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琴
3月20日下午,一架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迎接機上第四批援鄂(四川)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以下簡稱救援隊)72名隊員的,是英雄凱旋般的禮遇。家鄉人民熱情歡迎過后,他們直接被送往眉山市黑龍灘一家酒店,按照規定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觀察。隊員錢樹森因此錯過了與母親最后的道別。
2月3日晚,作為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救援隊隊員的錢樹森,接到緊急通知后,來不及與當天上午因惡性腫瘤病重入院的母親告別,便揮淚奔赴武漢。沒想到,在圓滿完成援鄂任務歸來后的第二天,母親不幸因病去世。“姐姐說母親在彌留之際,牽掛的還是我這個不孝的兒子有沒有安全回來,一直頑強地努力著,想見兒子最后一面。”當母親得知他平安回到成都后,才放心地“離開”。
“您等來了兒子平安回來,卻沒等到見兒子最后一面,媽媽對不起,特殊時期兒子不能送您最后一程,自古忠孝難兩全,希望您能原諒兒子的不孝,能為兒子感到驕傲。”這是錢樹森含淚寫給媽媽的信。

救援隊隊員在方艙內合影,有時大家會在一起開玩笑緩解緊張的情緒。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英雄本身也只是普通人,作為獨一無二的父母、子女、愛人。只是在危難之時,他們扛起了責任,逆行而上,因為這份堅守而平安活著的人,一定要對這份熱血衷腸心存感恩。
“此時此刻,恍若隔世,45天,武漢今日(確診人數)歸零,踏上回家路程,待來日,再賞武漢美景。”
3月20日上午,結束休艙后的隔離觀察期,救援隊離開駐地酒店啟程前往武漢天河機場,一起奮戰了一個月時間的“戰友”們——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拉起了“感謝四川”的橫幅淚別隊友。從駐地到機場大約有40分鐘的車程,一路上依然冷清的武漢街頭,交警在前方為他們開道。這是武漢人對恩人的敬意。
從45天前來到空城武漢時新冠肺炎單日確診人數過千,到兩天前新增確診人數歸零,穿過病毒肆虐的戰場,經歷長達一個多月的鏖戰,此時他們終于無愧地踏上歸途,來時的生死未知,化作此時“使命達成,平安回家”的感慨,此情此景,救援隊副隊長黃雷在朋友圈發了開頭的那段話。
“武漢保住了,后方就保住了。”自從2012年加入四川國家救援隊后,經歷過數次大災救援,這是時間跨度最長的一次,也是災情最“險”的一次,四川省人民醫院放射科主治醫師、救援隊醫生丁少夔感慨。
在武漢的日子,除了救人、治療方案,幾乎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不知道明天多少號,星期幾,還有多少人(患者),還有多少事。”
回望45天,像從深不見底的水底浮出水面,此間的時間概念變成了一個個細碎的節點。
2月4日,農歷正月十一,立春,下午5點過,一趟綠皮火車載著救援隊駛往武漢。這支參與過蘆山地震、長寧地震、尼泊爾地震等多次突發事件醫學救援的精銳之師,再一次在危難之時奔赴前線。
此前,四川省已先后派出三批共414名醫療隊員援助湖北,分別于1月25日、1月28日、2月2日啟程。
從成都北站開出時,退役之年于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丁少夔還在微信上向同為醫護人員的愛人交代防護措施。作為四川國家隊初創時的元老級隊員,他被隊員們稱為“丁二哥”,但饒是作戰經驗豐富,他也深感此次跟以往以地質災害為主的救援大不相同。國難之際能奔赴前線的光榮與使命感以外,他和隊友們也有了作為戰士的覺悟,“不知道能不能活著回來”。同看不見的敵人作斗爭,前路兇險,生死未卜。此時已有同行犧牲在戰場。
作為當地最大規模的方艙醫院,漢陽方艙對于眾多急切盼望得到及時救治的新冠確診患者而言是一個福音,但是對于救援隊而言卻是一份嚴峻的考驗。
首先是面對數量龐大集中的病人所面臨的工作量和風險。
