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王健



摘? 要:為了厘清國內關于馬拉松的研究成果,把握馬拉松研究的前沿,本文借助Citespace Ⅴ可視化軟件,選取CNKI數據庫收錄的以馬拉松為主題的648篇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表明:(1)我國馬拉松研究經歷了波動發展階段(1959—1992年)、慢速發展階段(1993—2006年)、快速發展階段(2007—2012年)、穩定發展階段(2013—2019年)4個階段。(2)作者及各機構之間合作網絡密度較疏,馬拉松研究缺乏多學者、多機構、多學科的協同研究。(3)研究熱點經歷了從馬拉松對人體機能影響到馬拉松競賽訓練的自身研究再到融社會、經濟、文化等于一體的多學科領域探索的過程;有關馬拉松賽事與生態環保、智慧體育及參與者忠誠度的相關研究成為馬拉松研究領域新趨勢。
關鍵詞:馬拉松? 知識圖譜? 研究熱點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4(a)-0235-04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提出,我國群眾體育得到快速發展,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流程得到簡化[1],以馬拉松為代表的一群體育賽事呈井噴式發展,為了追蹤“馬拉松熱”現象,以馬拉松為主題的研究成為了學界的研究熱點。鑒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 Ⅴ軟件對CNKI收錄的以馬拉松為主題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國內馬拉松領域重要的研究作者、機構,探究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演進過程與趨勢,為后續馬拉松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1? 研究數據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為了更加精確的尋找到研究所需的相關文獻,在CNKI期刊數據庫中使用高級搜索,來源類別為“全部”,將篇名設為“馬拉松”并列檢索,檢索時間為2019年8月1日,檢索得文章1646篇。將宣傳報道、行業指導、信息推送等無效文獻剔除,最終得到所需文獻648篇,通過Refword文獻輸出格式導出信息作為Citespace分析的數據基礎(見表1)。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的科學文獻分析工具——Citespace軟件是由陳超美博士與大連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引文可視化分析軟件。它通過融合了社會網絡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對某一領域的研究文獻進行量化分析,來找尋該領域研究演化的關鍵路徑及知識轉折點,從而為把握學科領域的研究趨勢提供依據;對文獻進行可視化操作與梳理,最終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將某一研究領域在一段時間內的研究現狀和主題演化展現出來。本文采用CitespaceV(5.4.R4)軟件,文獻來源選取自CNKI期刊數據庫,軟件的運行時間為2019年8月1日。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年發文量分析
我國馬拉松文獻的數量與時間變化關系,能夠揭示出其研究歷史、發展速度,并預測發展趨勢,根據我國馬拉松研究文獻的時間分布特征,將研究歷程分為波動發展階段(1959—1992年)、慢速發展階段(1993—2006年)、快速發展階段(2007—2012年)、穩定發展階段(2013—2019年)4個階段。
如圖1所示,我國馬拉松領域的研究總體上呈現出增加的態勢。第一階段,我國馬拉松研究文獻數量呈現出折線波動的年度變化特點,研究水平參差不齊。主要圍繞馬拉松對人體的生理影響[2]、馬拉松運動訓練[3]展開研究。1992年之前共發文107篇,占總發文量的16.5%,處于馬拉松領域研究的波動發展階段;第二階段,我國馬拉松研究熱度有所下降,1993年由于“東方神鹿”王軍霞的出現,學界開始重視對女子馬拉松[4]的研究,與此同時有關馬拉松跑中的速度分配問題[5]成為另一大研究熱點。從1993年至2006年共發表文章48篇,占總發文量的7%,處于馬拉松領域研究的慢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隨著奧運周期的到來,馬拉松運動的奧運攻堅課題開始涌現,我國馬拉松領域相關研究開始加快發展。以廈門馬拉松為代表的城市馬拉松賽事相關研究也開始增多,從2007年至2012年共發表文章146篇,占總發文量的22.5%,處于馬拉松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第四階段,隨著體育產業的升級到國家戰略,“馬拉松熱”現象開始在全國各地出現,馬拉松賽事超越體育本身的價值開始顯現出來,分析馬拉松發展規律、原因成了相關領域的學者們共同關心的話題,有關馬拉松的研究文獻開始呈爆發式增長,2013至2019年8月,共發文347篇,占歷史總發文量的53.5%,處于馬拉松領域研究的穩定發展階段。我國馬拉松領域的研究文獻伴隨著馬拉松運動在我國的發展而發展起來。
2.2 研究機構、作者分析
關于馬拉松領域的核心研究學者以及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可以通過作者共現分析來實現。在Citespace軟件中,將已整理數據導入軟件,將Node Types選擇Author,其他數值默認選擇,得到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在生成圖譜中,N表示網絡節點數量,E表示連線數量,圖中節點的大小對應發文數量,節點間的連線代表合作關系緊密程度。由圖可見,N=118,E=89,即研究中共有118位學者,這些學者之間產生了89次合作。中國從事馬拉松研究人員呈現總體分散—局部聚集態勢,主要形成了蔡鐵良、曹慧娟等人組成的團隊。該團隊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馬拉松運動對業余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的影響;于奎龍、吳長穩等組成的團隊。該團隊主要側重于女子馬拉松運動以及世界馬拉松運動競賽格局的研究;以鄒曉東為代表的團隊,該團隊重要側重于馬拉松賽事醫療應急狀況的研究;朱政、陳佩杰為代表的團隊,該團隊主要側重于賽后身體疲憊恢復的研究。其中以蔡鐵良、曹慧娟、沈七襄等人組成的團隊聯系最為緊密(見表2)。
