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波
(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近年來,隨著骨科器械的改進,骨科手術技術日益成熟,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多,但術后并發癥也隨之出現,如貧血、發熱、嘔吐、腹脹、便秘等,其中術后腹脹緩解不佳,往往影響患者進食、休息及術后康復。穴位按摩和穴位貼敷可調整胃腸道功能,增加腸蠕動,以緩解術后腹脹[1]。新斯的明可增加胃動素的分泌,有利于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大承氣湯可有效緩解腰椎術后腹脹、便秘等臨床癥狀,縮短排氣及排便時間[2]。筆者在臨床中發現術后以承氣湯加減治療腰椎術后腹脹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在山西省中醫院治療的腰椎術后腹脹患者9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對照組男23例,女25例;病程為術后6~8 h;年齡25~84歲。觀察組男26例,女22例;病程為術后6~8 h;年齡30~8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臨床經DR、MRI及CT診斷確診為腰椎疾患,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相關標準[3]。②臨床均接受釘棒系統固定治療,手術時間不超過4 h。③術后患者腹部呈彌漫性膨脹,部分嚴重患者甚至高于劍突,臨床叩診有鼓音,腸鳴音較弱,腹脹腹痛,口干口渴,大便未行,舌紅,苔黃或燥,脈滑數。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不能服用中藥者;意識功能障礙者;合并精神疾病者;術前有胃腸功能紊亂者。
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心理疏導,清淡飲食,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常規予以溫肥皂水500 m L保留灌腸和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上海信誼金朱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770)足三里穴位封閉治療。保留灌腸每日1次。封閉治療:在雙側足三里處皮膚進行常規消毒,用2 mL注射器抽取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垂直進針,進針得氣(深度約2 cm)且回抽無回血后推注0.5 m L,之后使用棉簽壓迫針孔,用同樣的方式于對側足三里注射,每日1次。分別于治療后12、24、48 h觀察臨床療效。
2.2 觀察組 給予化裁承氣湯口服。處方:阿膠、黨參片、大黃各10 g,厚樸、枳實、肉蓯蓉片各12 g,炙甘草6 g。每日1劑,由山西省中醫院煎藥中心統一煎煮,每劑煎至300 m L,每隔12 h服藥1次,連用4次。分別于治療后12、24、48 h觀察臨床療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定標準。治愈:12 h內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脹消失;顯效:24 h內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脹消失;有效:48 h內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脹消失;無效:48 h后腸鳴音恢復和排氣排便,腹脹消失。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的腹脹、腹痛情況,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嚴重[4]。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58%(43/48),高于對照組的79.17%(38/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術后腹脹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24、48 h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同時間點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術后腹脹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腰椎術后腹脹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2 h后 治療24 h后 治療48 h后觀察組 48 7.50±1.01 4.90±1.63△▲ 2.48±1.05△▲ 1.50±0.89△▲對照組 48 7.58±1.05 5.75±1.55△ 4.06±1.88△ 2.94±1.26△
腰椎術后腹脹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麻醉藥物減緩胃腸蠕動;二是術前術后體位的變化,術后需臥床,久臥則傷氣,氣不足則推動作用減弱,胃腸以降為順,氣不能降則逆于上,表現為呃逆、腹脹,腸中糟粕不能被胃腸傳至魄門則停于腹中,硬結而不能下,加重影響氣的傳導;三是腰椎手術術中及術后引流出血一般都在600 m L以上,氣血虧虛則動力受損;四是督脈沿脊椎循行,腰椎手術實為破壞督脈通路,督脈為“陽脈之海”,陽脈受損,陽氣通行受阻,氣行不暢,六腑以通為降,六腑之氣亦有賴于陽氣推動,陽氣不足則六腑運化失調,繼而積于腹中,導致腹脹、便秘出現,辨證當屬陽明腑實證。因此,在應用承氣湯同時加入補益藥物,在蕩滌胃腸的同時,扶正固本,正氣足則胃腸通降功能正常,腹脹得以緩解。
承氣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是治療腹脹、便秘的常用方,但瀉下易傷正氣,而腰椎術后本就正氣虛衰,故本方以阿膠、黨參、大黃共為君藥,大黃攻下導滯、瀉火解毒,為峻烈攻下之品,可迅速消除腸中積滯,但瀉下時易損傷正氣,故加入補氣之黨參、補血之阿膠,三藥攻補兼施,行氣寬腸,瀉下消積,扶正固本。厚樸、枳實為臣藥,行氣導瀉,助氣下行,緩解腹脹;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助大黃通便,助黨參、阿膠補益精血,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使寒熱平和以促藥力。
新斯的明具有興奮胃腸道平滑肌、減輕腹脹、促進排氣的作用。新斯的明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是通過針刺及藥物對穴位的雙重作用,緩解腰椎術后腹脹[5]。陸洋等[6]發現增液承氣湯加減能顯著緩解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腹脹、便秘癥狀,有效改善肛門排氣排便情況。王寶迎等[7]發現大承氣湯可以縮短粘連性腸梗阻患者首次排氣排便時間。郭海軍[8]認為增液承氣湯加入當歸、肉蓯蓉等補血補陽之藥能改善功能性便秘。
綜上所述,化裁承氣湯可明顯促進腰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輕患者術后腹脹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