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 全, 彭 佳 樂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第一分局,四川 彭山 620860)
地下空間工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防水問題,而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越來越承擔著社會發展中市政建設的重要責任,只有不斷完善合適的防水技術和防水系統[1],才能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中,采取適合的防水設計措施和施工對策,對系統全面地發展地下空間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筆者結合天府水城新區南片區地下綜合管廊施工實例,闡述了城市綜合管廊的防水設計情況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該工程主體結構中底板、側墻和頂板采用的防水卷材分別為1.6 mm厚預鋪反黏型TPO防水卷材、1.6 mm厚自黏型TPO防水卷材,四周滿包,側面卷材外防護采用磚砌120墻。防水卷材技術指標需滿足《熱塑性聚烯烴(TPO)防水卷材》GB27789-2011規范的相關要求,物理力學性能達到H類指標,拉伸強度不小于12 MPa,斷裂伸長率大于500%;不透水性:壓力3 MPa時保持120 min不透水;人工氣候加速老化時間(h):1 500;低溫彎折性:-40 ℃無裂紋。進場的TPO防水卷材的片材優先采用具耐根穿刺性能的產品。鋪設防水卷材時,其陰陽角需按相關規范加強,搭接寬度(80 mm)需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綜合管廊在主體結構施工時應根據其重要性布置重點防護區,特別是變形縫、人行出入口、吊裝口、排風口等關鍵部位。綜合管廊主體結構中應在兩側底板澆筑前在施工縫中間位置埋置鋼板止水帶;同時,在通風口、吊裝口、人員出入口等管廊內設置泵坑或在較易積水分區設置防地面水倒灌措施。
為方便施工和管理,綜合管廊主體結構每段的間距不宜大于30 m,現場為隔艙施工,主體結構側墻內安置止水鋼板。變形縫的設計主要考慮其密封性、防水性,同時兼顧施工操作方便、重點部位突出、特殊部位容易檢修等條件,且不超過允許沉降30 mm的最大差值。變形縫作為防水施工的重點和難點(圖1),在其居中位置埋設中埋式橡膠止水帶,止水帶兩側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填縫,并用聚氨酯密封膏對嵌縫進行填充封堵的防水組合方法(圖2)。在變形縫處理過程中,從材料的運送、卸載、儲存、安裝到維護都應嚴格遵從生產廠家給出的方法。變形縫施工前應保持施工面的清潔。應按照設計要求選取各項物理指標均合格的止水帶材料,保證其表面完整、無裂縫,內部充實、無氣泡或浮渣;止水帶接頭采用高溫熱接,接縫位置均勻受熱,兩接頭不重疊,接口處無裂口或脫膠現象。變形縫與止水帶應使其中心線處于同一水平面上,止水帶安裝時不得損壞其材質,無孔洞。止水帶施工過程中避免直接與強光接觸,露天應用草袋等遮擋物遮蓋,防止紫外線輻射造成橡膠老化。

圖1 主體結構通用防水構造斷面圖
(1)施工要點: ①在底板與側墻交界位置(即距底板50 cm中間部位)安置止水鋼板,在止水鋼板兩側用膩子型遇水膨脹止水帶粘接,以進一步加強其防水效果,同時,在外側墻上增加1 m寬、1.6 mm厚自黏型TPO防水卷材加強層(圖3);②倒角位置防水加強層寬度為每側250 mm;③在頂板加強層固定點涂抹低模量聚氨酯密封膠,側墻固定外貼式止水帶。
(2)施工中因特殊原因影響造成混凝土不能一次澆筑完成,初凝時間過長。為保證管廊主體結構的質量,應在工作縫處增設止水鋼板,以確保澆筑后無裂縫。

