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燕(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公司)
研究區域位于杜84 塊東南部,開發目的層為興隆臺油層Ⅰ組,油藏埋深相對較淺,在680~710 m,屬中深層油藏,油層有效厚度20~30 m,其構造簡單,北東向延伸,為一北西向南東傾斜的單傾構造,探明含油面積2.5 km2,地質儲量650×104t[1]。該區域具有密度高、黏度高、膠質瀝青質高、含蠟量低的特點[2],50 ℃原油黏度 為14.6×104~16.8×104mPa·s,原油黏度對溫度表現為極度敏感性。區域儲層物性好,孔隙度30.3%,滲透率2 277×10-3μm2,為高孔高滲中厚層、厚層塊狀邊水超稠油油藏[3]。
2005 年開始,研究區域部署興Ⅰ組水平井27口,截止目前平均吞吐10輪,累計注汽12×104t,累計產油6.4×104t,油汽比0.53,采出程度達到28%。隨著吞吐輪次地不斷升高,油井出現含水高,生產效果變差的現象,興Ⅰ組產量遞減明顯,周期油汽比由最高0.51 降到0.3,最低達到0.25。開發過程中,為解決井間汽竄、產油量降低的問題,該區域實施了分小井組注汽、興Ⅰ整體注汽、復合型措施輔助蒸汽吞吐、氣體輔助蒸汽吞吐等方式,來提高興Ⅰ水平井生產效果。
1)研究區域井間汽竄嚴重。研究區域2005 年開始集中部署興Ⅰ水平井,井距70 m,興Ⅰ組油層屬未動用油層,單井平均目的層厚度24 m,水平段長度380 m,在250~500 m,單井儲量16×104t。興Ⅰ水平井初期生產效果較好,平均單井日產50 t/d,隨著吞吐輪次的升高,油層得到不同程度的動用,井間矛盾突出,汽竄比例達到150%。
2)研究區域年產油量遞減加快。研究區域試驗井組5口水平井,為2005年部署、2006年投產水平井,經過12 年的蒸汽吞吐開發,研究區塊超稠油進入吞吐開發后期,周期呈現排水期長,含水升高,年產油遞減趨勢加快的特點,井組5口水平井年產油量由歷史高峰期的3.3×104t 降到2017 年的0.61×104t。
3)研究區域受相鄰井組影響,含水升高,井間剩余油未有效動用。研究區域興Ⅰ組水平井由北東向南西整體部署,隨著采出程度不斷升高,地層壓力逐漸降低,位于部署區域最南端的興Ⅰ水平井組發育邊水,于2009年3月水侵,之后陸續向東北方向擴展,試驗區域油井生產效果變差。試驗井組5口水平井平均吞吐11輪,累注汽量58×104t,累產液量70 t,累產水量52×104t,地下存水6×104t,地下虧空12×104t,回采水率90%,高含水井單井綜合含水90%~100%。由于受水侵影響,井間存在剩余油,難以有效動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層中,具有調剖作用,有效地補充了地層能量,能夠降黏助排,是超稠油開發中必不可少的措施藥劑。二氧化碳在地層中形成的賈敏效應,能夠暫堵高滲透率地層,使蒸汽轉變方向,向中低滲透層波及,以此來提高蒸汽波及系數,從而減少井間平面上汽竄。溶解于原油的二氧化碳,形成混相后,原油黏度下降,提高了原油的流動性;未溶解的二氧化碳則充滿地層孔隙,擴大蒸汽波及面積,起到驅油作用[4]。
2.2.1 杜84塊興Ⅰ組超稠油的特點
在杜84 塊超稠油興Ⅰ組水平井的吞吐規律中(圖1),1~3 輪為開發初期,其特點是注汽量較少,平均每輪注汽5 000~8 000 t,吞吐快,日產高峰期出現早,周期生產結束早,生產時間短,前三輪會隨著輪次的增高,油汽比逐漸升高,在超稠油開發初期,油井實施措施井次較少;4~6 輪為開發中期,其特點是注汽強度加大,平均每輪注汽8 000~10 000 t,排水期延長,日產高峰期出現稍晚,日產緩慢遞減,周期生產時間延長,4~6 輪會隨著輪次的增高,油汽比變化較平穩,在早期的超稠油開發中期,油井實施措施井次也較少,但隨著超稠油開發工作的經驗提升,為了延緩油井遞減,措施過早的出現在開發中期;7 輪到目前為開發后期,其特點是注汽強度會隨著輪次的增高、采出程度的升高而加大,平均每輪注汽10 000~13 000 t,排水期長,周期生產時間增加,平均每輪在250天左右,單井日產下降,由平均單井日產50 t/d 下降至8 t/d。在無有效接替開發方式的基礎上,7 輪之后大規模的實施措施,并以連續實施為基本特點,來提高油井開發效果[5]。
2.2.2 二氧化碳在超稠油中的變化
在超稠油水平井措施實施過程中,二氧化碳的使用最為普遍,它能有效地起到補充地層能量的作用,與各項藥劑配合起到驅油的效果。二氧化碳在超稠油的實施中主要分了三個階段,杜84 塊水平井歷年措施構成圖見圖2。
1)第一階段是水平井加密部署、以三元復合吞吐技術為主。三元復合吞吐即是指水蒸氣、二氧化碳和表面活性劑協同作用的一種吞吐開采工藝,通過加熱油層、降低原油黏度,其次是調剖、降黏、溶解驅作用,二氧化碳的注入主要是擴大蒸汽的波及半徑、使原油膨脹、降低原油黏度,其次是降低界面張力、形成溶解氣驅、萃取汽化等,封堵蒸汽竄流通道[5],調整吸汽剖面,擴大蒸汽的波及體積等,能有效改善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效果、提高周期油汽比,經濟效益明顯[6]。
2)第二階段是以單砂體薄層水平井部署為主、多元化措施輔助。針對水平井開發出現了復合型措施輔助蒸汽吞吐的階段,在復合型措施的階段,二氧化碳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主要是將液態二氧化碳注入井內,在地層中變成氣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液態變氣態,體積增大占據空間,同時靠發泡劑發的泡沫占據地層體積,體積在有限的空間內增大,增加地層壓力,補充能量[7]。