進倉需要經過洗手—口罩—護目鏡—帽子—手術衣—手術手套—鞋套—防護服—手套—靴套—鞋套—面屏……13道工序,穿的過程需要30-40分鐘時間,穿好后還需要隊友檢查有沒有破裂或者縫隙,幫忙用膠布粘上。
穿上這嚴實的一套后,根本分不出誰是誰,為了方便辨別,隊員們互相用筆在防護服上寫上單位、名字。更難的是與患者交流,時不時需要深呼吸一下來補充氧氣,本來一口氣能講完的話要中斷好幾次,一會兒工夫,護目鏡就開始起霧……穿在最里面的手術服濕透是常有的事情,臉上被口罩勒出傷痕也是見慣不怪。
穿上防護服進入方艙之后,為了避免上廁所,隊員們都不吃不喝,有的用紙尿布,綜合考慮了隊員體力與人員分配以后,最終輪班時間從8小時/4小時調整到了6小時。
出艙脫掉防護服則被稱為“排雷”“脫炸彈”,因為此時防護服的外表是被污染的,要避免把病毒帶出去,隊員們需要依次單獨通過一條消殺走廊,從脫掉防護服到消毒,需要一個小時。
不吃不喝連續穿著防護服工作的6個小時足以讓隊員們筋疲力盡。而交接班好比打完上一拔沖鋒的戰士退下來,后頭一撥又頂上去。
“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不是必須靠身上寫的名字才能找到自己的隊友,很想給疲憊的隊友一個擁抱。”救援隊護士劉婷在戰疫日記中這樣寫交接班時看到隊友的感想。
在武漢,救援隊發明了“隔空擁抱”——張開手臂,隔空做一個擁抱的姿勢,以此表達安慰與鼓勵。
“埋頭做事,不知道什么時候結束,不知道盡頭在哪里。”
丁少夔所在的影像組主要負責給患者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CT),這個環節的檢查結果,與核酸檢測、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一樣,都是新冠肺炎病例診斷和出院的重要判斷標準。這意味著每名患者在住院期間最低要做兩次CT。他不記得經手的“1095人次的患者胸片”具體做了多少次檢查。
為避免高輻射對身體的損害,影像組的隊員們除了穿上厚厚的隔離衣和防護服以外,還要加一件沉重的防輻射鉛衣,這一身“鎧甲”下來,單是從更衣室走到工作機房的三分鐘路程已開始出汗。

實在太累了太困了,在椅子上瞇會兒。

四川援鄂(四川)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回川受到熱烈歡迎。
考慮到輻射對身體的影響,影像組每4小時輪換一班,遇到突發情況則需要臨時調度,最多時一天排了三班。拍攝胸片后當天出具報告,后續還要負責跟臨床醫生對接,協商診治方案,與專家組討論等,只有3名診斷醫生與15名技師的放射科跟其他科室一樣,“滿負荷運轉”。因為比平時狀態的工作量大出了很多倍,“沒空想別的”,這種狀態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是一種保護。因為到3月8日救援隊負責的漢陽方艙醫院休艙后,“繃緊的”神經突然松下來,很多隊員反而感到茫然了。
在一座上千人的方艙醫院里,相比較治療,管理上千號病人,才是最大的難題。
“感覺自己更像是居委會大媽”,黃雷說,因為方艙醫院住的都是輕癥患者,他們在艙內完全自由活動,各種自主需求意識更加強烈,但是大規模的人群聚居在一起,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以及會有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求。比如有患者想讓他幫忙買兩包煙,他就只能耐心地告訴其患病期間不能抽煙。
“當一名患者的情緒乘以一千倍,就不僅僅是給病人看病這么簡單的事情。”秩序管理、后勤保障體系、災難環境下的心理干預等都缺一不可。
黃雷一再提到一句話:應急管理是一門科學。
“方艙居委會”曾遇到發放物資的混亂,甚至在發放新鮮水果時發生過哄搶。后來救援隊總結這一教訓,以每20-30人劃分為一個單元,分出49個單元,從每個單元中選出一名黨小組組長,負責物資的領取和發放,以及溝通協調,如此也拉近了本不熟悉的患者們的心理距離。
此外,艙內都有無線網絡,還專門設置了一個閱讀區域,以及一個公共活動區域,以方便患者在接受治療之余可以通過玩手機、看書、跳舞等方式打發時間。

漢陽方艙“作戰”指揮部里,每個人都對每個細節一絲不茍。
