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

索菲亞·羅蘭被稱為“永開不敗的意大利玫瑰”,是世界影史上最著名的面孔之一。從貧民區私生女到奧斯卡影后,索菲亞人生的改寫,從遇到卡洛·龐蒂開始。
1950年,在羅馬一家露天餐廳里,16歲的索菲亞和朋友們一邊吃飯,一邊準備觀看電影公司舉辦的選美活動。評委席上,制片人卡洛·龐蒂一眼就注意到她,派人邀請她參加選美。幾輪比試后,索菲亞獲得第二名。
活動結束,卡洛走過來自我介紹,并邀請索菲亞去花園散步。得知卡洛提拔過許多新人,索菲亞心中有個聲音在說:“噢,機會來了。”
電影夢不僅是索菲亞的,更是母親的。母親是私生女,在貧寒饑餓、戰爭的恐怖以及那不勒斯小鎮的冷眼和歧視中長大,容貌酷似瑞典影視演員葛麗泰·嘉寶且有音樂天賦的母親,把電影明星的夢寄托在索菲亞身上。母親不惜一切代價送她到戲劇學校學習表演,讓她有機會來到羅馬做臨時演員。
“我認為我對天才是頗有眼力的,你有一張迷人的臉。”卡洛的話,給了索菲亞信心。
第二天,按照他的建議,索菲亞來試鏡。從來沒有一個成熟男人這樣關心過她,卡洛的笑猶如安全港。在他的辦公室,她講述了自己的成長:貧困的童年“很少能吃到干凈的飯菜”、戰爭時在火車隧道躲避轟炸,“恐懼是家常便飯”。談到母親時,她充滿愛和感激。一席深談增進了卡洛對索菲亞的了解,“她的品格比外貌更令我動心”。
然而多次試鏡并不成功,電影公司尋找的是標準的小鼻子、大眼睛、勻稱的臉,他們抱怨索菲亞鼻子太長、下巴太平,并試圖勸她對容貌做一些改動。對此,索菲亞強調:“那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特色,我愿意保持我的本來面目。”
從不低估自己,也絕不會為了當電影明星不擇手段,索菲亞認真嚴肅的態度讓卡洛欽佩,在他眼里,她不是孩子,而是“了不起的女人”。盡管索菲亞在電影中的幾個小角色沒有漾起一點漣漪,但卡洛依然保持樂觀,相信她的潛力。“郁金香再嬌美也會看膩,人們終將把目光集中在野性而艷麗的玫瑰上。”他鼓勵她,關心她,為她爭取角色。
1954年,在卡洛推薦下,索菲亞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合作了喜劇片《那不勒斯黃金》。在這位優秀電影“教父”的指導下,她把一個情緒極端、脾氣暴躁的姑娘詮釋得淋漓盡致。影片大獲成功,索菲亞成為意大利影壇的一顆新星。
卡洛乘勝追擊,專門為她制作了影片《河里來的女人》。拍攝期間,索菲亞患上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卡洛整夜整夜地照顧她,他們的關系逐漸親密,既是“父親與女兒、男人與女人”,也是“制片人與女演員、朋友與合作者”。
拍攝即將結束時,卡洛遞給索菲亞一個小盒子,里面是一枚小鉆戒。那天,是她的20歲生日。
卡洛一字沒提,但索菲亞明白他的心意,長久以來,她一直把他當作“父親和愛人”。可是,他已婚,有兩個孩子,還比她大22歲。預料之中,卡洛成為索菲亞的母親最不歡迎的客人。母親告誡索菲亞:“除了心臟病,你什么也得不到!”索菲亞認真地說:“我愛他,但我也自愛。”
盡管卡洛的婚姻已經破裂,而且妻子也同意離婚,可是意大利法律不允許離婚,他們只能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