圖1 杜84塊超稠油興Ⅰ組水平井的吞吐規律

圖2 杜84塊水平井歷年措施構成圖
3)第三階段是以氣態二氧化碳為主的氣體輔助蒸汽吞吐的階段,是對二氧化碳應用的演變階段。借鑒SAGD的氣體輔助經驗,向吞吐井內注入非凝析氣體,對比于氮氣增能[8],非凝析氣體以注入液態二氧化碳生成氣體最經濟實惠,直接注入二氧化碳氣體最方便,注入設備需采用乙方設備[9]。
為解決吞吐開發中低壓及動用不均的問題,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彈性能力提高流體返排能力,補充地層虧空,提高地層能量。由二氧化碳氣體保壓開采機理示意圖(圖3)可以看出,氣體充填虧空地層后,有利于注入蒸汽向未動用區域擴展,增大蒸汽波及體積,提高油層動用程度,并減緩注入蒸汽同上部隔層熱交換速度,提高熱能利用率[8]。

圖3 二氧化碳氣體保壓開采機理示意圖
2018年,為改善興Ⅰ組油井開發效果,在研究區域優選5口井水平井整體注汽,開展氣體輔助整體吞吐保壓開采試驗,選取4 口井注入二氧化碳,累計注氣體2 100×104m3(標況)。注氣體井1口為試驗井組內部井,3 口為興Ⅰ邊部水平井,確保試驗區域整體壓力的提升。試驗證明,隨著氣體注入,井底流壓升高,生產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由于本次試驗的成功,借鑒其經驗,及時跟蹤井組生產數據,2019 年井組周期末期及時進入下輪吞吐,并再次優選井組內2口水平井注入氣態二氧化碳,改善效果依舊明顯。
1)井組地層壓力提高。隨著氣體注入,井底流壓升高,措施后試驗井組地層壓力由2.3 MPa 提高到3.8 MPa,提高了1.5 MPa,有效的補充了地下虧空,補充地層能量,有效抑制水侵。
2)井間剩余油有效動用,井組含水大幅度下降。地層壓力升高后,減少了水侵井組對試驗井組的影響,注入的氣體補充了虧空地層,提高了注入蒸汽的熱利用率,井間剩余油有效動用,排水期縮短,井組含水大幅度下降,由2017年的82.7%降至61.2%。
3)年產油量大幅度提升,日產水平提高。由于氣態二氧化碳的注入,有效驅動了地層原油,井間剩余油動用開采,年產油大幅度提升,年產油量由2017年的0.61×104t上升至2018年的1.37×104t,并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2019年繼續實施向井內注入二氧化碳氣體,累注氣體55.7×104m3(標況),注蒸汽2.5×104t,井組全年產油1.73×104t,比措施前增油1.12×104t,井組日產提高了31 t/d。
1)二氧化碳能有效改善水平井水平段動用不均衡,能有效抑制井間汽竄。
2)二氧化碳能有效提高超稠油地層壓力,補充地層能量,抑制水侵影響。
3)氣態二氧化碳或地層中生成的氣態二氧化碳能夠起到驅油作用,有效動用井間剩余油。
4)非凝析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適宜推廣應用,氣態二氧化碳更方便、更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