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安徽 滁州,239000)
手術與麻醉常常導致患者生理與心理功能的紊亂,嚴重者甚至造成強烈心理與生理的應激反應,對手術與麻醉順利進行產生干擾,從而對其病情的轉歸造成影響。舒適護理作為一種個性化、整體化以及人性化護理模式,主要目的是使得患者社會、心理、靈魂、生理上愉快狀態達到最佳,降低或消除其負面的情緒。隨著護理模式不斷的改變,近年來作為“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使得舒適護理理念已經融入圍手術期護理過程中[1]。筆者為探究舒適護理應用于手術室中全程護理的效果與評價,現對50例行手術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舒適護理,取得效果進行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行手術治療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n=25)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12例,年齡 18~65歲,平均年齡為(46.98±2.24)歲;觀察組(n=25)男性患者14例,女性11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45.15±2.95)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手術類型、麻醉方式等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與分組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在手術室內首次接待患者,給予簡單指導,并對患者體位進行調整配合麻醉師完成麻醉,在手術中遵循操作醫生囑咐配合其完成手術,對患者生命體征實施嚴密觀察,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告知醫師,在手術結束后將患者送回病房內[2]。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實施舒適護理:①通知患者實施手術時,告知其手術大致的流程,以及主刀醫師、手術時間、實施麻醉的方式等。對患者近期身體情況進行詢問,了解患者藥物過敏史,將手術室內環境對患者進行解說,告知其手術時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打破對手術陌生感,消除其緊張與焦慮的情緒。②以平穩、動作輕、方向正的方式將患者送至手術床,避免差錯出現,刺激患者情緒。告知患者麻醉時應保持的體位,并給予協助。準備紗布與水,緩解因麻醉帶來的口干不適。③手術中對其血液循環不通暢部位給予按摩,間隔10min一次,使得患者肢體的沉重感減輕。④手術進行時與主刀醫師進行溝通,并協助其完成手術,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應在患者意識恢復后與其進行溝通交流,了解術后其身體狀況,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為患者介紹在術后禁食、下床活動時間以及臥位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將利于患者康復的消息傳遞給患者,并給予支持與鼓勵;正確的對待患者術后軀體不適,為患者康復效果起著促進作用[3]。
護理滿意度量表選用本院自制的量表,共分三個等級,分值100分,非常滿意>90;滿意70~89分;不滿意≤69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n×100%。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本次研究統計數據錄入EXCEL(03版)行邏輯校對,數值變量采用標準差、均數表示。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行Ridit檢驗。
見表1。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為76.00%,組間比較,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n;%)
手術患者術前大部分有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反應,對其心理形成了嚴重的應激源。這些反應常會導致患者耐受力降低,機體跟外部環境出現一系列不適應,且一直維持緊張焦慮的狀態會導致患者下丘腦-垂體-靶腺軸系與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出現變化,機體抵抗能力與免疫功能降低,使手術并發癥發生機率提高[4]。
手術室舒適護理是對患者術前手術治療知識缺乏,術中疼痛的恐懼以及對預后的猜測所制定的具體操作,術前舒適護理讓患者對手術治療充滿信心,護理人員對其親人般溫暖,使其在心理方面獲得安全感與滿足感,為順利進行手術創造良好條件,增加患者手術治療后恢復最佳功能狀態的機率;護理人員在術中給予患者心理情感與生理上的支持,減輕了其心理應激反應,在術后實施探視更是護理人員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5]。本次研究,筆者通過探究舒適護理在手術室全程護理應用中的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為76.00%,組間比較,數據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了應用舒適護理還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內全程護理中應用舒適護理,可消除患者因手術產生的焦慮,提高患者配合度,以及滿意度,改善護患關系,不僅完善了護理的內涵,還為手術室護理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帶去了動力,值得在手術室內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