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政, 何 偉, 楊 皎, 趙曉全, 陳 林
(1.四川師范大學 西南國土資源評價與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610066;2.四川師范大學 地理與資源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610066; 3.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重慶401121)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是指轄區國土在人類的利用下能夠保持自我組織結構功能的正常運轉,并且不對其他系統產生影響,使國土、人類、生物、外界環境之間共生過程得到持續發展的一種狀態,主要包括活力、組織力、恢復力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4方面特征[1-2].近年來,伴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凸顯,國土利用生態健康作為國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備受關注.因此,評價國土利用生態健康并制定合理調控措施是當前區域健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始于20 世紀末期,國內外相關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國土利用生態健康內涵、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機理、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分析和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調控等方面[3-4].研究尺度以單一國土生態系統與市域、縣(區)、鄉(鎮、街道)等基本行政區為主[2,5],涉及城市[6]、濕地[7]、草地[8]、河流[9]等類型.研究方法大多依據活力-組織力-恢復力(VOR)理論,從“活力-組織-彈性-功能”等方面構建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的指標評價體系[4].本文以長江上游山丘區宜賓市為研究對象,綜合考慮國土生態系統與人類活動間的相互作用,將偏自然的“活力-組織-彈性-功能”理論與表征“人地相互關系”的PSR 模型相結合,利用格網模型將遙感數據、國土利用數據以及面板數據統一轉化,在實現多元數據兼容、細化評價空間精度的同時,達到單一生態系統向復合型生態系統的拓展,從而建立適宜的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體系;以公里格網為基本評價單元,測度各格網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采用ESDA 空間探索技術揭示格網尺度下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分異規律,并利用因子探測器直觀展現各因素決定力大小.旨在豐富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研究內容,為區域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提升提供針對性的對策.
1.1 研究區概況 宜賓市位于四川省東南部,介于103°36′E ~105°20′E,27°50′N ~29°16′N 間,中心地理坐標為(103°36′E,29°16′N),下轄二區八縣,總面積達1.3 ×104km2(圖1).該區域是四川盆地至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嶺谷相間,平壩狹小零碎,為“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景觀分布格局,呈西南高、東北低態勢[10-11].2015 年,全市人口總計554.29 萬,地區生產總值達1 525.94 億元,近5 年GDP 增速均保持在8.3%以上,穩居四川省第四位.宜賓市擁有豐富的煤、鐵礦產、水能、旅游、航運以及農業資源,為區域開發奠定了基礎.憑借著其位于成渝經濟區、南貴昆經濟區、攀西經濟區融合點的區位優勢以及“長江上游輻射吸納川滇黔的區域中心”“國際化生態山水文化名城”戰略的啟動,經濟發展不斷加快,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截止2015 年底,城鎮化率高達48.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宜賓市外來人口不斷增加,在為區域發展提供勞動力保障與技術的同時也加大了區域資源環境的壓力,區域國土生態可持續發展面臨新挑戰.因此,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國土生態發展規劃戰略的大背景下,開展市域內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研究對于國土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以及生態屏障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2018 年7 月,經報國務院批準,撤銷宜賓縣,設立宜賓市敘州區,但本文所用數據截止到2016 年,故仍沿用撤銷前名稱.
1.2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本研究中縣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主要來自于《宜賓市統計年鑒》(2016年)、《宜賓市統計公報》(2016 年)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網站發布的信息.國土利用現狀數據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環境數據中心(http:/ /www.resdc.cn)下載的2015 年Landsat ETM+、OLI影像解譯得到,空間分辨率為30 m×30 m.考慮研究需要,類型確定為耕地、林地、草地、城鎮建設用地、農村居民點、水域、獨立工礦及交通用地. DEM 數據來自于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search.earthdata.nasa.gov)提供的ASTER-GDEMV2 30 m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數據.利用ArcGIS 10.2 中創建漁網工具,生成1 km ×1 km 的公里格網,宜賓市共生成為13 307個公里格網,由于涉及的評價指標較多,利用空間統計工具將各指標細化到空間格網評價單元上,實現多元數據的轉化.
