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柱 林玉娥 周華平
摘 要: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工程教育認證大環境下的專業評估問題,分析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和建設要素,提出具有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特色的專業培養建設方案,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相關要求,給出相應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評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進行評估量化,為進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評估提供借鑒和可操作性措施。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工程教育認證;專業評估;評價指標體系
DOI:10. 11907/rjdk. 19200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20)002-0188-04
英標:Professional Evalua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英作:LIANG Xing-zhu, LIN Yu-e, ZHOU Hua-ping
英單:(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23200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specialty faced by th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We analyse the key elements of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specialty. Further, we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of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which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quantify the major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The system provides reference and operational measures for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of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technology;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0 引言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當前全球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家間互認和工程師資格互認的認證標準。通過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提高我國工程教育質量,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為國家更好地選拔人才[1]。在工程教育認證基礎上,2017年教育部先后在復旦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開展了新工科建設研討會,達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等共識,出臺了相關政策[2],開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思路。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辦學質量和水平是衡量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通過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開展科學有效的專業評估,可以加強專業建設,提升專業辦學水平,達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目的。開展評估的重要前提是要有一個結合現實、定位準確、科學實施的專業評估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基于計算機技術,以研究、分析和處理以數字媒體為主要內容的新興專業。已形成的數字媒體產業包括以動漫、影視制作、網絡多媒體、數字內容創意和游戲開發等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產業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大類隸屬于計算機類,多數高校也將專業開設在計算機相關學院下,它是較為典型的工科類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也是中國較早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之一。
當前,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已有較多討論[3-5],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基于工程教育的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研究也有較多論述[6-7],主要是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相關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教育理念向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轉變。人才培養改革體現了突出實踐教學、理論教學與工程應用以及學校和企業密切結合,強化人才工程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但是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改革效果等的驗證都沒有給出具體實施辦法,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評估討論也不多。
各高校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定位不同,所設計的評估指標體系既要兼顧高校定位與特色,又要結合工程教育認證特點。在對省內多所高校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綜合各種因素構建出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案和符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特點的本科高校計算機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評價指標體系。
1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
1.1 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注重培養復合交叉型人才:具有自然科學基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技術及工程管理等基本知識;具有良好人文科學素養和道德水準,有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具有較好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意識;掌握數字媒體技術開發基本理論、技能和相關方法。
專業知識結構要求掌握數字媒體內容的生產、加工、管理、創新等基本方法與技能,具備數字內容應用和研究所需的計算機圖形、圖像,平面設計、二維、三維動畫和游戲開發等基本理論知識結構;能掌握基于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游戲開發和Web系統開發所必備的知識和工具使用方法;具備數字內容創意設計所需的人文素養、藝術設計素質。
專業技能素質培養要求學生掌握高級語言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及常用軟件設計的語言和工具用法;熟練掌握數字內容的2D/3D創新設計方法和工具使用技巧;對游戲開發角色、設計和業務邏輯設計、商業開發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知識有一定了解;熟悉影視編導常用軟硬件平臺;熟悉數字內容在房產推廣、城市規劃、影視制作、動漫設計和游戲開發等領域和行業的應用方式、方法;同時,具備瀏覽器/服務器等架構的信息系統管理能力;具備利用數字媒體技術開發項目的組織能力以及進行系統軟件測試的基本能力;具備系統開發文檔編制能力;具備對數字媒體技術不斷更新的應變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基于上述培養目標、規格、專業技能素質分析,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為具備人文素養的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是準確合理的,也是適應社會需求和符合工科高等教育要求的。
1.2 人才培養模式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側重講授知識性理論,也注重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在培養模式上按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要求,通過引入數字媒體相關企業專家、行業新技術等資源,建立“專業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方法→內容創意、開發”的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激發學生實踐熱情。同時,通過創新創業項目和校內綜合實訓平臺,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創業和培養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聘請企業工程師參與教學過程,實現畢業生與企業的無縫對接。
1.3 課程體系
