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銘
[宋]文 同
文 開化中學 汪傳鋒
2019—2020 學年第一學期衢州市四校聯考高二年級期中測試卷
公字君瑜,世居關中。少舉進士,授扶溝縣主簿。民狃悍猾,務不直以亂治,亡所尊畏,侮慢驕狠。公至,不能耐,繩以國律,無所借宥。久之,惡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無犯,入即齏汝肉矣。令嘗間語公,謂寰內之治,難以比諸外,當少寬,取無事以去;不爾,忽失慮,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內外之異,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職在奉助,惟知以殉公為稱,不知其余矣。
改知虹縣。虹俗尚雜惡,昧利而嗜訟。公初來,謁守。守視公少年,易之。撼以虹治,留公假州局。公曰:奉詔書,不敢私自免,試往臨之。茍有可以上關,愿府無見爽相庇賴,事不枝柱,政無難為矣。守頷之,曰:然。既至嚴肅閉默眾莫測其端涯但密記奸桀疏捕幾輩白府逐他所。自是一境平靜,以善譽聞。
富人責租,使其奴毆逋者。公曰:奴罪當然,教之者主耳。并錄之。主懼,匿不出;捕急,其徒計賂人代焉。至廷下,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則爾,其質乃賤隸。袒視之,膚革皸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自是強宗大姓,俯首躡地,謂神為公矣。
移綿州羅江縣,蜀人柔良畏事,索摩撫,公易虹治,一用清簡。未逾時,縣事已告無所設。簿書凝然,械杻積蠹,廡下徒吏,偃居門宇終日。居甿不識追胥之擾,盡力田事。新黌舍,聚良子弟,置師教之,親為講說義訓,使循服,其父兄感泣入謝。
遷屯田郎中,宰相方將汲用,而公遂病至不起,享年五十二。嗚呼!公為人器宇儻蕩,望之魁崛偉人也。喜大節,善論議,于世務纖悉無不該究,聽之灼灼,皆可立施用者。與人款曲,接以恩決,無一不相能,故死之日,上下咸嗟悼之。
(選自《全宋文》卷一一〇七,有刪節)
16.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務不直以亂治 務:從事
B.留公假州局 假:代理
C.富人責租,使其奴毆逋者 逋:拖欠
D.遷屯田郎中,宰相方將汲用 汲:引導
參考答案
D (汲:提拔)
公字君瑜,世居關中。少舉進士,授扶溝縣主簿。民狃悍猾,務不直以亂治,亡所尊畏,侮慢驕狠。公至,不能耐,繩以國律,無所借宥。久之,惡少相教敕避去,曰:是不如他人,慎無犯,入即齏汝肉矣。令嘗間語公,謂寰內之治,難以比諸外,當少寬,取無事以去;不爾,忽失慮,中其奇,安可悔?公曰:用法有內外之異,非朝廷所以待天下之意也。愚職在奉助,惟知以殉公為稱,不知其余矣。
解析
這是一篇墓志銘,記述了石君瑜為官一生的經歷和政績,展現了他勤于政務、善于體察民情且為人剛正不阿、親和友善的品性。
這道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實詞的用法,較之虛詞的用法通常來說更容易些,但從這道題的平均分來看,僅為1.57 分,同學們對實詞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選項A
這是答錯的同學中選得最多的一項,很多同學將此處的“務”理解成名詞“事務”,是不準確的。
判斷詞義,首先要找到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瞻前顧后進行推敲。原文中的句子是:“民狃悍猾,務不直以亂治,亡所尊畏,侮慢驕狠。”很顯然,“民”在這個句子中充當主語,其后的“狃悍猾”“務不直以亂治”“亡所尊畏”“侮慢驕狠”都是“民”的所作所為,所以“務”在此處的詞性應是動詞,譯成名詞“事務”就解釋不通。
同時,我們可以聯系已經學過的課文,進行比較推敲。結合課文《過秦論》“內立法度,務耕織”一句中“務”字的用法,以及課文《與朱元思書》“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中“務”字的用法進行比較,可以推斷出,這里的“務”字與“務耕織”一句中的“務”字詞義相同,為動詞“從事”,“務不直”即“從事非法的事”。連起來翻譯就是:“當地百姓向來兇悍狡猾,從事非法的事來破壞法治,心中無所敬畏,輕侮散漫,驕橫兇狠。”
選項B
選這一項的同學較少,是因為大家對“狐假虎威”等成語較為熟悉,對于將“假”解釋為“借”或“代”的用法也比較熟悉。此處翻譯成“代理”,放進文中進行翻譯也很通順。
選項C
這一選項中的“逋”不是常見、常用字,但是在課文《陳情表》中我們學習過“責臣逋慢”,“逋慢”即“怠慢不敬”,有“拖欠”之意。再聯系前句中的“富人責租”的表述,可以推斷出“使其奴毆逋者”的意思是“讓奴仆毆打拖欠田租的人”,此處的“逋”翻譯成“拖欠”是正確的。
選項D
選擇正確答案D 項的同學雖然近半數,但從考試后的反饋情況來看,很多同學是憑借運氣,靠猜測答對的,并沒有真正準確地理解詞義。
“汲”的本義是“從井里取水”“從低處打水”,而“引導”也是其引申義之一。但在這個語境中,文章的前半句有“遷屯田郎中”的表述,提到了官職的調動,后半句提出“宰相方將汲用”,同學們就應當自然地想到與官職調動有關的動詞。因此,“汲”翻譯成“提拔”,“汲用”則為“提拔重用”之意,才更符合語境義,譯為“引導”則與語境不合。
方法歸納
文言實詞釋義,考驗的是同學們的文言文知識儲備和文言語感,是一項須日積月累才能不斷提升的能力。但其中依然有方法和規律可循。
從這道題的解答來看,有以下幾點值得大家在答題時參考:
首先,聯系上下文,瞻前顧后推敲語境義。
其次,聯系課本知識或熟語、成語中的用法,對號入座,化難為易。
再次,根據句子語法,推敲詞性。
此外,根據文言文句式中對偶、對稱的特點,有時也可推敲出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