對研究機構進行合作網絡分析,得到研究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3)。由圖可見,中國馬拉松發文最多的機構為為側重于馬拉松組織管理的北京體育大學和側重于馬拉松競技訓練的吉林體育學院;發文6篇以上的還包括集美大學體育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關于馬拉松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類院校,從合作強度上來看,各個機構的分布相互獨立,缺少鏈接。可以看出國內馬拉松研究合作匱乏,各機構之間沒有形成聯系緊密的合作網絡。這種分散的狀態導致馬拉松研究的概念和理論問題難以達成共識。
2.3 研究熱點、趨勢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高度濃縮,對關鍵詞進行歸類能有效反映各領域的熱門程度。在citespace軟件中將Node Types選擇Keyword,并配套相應閾值Term Labeling,得到馬拉松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4)。圖中的每個“十字”節點都代表一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的出現頻率通過節點的大小來表示,關鍵詞之間的關聯程度通過他們之間的連線的粗細程度來表示,各節點中間不同的顏色代表了文獻的半衰期,顏色越深代表其出現越早,顏色深淺交錯代表研究時間跨度大,半衰期越長。
導出Network Summary Table數據,經過統計得到222個關鍵詞(N=222),其中有14個關鍵詞出現頻次高于15次。其中“馬拉松”一詞在該領域文獻中出現頻次最高達到425次,且中心度最高,以馬拉松為主題的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中心。運動員、體育工作者、馬拉松賽事、城市馬拉松、城市文化等關鍵詞也是重要的研究熱點,根據節點的顏色變化可以看出,我國馬拉松領域研究經歷了由主干到分支的發展,研究層次不斷深化,內容不斷豐富的過程。2007年之以前,我國馬拉松相關研究熱點主要聚集在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學等學科的融合。關于運動人體科學領域的研究,高云秋(1980)[6]、陸紹中(1981)[7]、楊奎生(1991)[8]對馬拉松運動員的心肺耐力展開探究。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及學者們認識的深入,席翼(2006)[9]等對優秀馬拉松運動員的基因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礎上,蔡鐵良、曹慧娟(2010)[10]等從馬拉松賽事對業余運動員產生的生理影響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更多馬拉松運動參與者提供了理論指導;關于運動訓練領域的研究,學者們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探討。黃治(1981)[11]、韓冬(1996)[12]、翟豐(2006)[13]等通過分析馬拉松運動員的分段競賽成績,針對性地提出相關訓練措施。宗華敬(2001)[14]、于奎龍(2006)[15]等通過梳理馬拉松訓練理論、馬拉松發展問題,提出完善馬拉松訓練的相關對策。2008年,伴隨著馬拉松賽事的深入推廣,關于體育人文社會學領域的研究逐步深入與細化。張登峰(2011)[16]、耿延敏(2012)[17]等從城市經營的角度,探究發展馬拉松運動對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影響作用。徐衛華(2004)[18]、靳英華(2008)[19]等從社會效益的角度,分析運營馬拉松賽事對舉辦地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提出優化賽事組織的相關建議。張守元(2009)[20]從品牌塑造的角度,分析得出馬拉松賽事舉辦應在遵循大型賽事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優勢,從而提升賽事品牌影響力。2015年,伴隨著體育產業融合加速,研究者對馬拉松內涵的挖掘不斷深入,手段也日益豐富。陳光花等(2016)[21]將馬拉松賽事的服務流程用生態圈的視角來加以分析,并創新性地融入移動應用手段,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了賽事服務體驗感。路毅(2017)[22]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馬拉松賽事以及參賽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的主導因素。卞鵬強等(2017)[23]從線上馬拉松發展的角度,剖析我國馬拉松運動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弊病,提出通過建立健全賽事監管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競賽評估體系保障線上馬拉松健康發展。
在研究趨勢方面,早期研究側重于馬拉松運動員運動生理特征的分析,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通過分析賽事成績來指導運動員的訓練。隨著政府相關政策的不斷完善,《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等規劃開始指導我國馬拉松賽事的發展,在“馬拉松熱”現象過后,需要人們認真思考現象背后的本質是什么?更多客觀、冷靜思考的文章將會引起關注,從而利于馬拉松賽事的優化發展;如何更好地服務于運動員、服務于馬拉松賽事,始終是科研人員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以馬拉松運動自身展開的研究仍會是馬拉松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熱點內容;從創新發展角度來講,馬拉松對城市的經濟、文化影響將會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并需要通過不同視角挖掘出馬拉松賽事更廣而深的價值,有關馬拉松賽事與生態環保、智慧體育及參與者忠誠度的相關研究成為馬拉松研究領域新趨勢。
3? 結論與建議
3.1 文獻數量隨馬拉松運動發展而變化
