗的全過程,其創作風格也幾經轉變——從早期還保留有海頓時期的風格痕跡,到晚期史詩般博大而壯闊的寫作。正如他的鋼琴奏鳴曲創作那樣,這五首大提琴奏鳴曲無論是對位、曲式還是織體,都表現了他各個階段的作曲風格變化。本張唱片收納的是貝多芬第三、第四、第五大提琴奏鳴曲。
《第三大提琴奏鳴曲》(Op. 69)創作于1808年,是貝多芬為其摯友、大提琴家伊戈納茲·馮·格萊辛斯坦男爵所作。然而,男爵在 1811年接受安娜的求愛并與其結婚,結束了與貝多芬的友誼。因此,貝多芬在樂譜上留下了“淚水與悲傷”的簽名,不過在音樂中卻幾乎沒有這種跡象。

第一樂章開始于簡短的旋律,由大提琴在低音區奏出。鋼琴隨后奏出這一主題,由大提琴聲部伴奏。接著,鋼琴進入主導旋律,音樂隨之進入了大提琴與鋼琴交相輝映的第二主題。在展開部中,大提琴在中聲區拉奏,鋼琴的兩個聲部與大提琴仿佛形成了三重奏。第二樂章為a小調的諧謔曲,中部為A大調。就像貝多芬的某些鋼琴奏鳴曲一樣,這部作品并沒有慢樂章的出現。第三樂章通過E大調慢板引入,直接進入充滿活力的快板部分。在這一樂章中,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對比鮮明,尾聲也極具表現力。
貝多芬的最后兩首大提琴奏鳴曲是他創作晚期的靈感結晶,完成于1815年,出版于1817年。《第四大提琴奏鳴曲》(Op. 102,No. 1)由拉祖莫夫斯基親王四重奏的大提琴家約瑟夫·林克和車爾尼首演。這是一首兩樂章奏鳴曲,而這兩個樂章均為慢速—快速的模式。第一樂章開始,寧靜而帶有沉思的慢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通向快板,大提琴與鋼琴共同演奏了節奏激烈的八度音階,隨后第二主題在e小調上呈現,而主部激烈的節奏引導了短暫的展開與再現部。第二樂章開頭的行板情緒憂郁,而隨后的慢板回溯了奏鳴曲開始所使用的音樂材料,這在結構和音樂情緒上都是通往C大調快板的橋梁。然而在快板部分,大提琴安靜的降E音突然打斷了作品原有的進行,然后大提琴在這一降E音上增加了一個純五度和弦,隨之而來的是鋼琴彈奏的樂章主題,這兩個主題的對比也十分耐人尋味。隨著樂章的進行,鋼琴的主題與大提琴形成了有趣的對位。
同樣完成于1815年8月的《第五大提琴奏鳴曲》(Op. 102,No. 2)則回到了傳統的三樂章奏鳴曲結構。第一樂章開始于鋼琴彈奏的富有節奏性的主題,大提琴隨后進入,該主題也是展開部當中一個重要的材料。第二樂章是d小調的慢板樂章,樂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縮減,而中部則是寧靜的D大調。第三樂章伊始的陳述似乎顯得有些猶豫,這同樣是貝多芬慣用的手法。隨后大提琴演奏出一個模糊的主題,由鋼琴家的左手進行回答,而右手在鍵盤的高音區彈奏出第三個聲部。與貝多芬其他器樂奏鳴曲一樣,大提琴的音色并不會被鋼琴的極限高音所掩蓋,貝多芬在寫作這一作品的時候也同樣在探索鋼琴的極限音區與音色表現。隨后,意想不到的音樂元素被第二主題的出現所打斷,然后進行對位化處理。
薩巴·昂克賽

匈牙利大提琴家薩巴·昂克賽于1946年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幼年時在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大提琴,后前往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進修。他二十七歲便獲得匈牙利國家最高音樂獎“李斯特獎”,同年榮獲布達佩斯卡薩爾斯鋼琴大賽冠軍,并于三十歲獲得里約熱內盧維拉·羅伯斯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昂克賽曾為多個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錄制過巴赫、舒曼、貝多芬的作品,他對古拜杜麗娜、魯托斯拉夫斯基等當代作曲家作品的詮釋也頗為獨到。昂克賽的演出足跡遍布意大利、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目前,他在李斯特音樂學院和印第安納大學音樂學院任職教授。
耶諾·揚多

耶諾·揚多,1952年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他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后入讀李斯特音樂學院,師從卡塔林·尼姆斯和帕爾·卡多薩。揚多曾在國內外多場鋼琴比賽中榮獲獎項,包括匈牙利鋼琴大賽冠軍(1973)、悉尼國際鋼琴比賽一等獎(1977)等等。除了在匈牙利國內演出外,揚多在國際上也頗有聲譽,曾去往加拿大、日本等國巡演。目前,揚多正致力于為拿索斯古典音樂唱片公司錄制莫扎特鋼琴奏鳴曲與交響曲的唱片,以及格里格、舒曼、拉赫瑪尼諾夫與貝多芬的一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