圖3 底板轉角防水節點大樣
底板的防水處理措施。作業時應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低模量聚氨酯對縫隙進行密封處理,這種處理方式能較好地隔離開水分擴散,確保水分不從底部滲漏,不對管廊內部主體結構造成損壞,使管廊的防水效果得到加強。而局部的基面受潮現象可利用空鋪技術解決,使基面擁有穩定防水的保護層。管廊內部管道焊接時,不得損壞管道防水保護措施,以保障后期工程質量。至于搭接邊區域,應用隔離膜技術實現加固穩定的作用以滿足相應的施工規范。
在實際的施工案例中很難做到單靠外貼式止水帶實現與混凝土的緊密貼實。因為貼面始終有空隙存在,防水效果不佳。該工程改用中埋式止水帶與嵌縫材料復合應用的防水施工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種困擾,同時增加了防水附加層(圖4),進一步增強了防水能力。

圖4 底板變形縫防水構造圖
為防止變形縫滲水,在管廊的每段交接口變形縫中安裝了橡膠止水帶,橡膠止水帶位于墻體中心位置,橡膠止水帶與止水鋼板交接處用鉚釘錨固并用聚氨酯嵌縫。防水附加層寬度為1 m,附加層分布在管廊變形縫兩側,用以增強墻體的防水性和穩固性。采用聚氨酯密封膠材料對嵌縫部位實施封堵,將其均勻充分地涂抹在嵌縫位置,在頂板變形縫下方安置接水盒,將變形縫處的滲水引流到管廊內側的排水溝,從而保障變形縫的排水性。防水附加層與嵌縫構造的做法見圖5、6。
由于該路段兩側的給水、中水、電力、通信、燃氣等管線都需要在管廊內部穿線,而管線出入孔又是滲漏最嚴重的部位,故將電力電纜及通信線纜出線口采用預埋標準預制件,其主體結構混凝土均采用防水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為C40,抗滲等級為P8,混凝土的堿含量不大于3 kg/m3;給水、中水等管線采用預埋防水套管,套管內帶防水隔板,以防澆筑后雨水倒灌(圖7)。套管內帶止水環,止水法蘭直徑不小于50 mm。
由于管廊細部構造或節點位置較為隱蔽,施工難度較大,導致施工縫、管線出入孔、滲漏點等部位容易發生漏損,一旦發現需及時修補處理以保障管廊的正常使用。筆者闡述了具體的修補方法:

圖5 頂板變形縫構造圖

圖6 側墻變形縫防水構造圖

圖7 12孔φ200電力出線排管剖面圖
(1)沉降縫漏水的修補。在漏水部位,先開鑿出一個注漿管槽,用清水處理后將注漿管埋入其中,如果出現較大漏水,則先用管子將內部水分和
氣壓排出,再用堵漏材料快速封閉,灌注防水砂漿堵漏,填補完整管槽,處理好漏水面;如果為小量漏水,則采用防水涂料封堵滲漏,使用不小于漏水部位混凝土強度的防水灰漿填補,最后用鋼絲網片抹平即可。
(2)大面積滲漏部位的修補。首先對基面實施鑿毛處理,清理干凈后用水泥防水涂料浸潤表面,以起到潤滑和粘接填補料的作用,處理面全部濕潤后用防水灰漿填補,最后用鋼絲網片抹平即可。
(3)點狀滲漏的修補。首先使用電錘在滲漏部位鉆孔,然后將注漿管插入內部排出內壓,在內部氣體和壓力排除干凈后立即用堵漏材料封堵,待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后利用水溶性聚氨酯灌漿料再次封堵,確認填補料充分填充并無滲漏后將注漿管管口封堵,用鋼絲網片抹平處理面,保證修補面光滑平整。
鑒于綜合管廊不同于其他市政工程,屬于地下隱蔽工程,交付后,對于管廊出現的問題并不能第一時間發現或處理,而后期處理難度又較大, 故確保管廊防水的施工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 從選材開始就應對其耐腐蝕性、耐水壓、抗滲性等各項性能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滿足要求且經濟的材料,施工過程中重點檢查和保護防水材料也成為關鍵,確保其按規范要求施工,進而保障管廊的整體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