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各地都在將科技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第一推力,但這種創新的渴望,在部分地區卻異化為建機構、掛牌子、實現全覆蓋的數字游戲。知情人士提醒,要警惕轉型焦慮癥逼出形式主義創新。
廣東一家銷售家居燈飾的企業,通過中介編造3個軟件著作權用于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在中介的指導下,編造虛假研發設備租賃合同用于欺騙調查組,制造存在研發的假象。另外一家環保科技企業沒有研發場地設備,不具備研發條件,經過中介機構包裝造假,在2017年竟然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研發人員、設備靠租借,專利版權、研發成果靠編……近年來,企業成為創新研發主體的地位突出,企業依靠一個空殼研發中心搞假研發、假創新的案例在各地并不鮮見。
“既有能力不足,也是把關不嚴。”一位基層科技部門負責人坦言,一方面是專業中介造假手段高明、甄別不易,另一方面,是因為轉型升級的焦慮,為了大力引導和提高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審核失之于寬。
對政府來講,提高包括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等數據,是一項重要政績。基層政府官方網站上,近兩年密集出現了不少鼓勵新建企業研發機構的文件,多以“完成當年企業研發機構占有率達到XX”為目標。指標建設也是一種路徑依賴。記者在基層采訪時問到當地的科技創新情況,受訪部門常常會提供一堆數字,但講到具體行業前景又說不清楚。
“一些數據不宜被賦予太多不該承擔的意義。改變轉型焦慮催生出的假創新,就得從破除數字依賴做起。”一位科技干部說,考核激勵、發現人才、提拔干部不能只看數據,必須真正沉到企業去,了解他們的發展訴求、創新障礙,才可能推動創新。
當下,部分地方政府開通了12345服務熱線,以方便市民記憶、提高服務效能,在幫助群眾解決合理訴求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一些鄉鎮工作人員反映,當下簡單以群眾滿意率高低來評價工作好壞,讓他們頻頻陷入兩難。
在12345政府服務熱線中,一些訴求人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理解為“私人服務”。當有關部門拒絕為其服務時,訴求人就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滿意。
比如某鎮12345熱線的工作人員反映,有的村民被蜜蜂蜇了也撥12345,這時政府熱線接聽人只好勸其自己去醫院。又比如,有的村民田中有水流不出去,也撥12345請求村干部為其解決。還有部分群眾過分主張私人利益,放棄自我責任,提出一些不合理訴求,包括反對土地流轉政策、要求對有爭議的土地進行確權、醉酒后要求政府接送其回家等等。
顯然政府不能鼓勵這種觀念和行動,但問題是,12345熱線中的滿意率沒法區分這些不合理訴求,這讓基層很頭疼。
這些年,各地為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做了許多努力。不過要注意的是,服務型政府并非“全托型政府”。對此,相關專家認為,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發揮好12345熱線作用的過程中,對一些提出不合理的訴求,不能一刀切地用“群眾滿意率”來評價基層所有工作,也不能不看實際情況片面強調辦結時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