圖1 研究區地理位置示意圖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tudy area
2.1 PSR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國土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基本保障,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自然要素,自然與人類活動的綜合體,系統內部健康與否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指標體系時必須綜合考慮國土生態系統內部與人類活動間的相互作用.本文將PSR 模型與“活力-組織-彈性-功能”理論相結合,遵從指標選取的完整性、科學性、靈活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參照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12-14],結合宜賓市的實際情況,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共選取了10 個評價指標構建了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將偏自然的系統內部“活力-組織-彈性-功能”與表征“人地相互關系”的PSR 模型有機結合,達到了評價的內在要求,有利于反映國土生態系統真實狀況.其中“壓力”是國土資源自身缺陷狀況與人類活動對國土及周邊環境的影響,選取地形破碎度、土壤侵蝕、人口密度與人為活動壓力指數來衡量,人為活動壓力指數參考相關研究成果[14-16]對人為壓力強度參數設定.“狀態”是國土系統結構與功能所呈現出的狀態,并通過“活力-組織-彈性-功能”理論來闡述:活力是指國土生態系統的能量與活動性,以歸一化植被指數表征[17];組織是指國土生態系統的結構的復雜多樣性,以景觀多樣性指數來表征[18];彈性是指國土生態系統在脅迫條件下維持其結構和功能的能力,以生態彈性度來表征,生態彈性度的計算參考了徐明德等[13]的研究結果;功能凸顯國土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服務的能力,以生態服務價值來表征,其中單位面積上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采用潘耀忠等[19]與謝高地等[20]基于專家建議優化的體系標準;“響應”是指人類為國土生態恢復所采取的政策性措施,主要包括環保投資金額與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具體情況見表1 和2.
表1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Tab. 1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表2 國土利用類型相關參數對照表Tab. 2 Table of related parameters of land use types
2.2 基于格網模型的熵權綜合評價法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指標因子涉及到遙感數據、國土利用數據以及面板數據相關的自然、社會、經濟多種評價因子.本文為了方便多元數據的轉化與兼容,豐富評價單元屬性維度,細化評價區域空間精度,采用格網法進行空間索引的建立與矢量數據的柵格化[21].同時為了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采用較為客觀的熵值法確定權重,并利用綜合指數法對研究區各格網的國土利用生態健康值進行評價.其具體步驟為:
1)格網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其中,Xij為標準化后的值,xij為第i個格網第j項指標的值,xjmin、xjmax為區域內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最大值.
2)熵權法求取權重:
(a)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ej:
其中,k >0,k =1/ln(n),n 為評價單元總個數,ej≥0.
(b)計算第j項指標權重值wj:
其中,ej為信息熵,m為評價指標個數.
3)健康值計算:
其中,F為健康值,wi為第i 子系統的權重,xij為標準化值,m為第i子系統所包含的指標數.
2.3 空間探索性分析 空間探索分析是一種強調以空間關聯測度為核心,以揭示研究對象空間相互作用機制為目標的數據空間描述與可視化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全局自相關與局部自相關[22].全局空間自相關主要探索屬性數據值在整個區域空間的分布特征,全局Moran's I 指數是反應分布特征的合意測度指標,指數介于-1 與1 之間,大于0 表示正相關,小于0 則表示負相關;局部空間自相關主要用于分析各單元屬性值在異質性空間的分布格局,度量每個區域與周邊區域之間的局部空間關聯程度,局部Moran's I 統計量越大表示相似觀測值的區域單元空間集聚,越小表示不相似值的區域單元空間集聚[23].
全局Moran's I指數計算公式為:
局部Moran's I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wij為空間鄰接原則建立的權重矩陣,xi與xj分別為第i與第j個單元評價值,ˉx為n個評價值的均值[21].
2.4 地理探測器分析法 地理探測器是由王勁峰等[24]提出的一種檢驗單變量的空間分異性以及通過檢驗兩個變量空間分布的一致性,探測兩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計量統計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因子探測器、風險探測器、生態探測器、交互探測器[24-26].本文運用因子探測器對宜賓市國土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指數空間分異規律進行驅動力探測識別,其實質是通過比較因子指標在不同類別分區上的總方差與其在整個區域上的總方差,計算公式如下:其中,PD,F為影響因子D對宜賓市國土生態系統綜合健康水平空間分異規律的探測力指標;nD,i為次一級區域的樣本數;n、分別為整個區域的樣本數與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綜合評價指數空間分異規律的方差;m、分別為次一級區域的樣本數與方差;PD,F介于0 與1 之間,值越大,表明該分區因子指標對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分異規律影響越大[27].綜合考慮宜賓市自然、社會、經濟情況,遵從指標因子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選取P1(土壤侵蝕度)、選取P2(地形破碎度)、選取P3(人口密度)、選取P4(人口活動壓力指數)、S1(歸一化植被指數)、S2(景觀多樣性指數)、S3(生態彈性度)、S4(生態服務價值)、R1(環保投資金額)、R2(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共計10 個指標.
