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民

2020年2月3日,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灌裝注射用頭孢他啶。圖/人民視覺
2020年3月16日,人福普克藥業(武漢)有限公司(下稱“普克藥業”)收到美國藥典委員會的提醒,大意是: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可能會影響產品供應,藥企需要提前備貨。
這并非復工后的普克藥業,收到的唯一一份帶著疫情印記的供貨通知。此前,該公司收到來自印度供應商的通知:為其供應的原料藥將停止供貨。3月3日,受疫情影響,印度政府禁止26種藥品的出口,其中包括治療發熱、咳嗽的藥品。
普克藥業在2月26日復工,原本打算大干一場,追回兩個多月疫情期間的損失。產能逐漸恢復,從最初只有15%,到3月底,恢復到80%左右。可隨著國外疫情的蔓延,航空、海運等交通受阻,切斷了部分進口原料與出口產品的路線,為普克藥業短期內完全恢復產能、甚至擴大產能,以完成陡增的國外訂單,增添了不確定性。
普克藥業的母公司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600079.SH,下稱“人福醫藥”),成立于1993年,是湖北省醫藥工業龍頭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處境。
處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眼”,人福醫藥的大部分藥品生產、研發、流通等業務,在2020年一季度受到一定影響,甚至有業務板塊一度停擺。在武漢“封城”期間,人福醫藥轉而服務于當地防疫指揮部的物資采購與配送,也保有了一線生機。
一位藥企負責人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受疫情影響的制藥行業生產,會在二季度逐漸恢復,甚至會有爆發式的反彈增長,將在下半年恢復到正常狀況。
放眼全行業,作為國民健康的剛性需求提供者,中國制藥行業雖然短期內受到打擊,從中長期來看,機會大于危機,“尤其是在此次疫情后,各級政府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投入,將會大幅增加”。人福醫藥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個樂觀的看法,在國內制藥行業頗具代表性。步入4月,雖然不少創新型生物制藥公司還未完全復工,藥品生產、物流能力漸次提升,醫院的臨床試驗項目也才剛開始恢復,但制藥行業、資本、地方政府,已經形成共識:經此一“役”,中國制藥業的“大邏輯”并未改變,生產與供應能力依舊是最大底牌,創新、研發能力仍受追捧。
2月26日,普克藥業的復工申請得到了政府的批準。
為了復工,普克藥業制定了一本厚達50多頁的操作規程,內容從如何消毒、防護,到員工吃飯、交接班、住宿等的流程,事無巨細,窮極所需。
“提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各類物資,采購了兩個月消耗的口罩、消毒液、體溫計、噴壺等。”普克藥業副總經理安永宏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
位于武漢生物產業基地(即光谷生物城)的普克藥業,主要生產軟膠囊口服制劑,2019年,普克藥業出口了超過20億粒膠囊,產品主要銷往美國。其使用的原料藥、輔料等物料,多來自印度、美國、歐洲的供應商。
往年,普克藥業除了過年期間的七天假期外,全年保證100%產能,但在今年2月底復工時,僅有15%的產能,到3月底才逐漸恢復到80%。
疫情期間產能不足,一方面是因為員工無法到崗。自1月23日武漢“封城”,到2月中旬,全市封閉社區,武漢市內的所有公司都面臨城外員工回不了城、城中員工出不了社區的局面。
另一方面,生產原料的供應也受疫情波及。彼時,武漢市乃至全國的運輸行業基本停擺,普克藥業雖然仍能每天有幾個集裝箱進出武漢,解決一部分急需的物料輸入,以及產品出口物流需求,但整體運輸難以滿足生產需求,運輸價格也翻了好幾倍。
不只這一家子公司,發生在2020年一季度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人福醫藥一季度整體的藥品生產,帶來較大影響。影響從1月下旬開始,整個2月份尤其嚴重,3月中旬以后,影響相對小一些。
除了產能被打折扣外,人福醫藥的部分生產線還因疫情做出調整,其中一個投資約2000萬元的生產線,于春節前建成,原本用于生產無菌高端制劑;該生產線在1月29日拿到相關資質后,轉而生產酒精、84消毒液。這些防控物資的生產過程比較簡單,幾乎只是稀釋和分裝。
“防控物資的生產,肯定還得持續一段時間,等疫情徹底結束后,我們再按原計劃,逐步恢復到無菌制劑或者藥用輔料的生產。”上述生產線負責人表示。
