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監委第一屆特約監察員,筆者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深知特約監察員有關機制還存在邊界不清、職責不明、渠道不通、合力不足等問題。要促使特約監察員完成從“形”到“實”的轉變,尚需監察機關、特約監察員與廣大群眾通力合作。
準確定位。在我國監督制度體系中,特約監察員扮演多大的角色需要準確定位,定位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特約監察員作用的發揮。事實上,特約監察員制度在我國監督制度體系中屬于配套性制度,其作用發揮是輔助性的,監察機關對特約監察員的選聘、履職以及考核都應框定在這一定位之內。
科學分工。各地監察機關選聘特約監察員的人數不一,但通常在50人以下,如北京36名、上海40名、廣東25名等。從要求上講,監察機關每個工作人員都要接受特約監察員監督。但由于各種局限,容易導致人人都監督不了的局面。也有一些地方監察機關對特約監察員分工不當,如按照監督、咨詢、聯系、宣傳四項職能分成四組,每組只負責一種職能。筆者認為,特約監察員分工可以按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從橫向講,特約監察員對同級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是具體的,可給每個特約監察員設立固定的聯系部門,促使其監督對象明確化。從縱向講,國家、省、市、縣不同級別的特約監察員的工作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不宜對其工作要求一刀切。一般而言,基層監察機關選聘的特約監察員的實踐經驗豐富,應更多地協助一些具體工作;較高層次監察機關有的特約監察員專業素養較高,可以在監督、咨詢等方面多發揮作用。
拓展渠道。特約監察員是兼職,在聯系監察機關及其人員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聯系渠道偏少。目前已搭建的平臺主要包括:組織特約監察員參加或者列席有關會議,邀請特約監察員參加調查研究、監督檢查、專項工作,定期為特約監察員郵寄與監察機關工作相關的報刊和黨規黨紀資料,建立情況通報制度,設立特約監察員信箱等。與監督監督者的繁重任務和復雜形勢還不夠匹配。
二是現有渠道作用沒發揮出來。從一些地方的情況看,特約監察員制度運行一年來,上述平臺和渠道不少停留在文件里、計劃中,如特約監察員信箱很少收到來信,邀請特約監察員參加調查研究、監督檢查、專項工作尚未啟動。監察機關應拓展聯系特約監察員的渠道,并使其暢通起來,有必要在監察機關設立特約監察員工作室等。
適當激勵。《國家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工作辦法》(下稱《工作辦法》)只是提到特約監察員因履職所支出的費用,由監委按規定報銷,這還不夠。各級監委應借鑒原特邀監察員制度中的激勵方法,“對忠于職守、成績突出、勇于同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的特邀監察員予以表彰,或者建議其所在單位給予表彰、獎勵”。特約監察員一般是各行業中的佼佼者,任職不是為增加收入,而是投身于監察體制改革事業,因而對其激勵應以精神激勵為主。對考核優秀的應頒發優秀特約監察員證書,并給予通報表揚,有重大貢獻的要輔之以一定的物質獎勵。
監察機關創造良好履職環境是外因,特約監察員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關鍵在其自身的努力程度。
當前,部分特約監察員尚沒完成自我身份認同。有的特約監察員把自身看作監察工作的陪襯和點綴,也有的把特約監察員看作一種榮譽或者結識達官貴人的資源,這些認識是錯誤的。第二,開展工作的主動意識不強。部分特約監察員等待監察機關直接安排工作,履職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足。這種問題在之前部分特邀監察員身上也不同程度存在。特約監察員也應結合自身優勢主動開展工作,積極了解和反映有關行業、領域廉潔從政從業情況,自我營造良好履職環境。

暨南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王高賀研究員。
處理好本職和兼職工作關系。大多數特約監察員是一肩兩職,從代表委員中選聘出來的特約監察員要一肩三職,存在著主觀上想做好與客觀上工作忙、時間緊的矛盾。筆者認為,合理處理本兼職工作關系,應著重把握好選擇性和適度性。多讓他們參加短期、重要的業務活動,以限定每個月不超過4個工作日為宜。可讓特約監察員結合自身特長和優勢選擇有所參加有所不參加。如輿論監督可以側重讓來自新聞媒體行業的特約監察員參加,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重點發揮學者型特約監察員的作用,執法監察、查案辦案的任務主要讓來自政法系統的特約監察員擔當。
增強監督本領。要充分利用好監察機關提供的學習機會,加大自主學習力度,對新時代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中的難題開展研究,提出具有創新性的意見建議。
盡管原屬特邀監察員的反映、轉遞人民群眾對監察對象違反行政紀律行為的檢舉、控告的職責在《工作辦法》中被取消,但根據這項職責而形成的監察員與群眾聯系的渠道不能隨之消失,而應得到保持和強化。
要促使廣大群眾參與到特約監察員工作之中,亟待做好兩方面:提高特約監察員的知名度。當前,不少地方監察機關公布的特約監察員信息過于簡單,僅有名單和任職單位,應及時通過網站、報紙、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向社會盡可能多地公布特約監察員信息,如政治面貌、專業特長、社會影響、工作計劃、聯系方式等。監察機關還要建立特約監察員工作情況通報制度,把特約監察員工作納入政務公開范疇。
構建豐富的聯系渠道。在此前30年特邀監察員制度探索中,特邀監察員和群眾形成了多種溝通方式,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特邀監察員接待日制度。監察機關為特邀監察員設立了接待室,每周安排一到兩天接待群眾,特邀監察員輪流上崗,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好評。也有些特邀監察員在工作單位或家里接待群眾。目前,這些聯系方式在一些地方聘請特約監察員后基本上中斷了。另一方面,構建新的聯系渠道。特約監察員要善于運用微信、微博、公眾號、電子郵箱等網絡渠道了解民意、收集建議、反饋問題,成為廣大群眾與監察機關的橋梁紐帶。(作者系暨南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