索菲亞理解他的隱衷,她也全身心反對充當一個不光彩的角色,她把卡洛當作良師益友,像海綿一樣,努力從他身上汲取知識與智慧。卡洛全神貫注在索菲亞的事業上,他為她接拍一些英語片,還開出一張書單,讓她閱讀、學英語,為進入好萊塢做準備。索菲亞非常用功,拍攝間隙、午餐時間、回家路上,她瘋狂閱讀契訶夫、托爾斯泰、蕭伯納、狄更斯的作品,在文學名著的熏陶下,對于表演有了全新的理解和突破。
不久,卡洛和一位美國制片人達成協議,索菲亞將主演大型歷史片《驕傲和熱情》,而男演員則是好萊塢鼎鼎大名的加利·格蘭特。推薦一個寂寂無名的意大利姑娘與超級明星合作,這背后,卡洛克服了巨大的困難。
璞玉一經雕琢便璀璨奪目,索菲亞的演技得到了認可。甚至,她讓英俊的加利·格蘭特著了迷。
卡洛感受到了壓力,他害怕失去索菲亞。幾年相處中,索菲亞的自尊自持、藝術氣質已經將他深深吸引,他渴望和她有個家。
1957年,卡洛在墨西哥辦理離婚10分鐘后,便與索菲亞領取了結婚證書。握著彼此的手,他們笑得快樂又幸福。
然而,不等他們回到意大利,報紙就登出聲明:“世俗離婚和隨即舉行的世俗結婚在上帝和教會名下全無法律效力。”卡洛被控告犯有重婚罪,而索菲亞則被威脅開除教籍。
望著以淚洗面的索菲亞,卡洛堅定地說:“你聽著,我們已經結婚,如果墨西哥的婚約無效,我們再另謀他途,你是我的妻子,誰也別想改變這個事實。”在法國,在瑞士,思鄉難抑時,他就帶她到山頂遙望意大利。
有愛就夠了。他們相互扶持,用愛的甜漿抵消苦液,好萊塢的大門逐漸向索菲亞打開,她真實而動人的表演征服了世界影壇。在《烽火母女淚》中,親身經歷過戰爭的她,將一位飽經戰爭創傷的年輕寡婦塑造得無可挑剔。憑借此片,1962年,她摘取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桂冠,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外籍影后。
“索菲亞不是一個演員,她是一個藝術家,演員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藝術家則是天生的。”對索菲亞的評價,卡洛從未改變。他越來越樂于聽從她的建議,他靠她判斷人物,而且屢試不爽。他沒有音樂細胞,挑選音樂時,完全依賴遺傳了母親音樂天賦的她。1965年,卡洛制作《日瓦戈醫生》時,索菲亞帶他見作曲家,聽演奏,確定曲目,后來,這部影片榮獲奧斯卡五項大獎,其中就包括最佳配樂獎。
事業雙雙迎來高峰,可是意大利的指控仍然讓他們束手無策。1966年,鑒于索菲亞和卡洛為法國電影藝術做出的貢獻,法國政府授予他們“榮譽法國公民”稱號。兩人加入法國籍,第一件事就是結婚。期待的婚禮姍姍來遲。
1968年,兒子出生了。那天,56歲的卡洛把新生兒抱在懷里,眼淚奪眶而出,他出于歡樂而發出的哭聲響徹病房。因為過度勞累,索菲亞曾兩次流產,一度陷入“陰森而沮喪的深淵”,這個孩子,是她臥床整整九個月換來的。
家庭圓滿幸福,事業屢攀高峰,他們的生活常常遭來嫉妒。面對記者的質疑,索菲亞回答:“這種愛情能持續多久呢?我不知道,三星期,三年,三十年,你和所有其他人一樣,妄圖用數字來縮短永恒的愛情。”而卡洛也表示:“我為索菲亞傾注了一生的愛,我永遠都相信她。”
2007年,95歲的卡洛在索菲亞陪伴下安祥離世。“沒有人能代替卡洛”,索菲亞把愛埋在心底,繼續他們未完成的設想,她馳騁熒幕,推動慈善,用愛心溫暖困境中的人們。因為愛,因為被愛,“意大利玫瑰”永遠盛開。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