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精神/責任/醫患關系/理解與尊重
在信中,譚文斐回憶了他與父親兩代醫者曾經歷的幾場重大手術,生死關頭的驚心動魄,令人動容。譚文斐在信中說,因見證醫療糾紛給父親帶來的痛苦,自己曾決心不從醫,但父親彌留之際把他叫到身邊囑咐:“麻醉工作風險高,沒有人愿意從事,你是我的兒子,我希望你能勇挑重擔。”如今,譚文斐已是醫學博士、教授、麻醉醫生。
@ 豆芝鵝:最近發生不少令人痛心的傷醫事件,醫患關系問題被熱議。醫者當有仁心。患者也當有敬畏科學、尊重自然規律的平常心。理解從來不是單方面的,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
@ 禮誠澤:醫生也是普通人,也有著普通的家庭,壓力和堅守一直都在。
@ 譚文斐:手術結束我都會聽一聽患者蘇醒后說的話,如果他們驚嘆術中毫無疼痛,我就會很滿足,這是我工作中最大的獲得感和成就感。

數據來源:世界麻醉醫師學會聯合會
一名合格的麻醉醫生,要在手術過程中控制好患者的血壓、心跳等指標,還要處理手術過程中的各種突發狀況。手術室外,他們要根據情況給予患者鎮痛、鎮靜治療。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只有約7.6 萬麻醉醫生,意味著平均每2 萬人僅擁有約1 名麻醉醫生,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的數據,2017年全國住院病人手術人次高達5595.71 萬,但麻醉科醫生與外科醫生的比例為1 ∶5。中國醫師協會分娩鎮痛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米衛東表示:“近年手術量每年大概增長10%,但麻醉醫師數量每年大概只增長5%,遠遠趕不上手術量的增速。”

小眾文化/代際溝通/情懷/尊重與包容/創新
在這場名為“二零一九最美的夜”的晚會中,那些“90 后”“00 后”熟悉的電影、音樂、動漫、游戲元素紛紛登上舞臺,國樂與交響樂交相輝映,“二次元”與“三次元”激烈碰撞,網友們紛紛表示“看得頭皮發麻”“這就是我夢想中的晚會”。
@ 好冷地說:看過了各式各樣的晚會,年輕人很難再被打動,除非有特別好的創意超出大家的預期,而這臺晚會顯然做到了。虛擬歌手“洛天依”和國樂大師方錦龍搭檔表演《茉莉花》,“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彈奏《哈利·波特》主題曲,這樣的跨界充滿了驚喜。
@ 知書少年:最讓人感動的,是那些曾經不被大人們重視的童年回憶,不被“圈外人”理解的小眾文化,都被放在了舞臺中央,被“狠狠地”尊重了一次。
@ 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曹東勃:我們應當把“B 站”的這場晚會理解為“00 后”帶著他們的“二次元”文化來到主流文化廣場所做的一次展演和宣示,其姿態是善意的,是存異求同、美美與共的,是旨在增進代際理解和溝通的。守持主流文化立場的年長者們,應當對此感到欣慰,沒有必要驚慌失措、進退失據。
自理能力/溺愛/社會分工/選擇
@ 我行我速方向: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如果家庭條件允許,找保姆照顧孩子也未嘗不可,可以讓孩子把省下來的時間花在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 你的黑發他的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論經濟條件如何,孩子已經上大學了,應該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不能一味寵溺孩子。生活中總會有“遠水難解近渴”的突發情況需要自己處理。
@ 陌上行舟:從小家里大人就告訴我,自己能動手完成的事,盡量不要麻煩別人。做家務也是一種運動,勞逸結合,有益身體健康。
眼界與格局/技術發展與應用長遠發展/知識產權

前不久,原昌宏在接受中國媒體的采訪時表示,自己當時沒有為二維碼申請專利,是因為這樣做不利于二維碼的傳播、發展,他希望自己開發的東西被更多人使用。原昌宏還表示,發明二維碼時只想過用在工業方面,沒想到會被作為移動支付手段。他對于二維碼通過微信等APP 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感到非常高興。
@ 魚傳半尺素:計算機的發明最初是用來計算導彈飛行軌跡的,現在卻為普通民眾所用。
@ 海Y 清:我記得十年前二維碼還被評為“最沒用的發明”之一,如今,這個看似簡單的創造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永遠也不要低估一項發明存在的意義。
@jerryking:純粹為了推廣技術值得敬佩,但如果申請了專利也不必予以否定,畢竟知識產權理應得到保護。
見義勇為/善意/感恩/法律與道德
2020年1月2日,此案開庭審理。法院審理認為,孫先生的救助行為沒有過錯,不違反診療規范,無須對老人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
@ 學習中的人吧:看過相關科普,心肺復蘇按壓極有可能造成肋骨斷裂,在醫院接受搶救也是如此。
@ 凱風北吹:孫先生是有從醫資質的專業人員,普通人遇到突發情況,還是應該盡快撥打120 求助,不建議輕易采取急救措施,以免耽誤搶救。
@ 今夜沉睡了:合理、正確的救援措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
自主學習/自律/付費服務/惰性
連續兩次職業資格考試失敗后,張航決定購買帶有助教服務的線上課程,花錢“治懶”。他說自己缺的不是學習資源,而是堅持到底的毅力。每天上午,助教會將當天學習的知識點和配套練習題通過微信發給張航,張航須在晚上12 點前做完練習題發給助教,并在微信小程序上打卡。如果連續7 天沒有完成作業和打卡,助教就會打來督促電話。
@ 輕樹w_:對我來說挺管用的,單純為了花了的錢也要完成學習任務。
@Trying:雖然花錢“治懶”通過了考試,卻容易讓人產生依賴性,治標不治本。而且萬一產生了厭煩心理,會不會忍不住掛掉助教的電話?
@ 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張會杰:課外輔導班貫穿了很多同學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進入大學后,不再有人督促,同學們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網課的棄學率極高。因此部分同學開始依靠線上的“助教”“學管”。但如果事事都依賴報班,很可能會導致同學們喪失自主學習的能力。
資源互通/交流與合作/綜合素質

@ 叫獸寇老師:“TP-Link”來了!優勢互補、聯合培養,解決了上北大還是上清華這個世界級難題。
@ 李小粥:非常考驗選課同學的決心和毅力,畢竟要跑去校外上課,如果不是非常有興趣,很難堅持。
@ 瀅瀅忘川:這類課程的成績不影響績點,同學們可以更自由地選擇那些感興趣的、對自己將來科研或工作有用的課。但畢竟還是會打分,所以又比普通的旁聽課更有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