按照計算機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8],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一般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多個模塊組成,如表1所示。課程計劃中體現不同層次課程的學分比例,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分總和保持在50%,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教育類課程比例合理,在專業選修模塊按照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劃分為數字媒體創意制作設計、數字媒體軟件開發、數字媒體處理和分析三大模塊,供不同興趣和基礎的學生選擇,突出特長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教學含課內實驗、相關課程設計、項目實訓、企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多層次實踐環節。實踐教學的學分比例達到25%,加強學生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實現“工程技能嫻熟”,符合工程教育要求。
2 專業評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1 工程教育認證要求
工程教育認證的通用標準包括七大方面[9]。
(1)學生。主要包括:具有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具有完善的學生學習指導措施;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有規定認可轉專業、轉學學生的原有學分。
(2)培養目標。主要包括:有符合學校定位的培養目標;定期評價、修訂培養目標;有行業或企業專家參與。
(3)畢業要求。包括:有具體的畢業要求標準;有明確的畢業要求,應完全覆蓋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使用計算機類工具、職業規范、工程、團隊溝通意識、可持續發展、項目管理和終身學習能力等方面。
(4)持續改進。包括:有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的社會評價機制,持續改進培養目標。
(5)課程體系。包括:能支持畢業要求的達成,課程體系設計有企業或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體系須包括:相適應的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工程基礎類課程、專業基礎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30%)、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至少占總學分的20%)、人文社會科學類通識教育課程(至少占總學分的15%)。
(6)師資隊伍。包括:教師數量、結構能滿足需要;教師教學能力較強、工程經驗豐富等;有足夠時間投入到本科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指導、職業規劃等。
(7)支持條件。包括:教學設施滿足教學需要;教學經費有保證,總量充裕;有必要的基礎設施、教學管理與服務規范。
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由教育部評估中心組織開展的專業評估與認證,構建了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適應的教學評估制度[10]。根據工程教育認證要求,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點和培養要求,結合普通高校教學、管理現狀,基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面向安徽省高校的《安徽省普通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制定可以量化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主要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等標準而制定,評估指標體系一級指標9項,涵蓋工程教育認證要求中的7項認證要求,24項二級指標細化一級指標,并對各二級指標進行權值分配,權值比例根據工程教育認證要求進行調整。
專業評估結果根據累加權值得到百分制的具體分數,按照各高校得分占比進行排序,按照排序先后進行等級劃分,包括A+、A、A-、B+、B、B-、C+、C、C-、D共計10個等級,具體規則如表2所示。分為整改級、合格級、一般級、卓越級和工程認證級四級專業評估標準。整改級辦學標準沒有達到基本要求,需要進行整改;合格級達到本科基本辦學條件、基本管理水平、基本質量保障體系;水平級達到省內高校先進水平;卓越級達到國內同類高校先進水平;工程認證級達到工程教育認證標準。
2.3 評價指標體系細化實施
對每個指標體系的考核和監測內容細化如下:
(1)專業辦學目標和建設規劃。數字媒體專業辦學思想明確,定位準確,符合學校自身定位,構建的知識體系能支持創新人才培養,并能衡量專業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專業要適應國家、所在省或區域經濟發展,有規劃實施保障機制。專業要體現出一定的改革理念,并且改革思路清晰、措施得當,體現一定的內涵改造與外延拓展。專業所在學院應該有校企、校地、校校、國際合作等協同育人機制。
(2)專業與課程建設。專業制定了實踐、創新創業和社會責任教育三位一體培養方案,行業相關專家參與了方案制定。課程體系整體優化,能根據社會發展作出一定調整。符合教育部要求,課程涵蓋專業國家標準計算機類專業中的知識體系。課程教學大綱科學合理,為教學計劃實施提供為指導。課程建設力度大,以省級、校級課程建設或精品課程進修衡量,有一定的雙語教學課程。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合理科學,有一定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和平臺,積極改革教學方法,學生對教師教學評價高,考試應盡可能實現教考分離。
(3)師資隊伍。師資隊伍人員充裕,學歷、學緣、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副教授及以上職稱或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應有較大占比,是否有國家級、省級、校級教學名師,是否獲得一定數量的省級、校級教學質量獎勵和各級先進榮譽,體現專業教師水平。教授應該給本科生講授專業課程,工程背景教師在教師隊伍中有較大比例。
(4)教學條件及實踐環境。為保障專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保障相關制度,并且經費充足。為了保證實踐教學,學院配備的專業實驗設施完善,生均教學儀器設備要符合相關要求。對本科生有開放性實驗室,培育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內容更新及時。產學研發展良好,學院應該建設有一定數量的校內外學生實習基地、創業園區或創業孵化基地。有一定數量的數字媒體技術相關專業的圖書文獻或電子資源,學校有一定的本專業相關學術期刊和電子資源。
(5)教學管理。學校和學院應該有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保證教學實施和監測。建設有相關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新任教師試講制和學生教學反饋制度等。學院對各類教學檔案收集齊全、完整,整理規范。
(6)教學成果。教師承擔一定數量和級別教學研究項目,對數量和級別進行衡量,教師要發表一定數量和滿足質量要求的教研論文;將編寫的教材是否是各級規劃教材或是否獲獎等作為衡量教師教研能力的方法。
(7)科研水平。專業發展良好,專業是否設置碩士點是體現學術地位的一個指標,是否有國家級或省部級實驗室。專業教師應該有一定數量和級別的橫向和縱向科研課題,經費充裕以保證科研實施,教師應該發表滿足數量和質量要求的學術論文,是否被SCI、EI、CSCD等索引。
(8)教學質量。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應積極參加各類專業競賽,獲得相關獎勵,學生積極申請各類創新創業類項目。學生能否發表學術論文、申請授權相關專利和軟件著作權也是體現教學質量的一個指標。畢業設計的實施要科學合理,有充裕的指導教師,且教師質量高。
(9)社會聲譽。生源質量是衡量學校數字媒體專業好壞的重要指標,可以從各年招生錄取分數、用人單位反饋、學生畢業就業率和升學率等各方面加以衡量。
3 結語
本文立足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綜合省內各高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現狀,結合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要求,構建了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評估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可量化、易操作。今后,將進一步改進、完善和細化評估指標,以評促建,為培養數字媒體產業亟需的人才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我國工程教育實現國際多邊互認[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5147/201606/t20160603_248172.html.
[2] 趙慶建,丁勝. “雙一流”與“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范式的變革與質量提升路徑[J]. 江蘇科技信息, 2018(29):68-70.
[3]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8/201403/165450.html.
[4] 張冰濤,王小鵬,王履程,等.? 基于工程認證的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教學研究[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17(11):9-10.
[5] 楊誼,喻德曠.? 卓越工程師軟件應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 16(10):12-15.
[6] 劉奎,劉德陽,孫權尚. 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研究[J]. 許昌學院學報, 2018,37(8):76-77.
[7] 孫永麗.? 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J]. 計算機教育, 2017(6):32-35.
[8] 陳永,胡曉輝.?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J]. 軟件導刊,2017, 16(10):12-15.
[9] 蔣宗禮.? 關于研制計算機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思考[J]. 中國大學教學,2014 (10):52-55.
[10] 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 工程教育認證標準[EB/OL]. http://www.ceeaa.org.cn/ main!newsList4Top.w?menuID=01010702.
(責任編輯:孫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