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號

● 封面文章是鋼琴家列維特(Igor Levit)關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訪談,他演奏貝多芬全部鋼琴奏鳴曲的唱片不久前面世。目前,我們常常看到懷疑的觀點:全集唱片是否被灌錄得太多了?動輒就來一套全集,而演奏者是否真的有專家的底蘊?盡管如此,列維特的唱片還是引起了不小的期待,因為一段時間以來,這位鋼琴家一直在灌錄分量最重的德奧經典,成為Sony唱片目錄上的景觀。訪談中,列維特著重談到了一些關鍵的作品,譬如《“槌子鍵琴”奏鳴曲》,這是他只有在萬全的狀態之下才能演奏的作品。還有《“華爾斯坦”奏鳴曲》,鋼琴家指出該作對于貝多芬奏鳴曲創作的轉折意義。雖然貝多芬之前也有一些規模很大的奏鳴曲,如《第三鋼琴奏鳴曲》或《第四鋼琴奏鳴曲》,但確實是從“華爾斯坦”開始,無論寫作鋼琴音樂的方式,還是交響化的音響設計,都和以往完全不同。
● 丹尼斯·布萊恩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一位圓號演奏家,他的技巧水平至今依舊被認為是難以超越的。可惜這位大師英年早逝,三十六歲便因車禍逝世。本期有一篇內容翔實的文章追憶布萊恩的一生,記述他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在不長的人生中,這位演奏家還是留下了豐富的錄音,作為獨奏家、樂隊首席和室內樂演奏者,每一方面都留下了劃時代的紀錄。
2019年留聲機大獎專題

● 2019年的留聲機大獎,其中的部分唱片已經成為國內的話題。首先自然是王羽佳的錄音,她的柏林獨奏會獲得了“最佳器樂獨奏獎”,在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的標準曲目之外,還加入了利蓋蒂的作品,唱片由DG發行。本真小提琴名家卡米諾拉灌錄的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全集票數緊隨其后。法國鋼琴家薩馬尤(Bertrand Chamayou)演奏圣-桑第三、第五鋼琴協奏曲及部分獨奏作品的唱片獲得“最佳協奏曲錄音獎”。這位鋼琴家是當代較好傳承法派精髓的人,其事業的發展也越來越走向中生代主力的位置。“終身成就獎”授予了本真歌唱家科瑞克比,簡直就是眾望所歸。這位歌唱家的嗓音總是給人以嬌小、精致的印象,但其藝術形象卻完全是巨匠級別。無論是作為里程碑式的本真演釋者,還是一位單純的歌唱家,科瑞克比有自己的范圍,在此范圍之內,二十世紀下半葉無人可以超越她的地位。
● “版本比較”欄目選擇了一部超級名作: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對比《留聲機》上的版本比較與《BBC音樂》中的“建立音樂圖書館”,我一度認為前者的口味較為保守,但漸漸還是感到兩者的思路趨同。當然,“版本比較”中涉及的唱片要多很多。作者從克萊斯勒、少年梅紐因等人的唱片開始,一直梳理到近年的錄音結束。首選是伊貝拉吉莫娃(Alina Ibragimova)的錄音,這位小提琴家是近年的大紅人,演奏莫扎特確實有水平,如果門德爾松的杰作也拉得如此之好,真是再好不過了。當然從她的演奏風格來看,我們自然不難發現,理查德·奧斯本這樣的樂評人執筆《留聲機》版本推薦的時代,當真要漸漸走入歷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