不止一名患者對他們說:“謝謝你們,你們從那么遠的地方來幫我們,太感謝了!”這些質樸而簡單的話給了他們力量,在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中,病人的情緒也漸漸得到安撫。
嚴格的管理機制以外,溫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四川的24種美食,24個著名景點都以圖片的形式作為“地標”被貼在不同的區域,醫護人員就在“大熊貓基地”工作,左右兩邊則是“寬巷子”和“窄巷子”。黃雷在朋友圈里說:“特別希望出現更多的痊愈病人,以后能真正地在九寨溝吃回鍋肉,在寬窄巷子吃肥腸粉。”
家鄉人民的熱情也始終在激勵著救援隊的每一個成員。不斷收到來自四川的特產,方便火鍋、酸辣粉、麻辣牛肉干、水果……孩子們也在老師家長的帶動下,錄制了為他們加油的視頻……
離開時,救援隊交出了滿分答卷:漢陽方艙醫院醫務人員0感染,住院病人0死亡。
丁少夔說:“我接觸的武漢醫務工作者、志愿者,都在拼命,每個武漢人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是最有付出精神的人,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驗到。武漢的貢獻是平凡的偉大。”
“我們有底氣說,四川隊是22支救援隊中最有經驗的一支,規模和戰斗力都很強。”黃雷底氣十足地告訴記者。而在2012年成立時,救援隊還是一張白紙,現在已經是一支應急體系完善成熟的成建制部隊了。
作為四川派出的第四批援鄂醫療隊,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等9家醫療衛生機構的72名隊員,囊括了內科、外科、兒科、老年心血管科、重癥護理、醫學檢驗等專業的醫護、后勤保障人員。
這也是第一支攜帶多臺專業醫學裝備的醫療隊,配備了水電一體工程車、手術車、宿營車、生活保障車等12臺設備車輛,相當于將一座“移動醫院”直接開到武漢,能隨時在車上實施相關診療、檢測和手術。
“應急之所以強調專業性,是因為它沒有試錯機會。”專業性體現在知道提前做哪些物資、系統準備,也知道如何有效開展救援,如何分工合作,更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進行心理干預,同時盡可能地減少自身的犧牲。
完善的指揮體系,保證命令的暢達、落實,救援隊可以在接到命令的2個小時后出發,每名隊員都知道自己干什么,每個人都是多面手,都不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黃雷介紹,強調“一專多能、一崗多責”,是因為在前線,只要有需要,外科醫生也要看內科,醫療隊員也要參與后勤,這就是救援隊伍的特殊性。
救援隊在長時間跨度、高工作強度下始終井然有序,還有一套完善的自我管理體系:每次出發,救援隊會成立臨時黨支部,而這次又創新組建了紀檢小組。
四川省人民醫院超聲診斷影像科黨支部書記敬勇在紀檢小組中擔任組長和紀檢委員,據他介紹,紀檢小組成員從救援隊成員中選出,負責包括對隊員防護、消毒流程的監督,方艙內秩序的監督,援助武漢的社會捐贈物品的登記管理,防護物品的領用、管理;生活物資采購時的監督管理,保證每一筆支出消費都登記入冊。比如在負責后勤的三名營養師外出采購生活物資時,會有一名監督組成員隨隊了解物品價格、采購清單或進行隨機抽查。
救援隊的實戰經驗當中還有重要的一條:有體力才能打硬仗。對隊員們的作息時間、營養配備都作了精細化管理。因為是輪班制,下班回來的隊員錯過飯點是常有的事情,為此,救援隊在酒店租了一個廚房,給隊員們“開小灶”,作為營養補充,吃一口熱乎乎的家鄉味,足以慰藉一天的辛苦,緩解工作的壓力。并設置了“小賣部”,領取方便面、餅干、牛奶等加餐。
在完善自身作戰能力、應急體系的同時,救援隊也在著力將建制模塊化,致力于將成熟的應急管理體系在全國推廣。
據統計,四川共派出10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共計1463人。
這個春天,是每一點爝火微光,讓希望到來。
據了解,目前救援隊成員已經結束隔離,即將與親朋見面,并投入到新的戰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