一方面生產跟不上,另一方面大多數醫院的多數科室不開張,讓這個圍繞著醫院、藥品做生意的行業,在一季度的數據有些難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醫藥行業在2020年前兩個月,利潤同比下降10.9%。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一份報告認為,2020年一季度,中國醫藥制造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影響,醫藥企業不同程度延遲開工,停工停產、運輸受阻、物流管制等情況,給藥企的經營帶來了明顯影響。尤其對于一些實力不強的企業,短期內甚至將面臨資金鏈斷裂和倒閉的風險,料想整體經營慘淡。
不過,業內預計,盡管一季度增速放緩,制藥行業在二季度可能實現高速增長,全年將逐漸趨穩。
隨著4月8日武漢“解封”,公交、鐵路等交通系統陸續恢復,武漢市的工業生產漸次回歸正常軌道。安永宏估計,其公司的500多名員工可以實現全員返崗。
一位人福醫藥相關負責人介紹,整個集團擁有1.5萬多名員工,截至3月底,18家以生產為主的工業企業,實現80%復工,到4月份,這一數據能達到100%復工。
疫情的反彈,尤其是局部的聚集性感染,仍然是管理者擔憂的事。為最大程度減小感染的可能性,總公司要求下屬子公司嚴格按照復工方案執行,員工在生產、飲食、住宿、通勤時做好防護,保持安全距離。
國內疫情的穩定,讓一切回歸正常秩序看到希望,不過,仍處高峰期的國外疫情,尤其是歐美、印度等國的狀況,為依賴國外原料、市場的業務板塊的100%復工充滿不確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傳導到藥品市場上,最先感知到的是治療發燒、咳嗽、感冒藥品的需求與訂單。
1月初,武漢的疫情漸近大暴發之時,歐美國家雖未受波及,但民眾已經早于政府行動,開始搶購治療感冒、發燒、咳嗽的藥物。截至3月底,主要生產此類藥物供應海外市場的普克藥業,獲得的國外訂單比2019年同期增長50%到80%。
然而,面對可觀的訂單,普克藥業難以全部完成。
不僅“原料藥、輔料等物料漲價嚴重”,安永宏還在擔心斷供的風險。隨著新冠病毒在國外的傳播擴大,各國港口、航空港、鐵路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更意想不到的是,國外供應商的減產、出口限制,也讓依賴原料進口的普克藥業,趕出口訂單充滿不確定性。
3月3日,印度對外貿易總署發布通知,宣布禁止26種藥品的出口,包括撲熱息痛、替硝唑、紅霉素、克林霉素在內的26種原料及其制劑的出口。慶幸的是,整體看,印度原料藥供應斷供,因占比不高,對國內藥企的生產影響不大,它們可以采取更換供應商的形式予以彌補。
普克藥業有一種物料原本有三家供應商,印度一家公司是第一供應商,現在不得不做出變更,從第二、第三供應商處加大采購。但這種變更不是一蹴而就,先要走一些程序,這意味著不但時間滯后,能不能拿到物料也有不確定性。
3月3日印度政府限制的藥品,均是感冒藥、抗生素相關產品,受此影響的中國藥品批文達到8842個。不過,一個月后的4月7日,其宣布解除其中24款藥物的出口禁令,但會首先供應本國市場。
3月16日,制定藥品標準的美國藥典委員會,給普克藥業發來通知。“通報我們緊急備一些貨,他們預測到后續有可能會有一些影響,有可能停產一段時間。”安永宏說,“我們把明確的需求量告訴他們,利用最近兩周時間幫我們趕一下。”
盡管該公司在春節前曾采購過原料,以保證安全庫存,安永宏仍擔心供應商后續的停產和漲價。目前看,“在原料藥、輔料供應方面,我們預測4月份應該能放開一部分,會有很大的改觀,最起碼運輸不成問題”。
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與數據統計滯后所限,安永宏未透露普克藥業在疫情期間的海外銷售狀況。不過,他告訴《財經》記者,在與武漢疫情防控指揮部充分溝通下,物流方面有保障,部分原料與產品出口“在武漢‘解封后,加緊趕工,追上訂單量”。
新冠肺炎疫情對制藥行業的“打擊”,除了直接的生產,在產品研發端,也受其所累。
疫情中,武漢市的醫院疲于應對,醫務人員全力抗疫,新冠肺炎以外的病人,大多無法正常就醫,因而一些正在進行中的藥品臨床試驗,被迫中止或者延后。這背后,是藥企藥物研發的進度被滯緩了。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臨床試驗,是藥品研發中驗證有效性與安全性的重要階段,通常是在醫院里進行。
這幾乎是全球新藥研發短期內都面臨的問題。美國藥物信息協會(DIA)的一項調研顯示:在疫情中,創新藥臨床試驗的秩序被打亂,約四分之三的企業認為影響顯著或巨大,四分之一的企業表示臨床研究項目暫停。
3月底,《財經》記者采訪多家位于武漢的生物制藥公司,大多數還沒復工,其中多數是與普克藥業同處一個園區的公司。
“醫院抽調所有的人力、物力放在疫情上,大多數科室正常接診、治療都會受到影響,相應的臨床工作無法開展。復工的意義不大。”武漢一家生物制藥公司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