我國關于馬拉松的研究文獻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特點,馬拉松領域的研究隨著馬拉松運動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體現出研究的前沿性。研究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波動發展階段、慢速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穩定發展階段。關于馬拉松領域的研究應提高研究的前瞻性,及時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與方法,預測馬拉松運動未來的開展狀態,讓研究更好的服務于產業的發展。
3.2 研究機構、作者欠交流合作
我國馬拉松研究中,作者及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較疏,“閉門造車”現象普遍,主要形成了以蔡鐵良、曹慧娟等人組成的解放軍第174醫院研究團隊;于奎龍、吳長穩等組成的寶雞文理學院研究團隊;以鄒曉東為代表的揚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團隊;朱政、陳佩杰為代表的上海中醫藥大學團隊。與馬拉松有關的醫學領域的團隊作者之間合作較為成熟,在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學者之間缺乏更加高效的合作交流,應當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強調多學科、多單位的交叉合作研究,有助于學者之間摩擦出新的靈感。建議體育科學學會增加有關馬拉松專項研究的會議,給專家學者們搭建平臺,互相交流研究成果與學術觀點,集合不同專家學者的智慧來推動馬拉松研究發展。
3.3 研究熱點與時俱進
我國馬拉松領域研究經歷了由主干到分支的發展,研究層次不斷深化,內容不斷豐富。經歷了由對馬拉松運動員及馬拉松訓練的研究向馬拉松對于人的身體機能的研究再向馬拉松在宣傳城市文化、帶動體育事業發展、城市生態構建等方面的外延價值的研究的轉變,馬拉松賽事的營銷與運營,賽事的品牌建設,馬拉松與城市發展等熱點開始不斷出現。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抓住時代的主旋律,不斷創新,轉變角度,不斷提升馬拉松領域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挖掘馬拉松更深更遠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國辦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10/20/content_9152.htm.2014-12-17.
[2] 馬拉松跑比賽前后的生理狀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59(2):42-49.
[3] 黃治.從比賽中談我國的馬拉松訓練[J].中國體育科技,1981(8):36-39.
[4] 韓冬.優秀女子馬拉松選手分段成績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6(9):59-60.
[5] 易玉玲.優秀馬拉松運動員比賽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4(S2):52-56.
[6] 高云秋,陸慧媛,周一芬,等.我國馬拉松運動員心臟體積測量[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0(2):36-39.
[7] 陸紹中,喬居庠,王淑云,等.我國優秀馬拉松、中長跑和自行車運動員呼吸循環機能的研究[J].體育科學,1981(1):44-51.
[8] 楊奎生,秦孝梅,尤春英,等.中長跑和馬拉松運動員的乳酸閾研究[J].體育科學,1991(6):45-47,44,78.
[9] 席翼,張秀麗,胡揚,等.中國優秀馬拉松運動員ACE基因I/D多態性頻率分布特征[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4):391-394.
[10]于奎龍.我國女子馬拉松項目的競技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
[11]黃治.從比賽中談我國的馬拉松訓練[J].中國體育科技,1981(8):36-39.
[12]韓冬.優秀女子馬拉松選手分段成績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1996(9):59-60.
[13]翟豐.優秀馬拉松運動員比賽速度分配與模式建立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1):63-66.
[14]宗華敬.馬拉松、長跑項目運動訓練理論的發展動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2):9-11.
[15]于奎龍.我國女子馬拉松項目的競技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
[16]張登峰.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發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11(11):12-14,20.
[17]耿延敏,劉定一.國際馬拉松賽對城市軟實力的影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6):86-89.
[18]徐衛華,趙克,王誦詩,等.競賽表演市場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用的調查研究——以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04(1):25-27.
[19]靳英華,原玉杰.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1):1445-1447.
[20]張守元.提升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事品牌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9,13(1):4-6.
[21]陳光花,王建民,覃明予.生態圈視角下的馬拉松賽事移動服務研究[J].工業設計研究,2016(00):6-11.
[22]路毅.馬拉松熱的文化探源[J].體育文化導刊,2017(1):57-60,64.
[23]卞鵬強,董林,姜夢金,等.我國線上馬拉松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7,31(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