3.1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分析 為了反映宜賓市各區縣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將格網內的國土生態各系統健康指數在ArcGIS 平臺,利用匯總統計數據工具統計得到各區縣的健康平均指數(圖2).由圖2 可得到宜賓市各區縣國土生態系統綜合健康狀況與壓力、狀態、響應子系統的具體情況.
2015 年宜賓市各區縣國土生態系統綜合健康平均指數圍繞0.60 上下波動,區域發展相對均衡,這得益于宜賓市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氣候溫和,常年熱量充足,雨量充沛,河流廣布,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狀況較好.各區縣中僅有筠連縣、屏山縣與興文縣超過全市平均值,最高為0.65(屏山縣、興文縣);其他區縣略低于平均水平,最低為0.59(南溪區),中心城區與郊區縣差異較大.差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各區縣土地利用結構不同,南溪區與翠屏區建設用地面積比重較大,植被覆蓋度相對于郊區縣較低,導致國土生態系統“活力-組織-彈性-功能”水平低,其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較差.
為了揭示系統內部健康狀況,從壓力、狀態和響應3 個維度加以分析,可以發現:市平均壓力健康指數為0.71,二區八縣指數高且比較均衡,其中最高值為屏山縣與筠連縣的0.77,最低值為翠屏區的0.63,這與該區域地形地貌關系密切,屏山縣與筠連縣處于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高且地形較為破碎,土壤易被侵蝕,生態環境壓力大;翠屏區雖然人口壓力指數大于其他區縣,但地形較為平坦,平均海拔僅為371.20 m,加之長江的強大生態修復功能對壓力的緩解作用,壓力指數并不高.
二區八縣平均狀態健康指數圍繞全市平均水平0.67 上下小幅波動,區縣之間差異不大,表明面對人類施加的壓力國土系統內部都能呈現出良好的狀態.全市植被覆蓋度高,生態環境質量較好,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強,導致區域間差異小.這也是該區域打造國際化生態山水文化名城的自身優勢.
二區八縣平均響應健康指數呈現“三級階梯”的態勢,第一級階梯為高值區,主要包括興文縣、筠連縣與翠屏區,其響應健康指數均大于0.35,該區域是宜賓市的工業集中區,在面臨產業化轉型與生態經濟的建設中,政府投入相對較大;第二級階梯為中值區,其值介于0.30 ~0.32 之間,主要包括:長寧、宜賓與屏山三郊區縣.三級階梯為低值區,主要包括江安縣、珙縣、高縣與南溪區,生態系統健康響應指數均低于0.24,該區域生態環境較好,政府對環保的投入較小.
為了明確研究區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程度的差異,需要對其進行分級處理.本文利用ArcGIS 中自然斷裂法,通過對比分析方差合優率GVF 值將生態健康值劃分為不同離散類,尋找數據間的“斷裂”之處,使數據類間的差異最大,類內部的差異最小,實現“物以類聚”[28].依據研究需要,將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綜合指數分為3 個級別,分別表征不同的健康狀況,依次為健康、亞健康與不健康.通過計算發現,在0.38、0.59、0.63 處數據出現明顯的斷層,將13 307 個數據劃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0.38,0.59)、第二級階梯[0.59,0.63)、第三級階梯[0.63,0.73],三級階梯分別對應國土利用生態不健康、亞健康、健康狀態.各級別的區域特征參考了徐明德等[13]對于土地生態系統不同健康狀況區域的定義,具體情況見表3.
依據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分級標準對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進行分級評價.由圖3 可得,國土生態系統不健康區域主要集中于宜賓市東北部平原丘陵區與南部高原盆地過渡區,主要包括宜賓縣西部的泥溪鎮、東部永興鎮與白花鎮,翠屏區中部城區,南溪區東南部與江安縣西北部接壤區域以及珙縣中西部上羅鎮與玉和苗族鄉及其周邊地區,面積達3 214 km2,占區域總面積的24.15%.該區域生態結構不合理,活力較低,出現大面積的生態環境異常區,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相關政府部門要積極采取措施,優化國土利用類型空間結構,恢復生態用地,加大環保投資,制定相關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同時加強防災減災能力,提高自然災害的預防與處理能力,建立健全國土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機制,改善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為打造長江上游生態城市、國際化生態山水文化名城而努力.
