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摘 要:道德教學的過程中要善用“俗人”、“俗事”, “俗理”,以克服道德的“高、大、上”,使德育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道德“俗”的一面,從而認同美德,相信美德,并能學以致用,持之以恒。
關鍵詞:德育;美德;俗;課堂教學
一提道德很多人就會想到“高尚”、“奉獻”這類詞。而“高尚”、“奉獻”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是難以企及的,難以做到,更是難以堅持的。因此,很多學生會認為道德是完美的,是理想化的,道德高尚的人都是偉人,是高高在上的。這樣的觀點也為學生拒絕道德提供了又一個依據。在道德教學上想讓學生不拒絕道德,就有必要來淡化道德的“高、大、上”。因此,講道德何妨“俗氣”點。也就是說,在道德教學的過程中,要克服道德的“高、大、上”,必須讓道德接地氣,使學生明白道德也存在于“俗”人、“俗”事中,我們“俗”人也是可以辦到、做到人的(當然這里的“俗”不是庸俗的俗)。以下是本人在實踐中的幾點做法:
1 用“俗氣”的理由告訴學生為什么要選擇美德、堅持美德
品德的培養是我們德育教育的目標,從小到大,父母、老師都要求做人要誠實、謙虛、寬容,有禮貌等等。客觀上來講,當一個人堅持做到誠實、謙虛、寬容、奉獻等時,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但一個人能堅持這些美德僅僅因為這樣高尚,因為這是父母的要求,是靠不住的,經不起考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選擇美德,堅持美德,必須為其找到一個可靠并樂于接受的理由。即:高尚道德其實對自己是最有益的!這一理由看起來就有點俗氣了。不過,雖然俗氣,但較接地氣,而且這一理由也是一個人經歷了迷茫,遇到了誘惑時,最能說服自己堅持美德的一個理由了。比如在講誠實守信這一職業道德規范時,我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誠實?有學生立即說:誠實是做人的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我再問誠實是否經常受到考驗,有時是難以堅持呢?對于這一問題,在課堂上我向學生著重強調:理性地認識到誠實對自己最有利,從而選擇誠實是最能堅持的這一觀點。這一觀點雖然顯得不那么高尚,但它很穩固,也很真誠!更重要的是學生喜歡,愿意接受。
再比如在為什么要有謙虛的態度時,我引用富蘭克林的觀點:由于當我謙虛地提出了我的見解,這些意見反而容易為人接受,更少引起人們的反駁。我的意見之所以為人重視,我之所以在議會有那么大的影響,我想這主要歸功于這謙虛的習慣。
既然謙虛這么有利,那我們是否要選擇謙虛。我想學生也會做出選擇的。同樣,在講為什么要有禮貌這一美德時,我也是結合問路的例子,向學生分析有禮貌對我們自己的好處。其實還有奉獻、公正、寬容等美德都可以用上這一俗氣的理由來說服學生去堅持。
2 用“俗事” 告訴學生道德存在于日常“俗事”中,道德要求是“俗人”也可以做到的
很多時候,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離的很遠,結果導致學生認為此知識與我無關,或離我還很遙遠。說實在的,道德的很多要求我自己都沒法做到,而課堂上卻必須告訴學生應該去做。這種情況讓人感到無奈。為了避免這種無奈的局面,課堂上我就想方設法將高尚的道德往日常生活中的“俗事”上套。
當然,這具體的做法不僅僅是把道德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還要分析高尚道德行為背后中的俗氣一面。比如去講道德養成中的“學習職業榜樣”這一內容時,很多學生就舉到雷鋒的例子,當時我問學生:雷鋒,我們學得了?有的同學沉默,有的搖頭。我告訴學生,不要被“模范”兩個字嚇倒。事實上雷鋒也是一個平凡的人,然后我就從雷鋒的身高、相貌、軍事能力等方面介紹。最后還強調雷鋒做的好事中,其實大多數是小事,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平時同學們做的不以為然的小好事(如讓座、扶小孩、撿廢紙等),其實就已經是在向雷鋒學習了。所以,雷鋒離我們不遙遠。不僅僅是雷鋒,每位道德模范都有其平凡的一面,只有平凡,才能接近老百姓,才能為老百姓服務,只有真正為老百姓辦事的人,才配當道德模范。而老百姓的事大多里俗事。從這個角度來說,模范首先是凡人,是俗人,高尚正是在在于平凡的俗人、俗事中。事實上,道德本來就是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道德行為就存在于我們日常俗事中,如排個隊,讓個座,講禮貌,講衛生,不遲到,不曠課等等都是道的行為。總之,課堂上,說理、舉例盡可能地做到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現實,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俗”。
3 符合人性的“俗”不是不道德的,完美的、純粹道德是一種病態
德育課教學中,經常會運用到一些關于奉獻、犧牲的例子,如果在教學中運用到這一類的例子時,只是通過相關人物奉獻、犧牲的高尚來簡單地進行說教就容易陷入鼓吹“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種偽道德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一種純粹的道德,是對道德完美的追求,是超越現實的一種偽善。更為重要的是絕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社會現實是復雜的,如果無論什么情況都要求自己一定要誠實、要守信、要善良,不允許有一點瑕疵。這種要求會使人過于苛求,長此這樣會使人陷入強迫癥的病態之中。而這種強迫癥也會使人對自己、對他人失去了寬容這一美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避免陷入這一“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種偽道德中。
當講到“的哥”曹玉長(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明禮誠信的內容)時, 我問學生:如果是你撿到一大筆錢時,你會想占為己有嗎?如果想了是不是就是不道德了?對于這樣的問題,我認為,人都私欲,凡是人都有這一“俗氣”,但當良知遇到私欲時,經過一翻掙扎后, 最終良知戰勝了私欲,就是在講道德,也是真正的善。因為良知與私欲的斗爭過程,掙扎過程正是人性的體現。面對誘惑,連想都不想,就能抵制,這樣的純粹的道德,完美的道德境界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高不可攀的,對于我們普通的“俗人”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如果對學生講“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一種偽善 ,是一種偽道德。這只能使學生更不相信道德,更抵制道德。而且過于追求道德完美,就像過于講究衛生一樣,會陷入一種“潔癖”。而“潔癖”已經是一種心理病態了。這就和我們德育的目的背到而馳了。
總之,要想讓學生認同美德,相信美德,并能學以致用,持之以恒,在教學過程中何妨多講“俗人”、“俗事”,多分析“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