上述藥企負責人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面向國內市場的新藥、仿制藥,在臨床試驗、注冊審批等方面,的確都受到疫情影響。
研發型的生物制藥企業,研發工作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委托給CRO公司,都是按階段付費,臨床研究進展慢,意味著融資將放緩。
這些創新企業報表上大多數都是一直虧損,需要通過一輪輪的融資來推動研發項目發展。況且到了臨床階段,花費會隨著I期、II期、III期呈指數級增長。“如果不能一輪接一輪地進行融資,會遇到困難。”上述生物制藥企業負責人分析,“科學家創業的創新藥企業,本身就有成功有失敗,疫情的影響,失敗的會增多。”
盡管臨床研究受阻,與新冠病毒相關的藥物、疫苗研發,因在疫情期間獲得政策“綠燈”,相關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備受青睞,其中已經有疫苗在研與進入臨床階段項目在手的公司,在資本市場受到追捧。
《財經》記者統計了12家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上市公司,1月20日至4月15日的股價,其中10家公司股價增長,4家增幅超過30%,2家增幅超過110%。其中,康希諾生物因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合作研發的重組新冠病毒(腺病毒載體)疫苗,于4月12日已啟動II期臨床試驗,其股價增長112%。
主要產品出口美國的普克藥業,目前無需擔心上述臨床研究延后、融資等的影響,安永宏向《財經》記者透露,該公司的一款產品在3月下旬通過了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審批,“在國內申請注冊的產品,肯定是受到影響的”。
不過,業內普遍預估,進入4月,這些影響都會逐漸減弱,最終藥業會回到正常軌道。
對于公司全年的業績,安永宏并沒有太多憂慮,甚至宣稱,“我們計劃在原有產能的基礎上,擴大20%,公司正在招聘新員工。”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制藥企業形成的沖擊,毋庸置疑。E藥經理人3月中旬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包括化學制劑、制藥裝備、生物制劑等在內的公司,約45%的企業認為疫情對2020年上半年經營影響較大,只有不到2%認為沒有影響,約6%的企業認為影響嚴重。
不同于餐飲、交通、旅游等行業在疫情中受到的毀滅性打擊,面向全國整體市場,提供剛性需求產品的制藥行業,短期的危機過后,仍會迎接持久的發展機遇。
很多的藥企寄望于,雖然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很大,接下來的九個月,有望把一季度的耽誤抵消掉。“全年來看,不僅不會下降,還會比去年完成的訂單量更大。”安永宏說。
4月2日,在無錫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I·Campus、英國生物工業協會、阿斯利康共同組織的專題討論會上,與會的制藥行業、金融投資、地方政府人士,均看到的是此次疫情過后,生命科學領域的新機遇。
“未來做新藥研發的公司,將會有一些集中在抗疫方面。”中金公司投行部執行總經理郭榕榕在上述會議中分析,疫情期間觀察了100多家公司,中國醫藥企業在一級、二級市場上,整體表現超出其他行業;中長期看,醫藥行業發展的大邏輯未發生變化,結構性的調整、創新仍在進行,“從資本的角度來看,醫藥行業在疫情后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公司還是要有創新,在自己領域要做領導者,在資金尋找中對估值要有理性的認識”。
在疫情好轉后,人福醫藥迎來了各級政府、發改委的多次調研。該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多次調研之后,公司收到一條反饋信息:疫情中,反映出國內生物醫藥方面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此次公共衛生事件之后,公共防疫的需求會引起重視,各級政府在醫藥創新、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研發方面的投入,將大幅增加。
人福醫藥上述負責人判斷,“對全行業來說,危中有機”。整個行業,從4月開始的二季度,是恢復期,可能還會出現反彈增長。“疫情期間,好多病人該做的手術沒做、該看的病沒看,累積到二季度放開,形成爆發期。到三季度、四季度,便能回到正常發展狀態了。”
交通、物流會慢慢疏通,原料藥、輔料也會逐漸恢復供應。對于藥企來說,4月份將是一個競爭的檔口:不僅要搶訂單、客戶,搶物料,人才競爭也提上日程。
“我們發出了不少招工啟事,此前到外地工作的武漢年輕人,不少還隔離在家,或許可以到家門口的公司一試。”安永宏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