表3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態分級Tab. 3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land use
圖3 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圖Fig. 3 Ec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land use in Yibin City
亞健康區域面積較不健康區域面積大,約占區域總面積的29.78%,該類型集中分布于翠屏區、南溪區與江安縣境內,零散分布于各區縣.表明全市國土生態系統雖然敏感性區域較多,但基本能發揮正常的生態功能,生態經濟基本可持續.因此,該類型區在保持原有現狀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影響國土生態健康的障礙因子,尋找主要矛盾,并提出針對性措施.
健康區域面積達6 131 km2,占區域總面積的46.07%.該類型主要分布于屏山縣中西部,筠連縣與興文縣中部、南部以及零散分布于其他區縣.該類型區在應對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的問題上,主要工作是保持與防范.未來幾年是宜賓市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期,生態經濟協同發展,資源環境友好發展離不開國土生態健康發展.
3.2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空間探索分析 本文運用空間探索分析法,選用Moran's I 作為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差異性規律的評判標準,揭示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空間集聚格局特征,便于為區域進行國土生態整治工程項目布局尋求合理的選址參考等.將評價數據導入Geoda 10.0,建立一個rook 一階空間權重矩陣,得到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Moran's I 值,并采用蒙特卡羅模擬的方法在99.9%的置信度下進行顯著性檢驗.為進一步分析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局部空間自相關程度,需將Moran散點圖與LISA顯著性水平有機結合.依據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Moran's I指數,在5%顯著性水平下繪制LISA集聚圖(圖4(B)).
由圖4(A)可得,2015 年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Moran's I值為0.447 179.通過Moran散點的分布狀況可以定性各區域與周邊區域某地理現象或者某一屬性值的相互關系.屬性值存在較強的空間正相關的點將落入HH(“高-高”)和LL(“低-低”)象限,即自身健康水平高周圍高,自身低周圍低,具有均質性;存在較強的空間負相關的點將會落入LH(“低-高”)和HL(“高-低”)象限,即自身健康水平高低與周圍相反,具有異質性.根據屬性值落入區間的情況可知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在市域內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
由圖4(B)可得,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大部分呈空間不顯著性,具有空間相關性的以正相關為主,主要是高值或低值集聚區.其中HH(“高-高”型集聚)呈片狀分布于屏山縣東部與西部、興文縣中部、南部以及筠連縣中部、西部.屏山縣全縣植被繁茂,其境內的老君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東西長約11.6 km,南北寬約7.4 km,總面積3 500 hm2,在今后的發展中將生態保護工程放在第一位,切實保障全縣生態不退化.筠連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垂直地帶性明顯,生物種類繁多,未來要以創建省級生態縣為抓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國土資源優勢高標準打造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同時加快構建“畜牧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興文縣生態環境優美,旅游業十分發達,在面臨越來越大的旅游壓力背景下要以“綠色”為點、以“僰苗林中城”為主題的城建工作充分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城建設.
LL(“低-低”型集聚)零散分布于宜賓市東北部與南部,主要包括翠屏區城區、南溪區東部、江安縣中部、宜賓縣東部與珙縣中部區域.翠屏區與南溪區為宜賓市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區域,應該優化城市用地內部空間布局,加大城市綠地建設,打造川南宜居宜業典型區與金融生態區.江安縣耕地比重大,農業發達,為全國的夏橙基地、商品糧基地、蠶桑基地,在現有基礎上該區域應繼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注重新型技術人才培養、完善耕地保障制度、提高國土集約利用效益,全面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緩解區域生態系統壓力.珙縣作為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建材與化工基地,應該積極響應人才引進戰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堅持走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道路,構建宜賓“資源轉化創新區、城市發展增長極”.宜賓縣幅員面積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應該抓住撤縣設區的大好機遇,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經濟,打造縣域副中心.總之,LL型區要在生態經濟的大背景下,國土利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新型主導產業.
圖4 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Moran散點圖(A)和LISA聚類圖(B)Fig. 4 Moran scatter plot(A)and LISA cluster plot(B)of the ec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land use in Yibin City
3.3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分異影響因素分析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是區域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借鑒相關學者研究成果,考慮區域特性的基礎上遴選出符合“PSR”-“活力-組織-彈性-功能”指標體系框架下的10 個因子指標作為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地理探測要素變量.將上述要素變量歸一化值利用自然斷裂點法分為3個級別(表4),并以漁網進行分區統計,將統計結果導入GeoDetector Example(Disease Dataset)計算平臺中,分別計算出各影響因子對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空間分異規律的決定力P值.
