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亮,楊鑫,李東方,邢偉鵬,王向陽,陳龍龍,曹向陽,崔宏勛
(1.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河南省骨科醫院,河南 鄭州;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本研究選取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脊柱外科在2019 年5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行PLIF 手術的LDD 病人64 例。
術前1 天教授康復鍛煉方法。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2-3 天;術后常規神經脫水、激素、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3-4 天;引流量<50ML 時拔掉引流管,拍攝腰椎的正側位X 線片;術后1 周佩戴支具后可下床行走鍛煉;術后14 天傷口拆線。
術后康復鍛煉:術后1-2 天行仰臥位的踝關節屈伸運動;術后3-14 天行直腿抬高運動;術后15 天-2 月進行五點支撐運動。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加味益氣丸口服:術后第1 天起,每日口服2 次,每次1 袋(6g);每個療程為1 個月,服用2 個療程。
術后康復鍛煉達標情況、ODI。
采用SPSS(x64 v21.0)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術前、術后及隨訪期間收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秩和檢驗或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或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 設為0.05,當 P<0.05 時認為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共納入64 例患者。由于各種原因脫落3 人,最終共有試驗組患者31 例,對照組患者30 例完成隨訪并取得全部實驗數據。

表1 術前2 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
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進行直腿抬高的鍛煉能力均逐漸提高。其中在術后第5-11 天時的統計學差異較明顯(P<0.05)。其余時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兩組間術后康復鍛煉達標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入院時均進行ODI 評分問卷調查,所獲取的統計資料顯示符合方差齊性,無顯著性差異。術后2 月進行隨訪時,結果顯示兩組間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間的ODI 差異比較
脊柱手術歷來以風險程度高,操作復雜且歷時較長著稱,特別對于老年病人,由于臟腑機能衰弱,代償能力不足,術中及術后對于維持機體穩態顯得更為重要[1]。長期以來,脊柱外科醫師們通過給病人輸血來解決有效循環血容量及血流動力學的問題,從而保證各個系統的血液灌注和氧氣供應[2]。其中異體輸血為全世界最為廣泛采用的治療方式,但其帶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常規輸注的異體庫存血中的ATP 和2,3- DPG 等物質的含量更低,血紅細胞變形能力、抗滲透壓細胞溶解能力以及血紅蛋白攜氧能力也更差,在輸注后難以立即承擔攜氧供氧功能[3]。實際上氣虛血瘀證候引起人體運動機能的下降也較為明顯,張蓉[4]通過分析戰士訓練前后身體狀況,發現氣虛、血瘀均為運動性疲勞的重要相關因素,說明氣虛和血瘀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體能下降。
術后在院期間的運動數據得到了良好的客觀量化及記錄,康復鍛煉達標情況得以明顯改善。實驗組在院期間短期內的康復鍛煉達標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但在出院前差異逐漸縮小。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運動性疲勞的狀況隨氣虛血瘀證候的改善而改善。在本次研究中,兩組在術后2 月的ODI 方面并無明顯差異,分析認為機體經過較長時間的自我調整,以至于患者在身心方面的障礙逐漸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