由表4 可知:人口活動壓力的地理探測器P值為0.350,遠大于其他因子,表明人類活動差異是影響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與國土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人類在改造地表環境,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忽視了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造成區域國土類型比例失衡,國土資源污染與破壞嚴重.一方面人們為追求糧食的高產而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對耕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城鎮化水平提升,大量林地與草地被占用,生態用地面積減少.截至2015 年底,宜賓市的耕地與建設用地面積分別達到36.69%、7.02%,但各區縣差異明顯.人類活動對國土施加的壓力差異導致區域生態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失衡程度不同.因此,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減少人類活動對國土的直接破壞成為當務之急.
表4 各影響因素對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的空間分異決定力地理探測結果Tab. 4 Geographical detection results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land use
自然系統恢復力差異是影響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次要原因.生態彈性度、生態服務價值與景觀多樣性指數的P 值分別為0.318、0.315、0.296,表明生態健康狀況受系統自身恢復力的影響.雖然宜賓市耕地與建設用地比重較大,但是國土類型多樣,特別是草地與林地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41.74%,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污染物凈化以及生態恢復功能顯著,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強.因此,區域國土自然系統恢復力不同,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就不同.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各區縣要調整國土利用結構,優化“三生”空間布局,通過國土整理、盤活存量、嚴守耕地“紅線”,加大生態用地,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使生態系統內部恢復力的提升.
土壤屬性、地形因素與政策調控等是導致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其他原因.宜賓市幅員廣闊,處于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貌使得區域自然地理特征不同,土壤侵蝕與地形破碎度存在差異;同時由于區位優勢、自然資源、開發歷史背景以及開發利用強度不同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發展水平、產業結構、政策調控不同.因此,上述因素導致國土生態系統的反饋差異明顯.全市必須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同時大力發展科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第三產業比重,減輕一二產業對于土壤的污染與破壞,構建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屏障.
4.1 結論 1)宜賓市各區縣國土生態系統綜合健康平均指數圍繞0.60 上下波動,區域發展相對均衡,但市轄區與郊區縣差異較大.其中筠連縣、屏山縣與興文縣超過全市平均值,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區與郊區呈現國土利用結構不同,國土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影響具有差異,城區因建設用地面積較大,生態用地較少,生態系統內部自我調節、自我恢復能力較差.
2)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總體較好.其中健康區域面積最大,達到6 131 km2,占區域總面積的46.07%;亞健康區域面積次之,約占區域總面積的29.78%,該類型集中分布于翠屏區、南溪區與江安縣境內,零散分布于各區縣;不健康區域面積達3 214 km2,占比24.15%,主要集中于宜賓市東北部平原丘陵區與南部高原盆地過渡區.
3)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水平大部分呈空間不顯著性,具有空間相關性的以正相關為主,主要是高值或低值集聚區.其中HH 型呈片狀分布于屏山縣東部與西部、興文縣中部、南部以及筠連縣中部、西部,LL 型零散分布于宜賓市東北部與南部.
4)人類活動差異是影響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主要原因,自然系統恢復力差異是次要原因,土壤屬性、地形因素與政策調控等是導致生態系統健康水平空間分異的其它原因.因此,收緊容量上線,兜住生態底線;堅持國土集約利用,優化“三生”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將成為宜賓市提升生態系統健康水平,打造生態山水文化名城的必要措施.
4.2 討論 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是國土空間整治規劃的前提與基礎,本文結合GIS、空間探索分析、地理探測器模型,利用ArcGIS、Geoda 10.0、Geo-Detector Example等工具,探索宜賓市國土利用生態健康狀況空間分布特征,并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解釋其空間分異規律.在參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PSR模型與“活力-組織-彈性-功能”理論有機結合并做出改進,建立符合宜賓實際的國土生態安全綜合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以1 km×1 km的格網來統計健康指數,利用ESDA法揭示空間分異規律,最后用因子探測器直觀展現各因素決定力大小,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與發展.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足:1)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本文僅以10 個指標來衡量,忽視了NPP、土壤污染等反映生態系統自身屬性的因子,同時由于數據的可獲得性,響應指標偏少,有待于進一步改進.2)人為活動壓力強度、生態彈性度、生態資產價值化是參考已有研究成果,若參考的標準不同,其核算出來的值將會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根據宜賓市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正.3)本文為了方便多元數據的轉化與兼容,豐富評價單元屬性維度,細化評價區域空間精度使用1 km×1 km的格網作為評價基本單元,但未考慮行政界限、數據精度、數據處理方便等因素對格網大小的影響.4)若能增加時間序列分析內容,則能揭示國土利用生態健康評價時空演變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